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金庸 > 三劍樓隨筆 | 上頁 下頁 |
代宗 沈后 升平公主 |
|
《打金枝》中的皇帝是唐代宗,他名李俶,是肅宗的兒子、唐明皇(玄宗)的孫子。在戲裏,他是一個忠厚長者、好好先生。歷史記載中的代宗大致上也就這個樣子,一般對他的批評是很好的。他待臣子寬厚,極少殺人,主要的缺點似乎是生活享受過份奢侈,以致老百姓的負擔相當沉重。 對於唐室的中興,代宗很有功勞。安祿山造反,玄宗倉惶逃到四川去避難,四川與中原交通阻隔,皇帝一入蜀,中原之地就算送了外夷,所以一般老百姓竭力懇求玄宗不要逃入四川。玄宗膽小得很,楊貴妃在馬嵬坡被絞死後,入蜀之心更切,無論如何不答應,最後終於把太子留了下來。太子後來即位靈武,那就是肅宗。太子逃到靈武時情況可憐得很,只不過幾個人跟著他,途中又與敗兵誤打誤殺的混戰一番,直到郭子儀帶兵來幫忙,肅宗才有實力,而郭子儀的大功也從這時開始。 肅宗後來任命大兒子廣平王李俶為天下兵馬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統兵收復失陷了的土地。李俶所以做到了元帥,只是由於他是皇帝的兒子,一切當然全仗郭子儀,但水漲船高,許多勳績不免歸功於他。所以當時杜甫的長詩《洗兵馬》(王安石認為這是杜甫詩集中最重要之作)中說:「成王功大心轉小,郭相謀深古來少」,成王就是李俶,而郭相則是郭子儀了。 肅宗比玄宗好不了多少。他逃難時有一個妃子張良娣對他很體貼,所以他極聽這女人的話。李俶有一個弟弟——建甯王李倓,他比哥哥能幹得多,兩兄弟交情也極好。張良娣見了這樣一位二少爺很害怕,就瞎造謠言,說他半夜裏偷偷去摸哥哥的身體,想害死哥哥而自做太子。肅宗稀裏糊塗就把建甯王殺死了,代宗後來想到兄弟的冤死,常常哭泣。這一點他倒有祖父之風,因為唐玄宗也是以篤於手足之情而出名的。 《打金枝》裏升平公主的母親是沈后,那不錯,但公主和郭曖吵鬧時,沈后早已在大動亂中失蹤了。這對小夫妻爭吵,大約發生于代宗大曆二年(公元七六七年)二月,這是他們婚後兩年的事。歷史上這樣說:郭曖有一次與升平公主吵嘴,郭曖道:「你以為你爸爸是天子,那就神氣了麼?我爸爸不愛做天子才不做的,那有什麼稀奇?」公主大怒,駕車奔入宮中告訴父親。代宗道:「這個你就不知道了。事實的確是這樣的,要是他真的要做天子,難道天下還是你家的麼?」安慰了女兒一場,要她回家。郭子儀知道之後,忙把兒子綁起,上朝請罪。代宗道:「俗語說:『不癡不聾,不作阿家翁』。孩子們閨房裏的事,你理他們幹什麼呀!」子儀回家之後,還是拿棍子把兒子打了一頓屁股。 在皇權大於一切的時代裏,能發生這件趣事,那確是要一位十分開明的皇帝才能夠做得出來。史記所載與戲劇微有不同,但基本骨幹卻是一致的。 那位沈后事實上卻不如戲中那樣幸福。安祿山第一次進攻東都(洛陽)時,沈后(那時是廣平王妃)來不及逃出來,及致收復東都,夫妻才得以團圓。過了幾年,史思明又攻陷洛陽,沈后仍舊沒能逃出,從此這位王后就不知下落。後來代宗的兒子德宗接位,尋訪母親的事更加進行得緊急。當時高力士有一個養女住在洛陽,很熟悉宮裏的事,被人逼著冒充沈太后。假冒的事情揭穿之後,德宗也不怪罪誰,他怕一責罰之後,沒有人敢再提太后的事。他說:「只要能找到真的,我寧可受一百次欺騙。」但這位沈后始終沒找到。德宗死後,找尋的工作繼續下去,直到順宗永貞元年(公元八〇五年),才推定她已經逝世而停止找尋。 連王后都鬧得不知下落,天下大亂可知。戲裏描寫當時國泰民安、一派升平氣象,這是最與事實不符的一點。我以為,這個喜劇很風趣,也有不少意義,但時代背景應當描寫為外族入侵、國家十分危急的時候,那時代宗正是極度的需要郭子儀,當然不會因這件兒女之事而得罪他。回紇吐蕃聯軍入侵,郭子儀單騎退敵的事剛發生在兩年之前。在這時候強調君臣團結,意義更為重大。至於沈后雖已失蹤,而戲中仍有沈后,那倒是可以的。 升平公主在歷史上似乎是個還聽話而沒有見識的女人。郭曖比她死得早。德宗做皇帝時,下令貴族們不得經營水力磨坊,以免影響農田灌溉。升平公主有兩個大磨坊,她想破例不拆,皇帝不准,她也就拆了。她的女兒嫁給憲宗,那就是出名賢慧的郭后;郭后的哥哥郭釗,後來做到大司農(財政部長),也很安分守己。升平公主與郭曖生的兒女,倒是挺不錯的。 郭后的兒子穆宗死時,宦官們曾要求郭后(那時已是郭太后)臨朝聽政。郭太后說:「從前武則天這麼辦,闖出大禍。我世守忠義,與武氏大不相同,這萬萬不可。」此事終於沒有成為事實,從前的歷史很稱讚她能識大體。但由於她不肯主持朝政,接位的敬宗卻是一個馬球迷、摔角迷,每天與臣子們打球摔角,半夜裏出去捉狐狸,弄得政治一塌胡塗。 郭子儀一家的人,不論做大將、做王后、做大官,始終小心謹慎,不敢多要權力,所以能善始善終。郭曖和升平公主的這次爭吵,大概是他們家族傳統中一次破例之舉吧。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