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金庸 > 三劍樓隨筆 | 上頁 下頁 |
郭子儀的故事 |
|
正在上映的晉劇舞臺紀錄片《打金枝》,講的是唐代大將郭子儀之子郭曖與升平公主之間一場吵鬧的喜劇。我想,這劇包括兩個方面:夫妻間應該平等親愛,國家軍政力量的團結不可被一些偶然的小事所破壞。 郭子儀死時,歷史上評其一生道:「天下以其身為安危殆三十年。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疾,窮奢極欲而不非之,年八十五而終,其將佐致大官、為名臣者甚眾。」這幾句評語凸出地描繪了一個善於團結各種力量的巨人的形象:皇帝不疑忌他的大功、同僚們不厭惡他做大官、一般並不反對他生活享受的過份;同時,他善於提拔與培養人才,所以他屬下的幹部有許多人都成為國家的重要官員。在歷史上,郭子儀是許多人的理想,出將入相,即富貴亦壽考,「七子八婿,皆為朝廷顯官。」據說他做壽那天,家人拜夀時把朝笏(朝見皇帝時捧在手中的那塊板)放在床上,竟致堆滿一床,可見家中大官之多。所以演出《打金枝》這劇目的京劇又叫做《富貴壽考》或《滿床笏》。 用現在的歷史觀點看來,郭子儀仍舊是一個值得讚揚、值得欽佩的人。他在中華民族受外族圍攻時保衛國家,收復被侵略者佔領了的京都;他使人民免於被外族劫掠之苦,得到了相對的安居樂業。他在軍事上與李光弼齊名,但他團結一切力量來保衛國家的光輝政績,卻是李光弼所遠不及的(李光弼不是漢族人)。 郭子儀與李光弼同為中級軍官時,據說兩人感情很不好,雖然同桌吃飯,但只互相對望一眼,不說一句話。後來安祿山造反,皇帝命郭子儀做朔方節度使,李光弼成為他的部下。當時的節度使大致相當於戰區司令長官兼行政長官,權力極大。李光弼很怕郭借故殺他,誰知郭反向皇帝極力舉薦,皇帝就任李為河東節度使。郭子儀還分了部下一萬名精兵給他。這種博大的胸襟和政治風度,真是一個巨人! (據杜牧寫的一篇文章中說,郭子儀當節度使後,李光弼想逃走,還沒決定,皇帝已下旨令他領一部分郭的兵東征。他心想郭子儀這次一定放他不過了,於是對郭說:「我死是心甘情願的,只求你饒了我的妻兒。」郭子儀忙拉住他的手上堂對坐,道:「現在國家大亂,哪裏是計較私仇的時候!」當即分兵給他。兩人相別時握手泣涕,相勉報國。) 郭子儀為人寬厚,待部下與士卒極好,李光弼卻軍令嚴肅,威猛善戰。這兩人代表著軍人的兩種美德。在臨陣戰鬥上,似乎李光弼更為能幹,幾場大戰打得光采漂亮之極,但部下對他「畏」而對郭「感」。史書上不斷登到軍士怎樣盼望郭子儀來統率他們,如何「如子弟之望父兄」、「如天旱之望大雨」、「鹹鼓舞涕泣,喜其來而悲其晚也」等等。 「郭子儀單騎退敵」是極有名的故事,這件事固然表現了他的勇敢,但更重要的,是他孤立敵人、爭取同盟的識見。代宗永泰元年十月(公元七六五年,升平公主就是在這一年五月嫁給郭曖的),回紇與吐蕃兩大外族聯軍進攻徑陽,兵力強大之極,唐兵遠遠不及。郭子儀下令嚴守不戰,他知道回紇與吐蕃內部頗有矛盾,於是命衛隊長去見回紇。回紇人不信道:「聽說郭公已經死了,你騙人。要是真的在這裏,我們見見可以嗎?」衛隊長回來報告,子儀道:「目下眾寡不敵,難以力勝。從前我和回紇頗有交情,不如挺身去說服他們。」部下主張選五百名鐵騎兵作衛從,子儀道:「這反而有害。」 他兒子郭晞(子儀的第二子,最會打仗的一個,郭曖則是第六子,遠不及哥哥本事)大驚,拉住他的馬勸道:「他們是虎狼,大人是國家大元帥,怎麼可以把身體送入虎口!」子儀道:「目下要是戰,那麼咱父子一定都得死,國家不免遭難。我以至誠的話去說服他們,如幸而見從,那是四海之福!否則,只犧性我一個人,可以保全全體。」郭晞拉住馬韁不放,子儀揚起馬鞭,在他手上猛擊一鞭,喝道:「走開!」大開城門而出,命人高呼:「令公來啦!」回訖人大驚,大元帥彎弓搭箭,立在陣前。子儀脫下盔甲,拋下鐵槍,緩緩縱馬上前。回紇諸酋長相顧道:「不錯,是他!」皆下馬羅拜。子儀也下馬,上前握住回紇元帥的手,責備他進軍侵略。兩人一番談論之後,回紇元帥終於被他說服,並答應去打吐蕃兵。 這時回紇兵兩翼緩緩推進,子儀部下見狀也疾忙上前,兩軍對峙。子儀揮手令部下退開,取酒與回紇酋長共飲。回紇人請他先發誓,子儀叫道:「唐天子萬歲!回紇可汗亦萬歲!兩國將相亦萬歲!有負約者,身隕陣前,家族滅絕!」回紇元帥也照樣發誓,兩軍大喜,齊呼萬歲。吐蕃兵知道後連夜逃走。子儀與回紇合兵追逐,大勝了兩仗。 這時局勢本來危險異常,代宗已下令御駕親征,京城戒嚴。由於郭子儀這個外交上的大勝利,大局才轉危為安。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