學達書庫 > 金庸 > 三劍樓隨筆 | 上頁 下頁
馬援與二征王


  二征王是漢光武帝所執行的大國主義的犧牲者,是被中國的侵略軍所殺死的越南民族女英雄。

  二征王是兩姐妹,姐姐名叫征側,妹妹叫做征貳,是當時交趾麊冷(音「糜零」,今河內附近)縣人,她們的父親是地方上的領袖。征側的丈夫叫做詩索,征貳有沒有嫁人就不知道了。交趾是西漢所建立的一郡,包括越南北部及廣西南部的一部分土地。為什麼叫做交趾呢?古書上有好幾種解釋:有的說,那地方的人睡覺時頭部向外而足在內互相交叉;有的說,他們的大足趾叉得很開,雙足並立時兩個足趾相交;另有一說是趾即阯字,漢武帝北置朔方,南置交阯,是「交」為子孫福「阯」的意思。據我猜想,這大概是當地人民稱呼這地方的名字,「交趾」恐怕是譯音。古書上的解釋或許都是牽強附會。

  這地方被漢朝征服後,皇帝派了交趾太守治理。《後漢書·南蠻列傳》中說:「中國貪其珍賂,漸相侵侮,故率數歲一反(注:見南朝宋·範曄的《後漢書》卷八十六中《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這幾句話說得很明白,這些地方物產豐富,中國人貪財而欺侮剝削他們,當地人民忍無可忍時,相隔數年總要爆發一次起義。《資治通鑒》上提到二征王的起義只說:「……征側甚雄勇,交趾太守蘇定以法繩之,征側忿怨(注:見《資治通鑒》卷四十三,原話為『交趾麊泠縣雒將女子征側,甚雄勇……』)。」這是光武帝建武十五年(公元三十九年)的事。所謂「以法繩之」,那必定是用漢族人的法律來欺侮他們了。

  到第二年春天二月,征側和她妹妹征貳起義,南方各族少數民族都起來響應,九真(今越南河內以南的清華一帶)、日南(今越南順化一帶)、合浦(廣東西南部接近越南一帶)等地的六十五城都她們克復,征側自立為王,以麊冷為國都。漢朝派去的大官們有的紛紛逃避,有的堅守幾座城池不敢出來。

  兩個年輕女子領導的起義達成了這樣的規模與聲勢,在一千九百多年以前固然是空前的事,直到今天,世界史上也還沒出現過類似的例子。只可惜歷史流傳下來的記錄太少,不能令我們多知道一些這兩姐妹的狀貌、個性和言行。

  二征王起義兩年,漢朝拿她們沒有辦法。直到建武十七年年底,漢光武帝才決定大舉進攻。他知道少量的軍隊征服不了起義軍,於是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從湖南直到越南北部,造車、造船、建設橋樑、開闢道路、儲備糧草,任命當時最能幹的軍人馬援為伏波將軍,副將是扶樂侯劉隆,大軍南下。馬援在建武十八年四月間從海道在越南登陸,從今日的河內一帶到順化,與征側大戰。這時漢朝兵力強盛,二征王打敗了,逃到山地之中,第二年正月被馬援軍所害(《水經注》說:「征側走入金溪究,三歲乃得之。」時間有誤)。

  馬援去打交趾時,知道事情兇險,曾與家人生訣,結果幸而得勝回來。有一個叫虛冀的人迎接他,慰勞他說這次辛苦了,馬援很得意地道:「男兒應當死在戰場上,用馬皮裹屍回來埋葬,那能睡在床上由兒女送終!」「馬革裹屍」的成語就是這樣出來的。

  馬援這人很有才能,軍事見解與皇帝特別投機,講故事的本領尤其好,據說他講起故事來,從王子直到普通老百姓,個個愛聽。又有幽默心,常與皇帝說笑話,皇帝非常喜歡他。他不但打仗總是勝利,而且在經濟上作了一些建議(如恢復五銖錢),皇帝採納之後,對社會經濟頗有好處。他眼光敏銳,判斷準確,本來應當能善其身,那知終於死在一場侵略戰爭之中,而且死後被皇帝削除封爵,妻子兒子不敢正式替他安葬,朋友們不敢去弔孝。到底為什麼原因呢?說來與他打越南有關。

  在殺害了二征王之後的七年,馬援又去打湘西沅淩一帶的苗族,因為水流湍急(那就是沈從文《邊城》中愛上翠翠的大哥翻船而死的青龍灘一帶),船不得上,天氣又很熱,軍隊中流行疫病,馬援就病死了。皇帝派駙馬梁松來調查。梁松與馬援有仇,大說他壞話,以致皇帝大怒。原來馬援在越南時,在萬里以外寫信給他的侄兒們,大大反對他們模仿一個出名的豪俠杜季良(「畫虎不成反類狗」的成語出於他這信中),而梁松是杜季良的好友。皇帝知道這事後,曾將梁松痛駡一頓。

  此外還有一個原因。馬援在越南時,常吃薏苡,以辟瘴氣。凱旋時他帶了一車薏苡回來。他死後,有人向皇帝誣告,說他帶回的是一車明珠犀角,所以皇帝的脾氣就更加不可抑制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