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金庸 > 探求一個燦爛的世紀 | 上頁 下頁 |
四七 |
|
金庸:凡是偉大的作品,總帶給讀者許多的想像,適如您所指出的,《三國演義》在現代也同樣發揮著作用,給予讀者們各種各樣思索的精神食糧。 池田:在剛才談到的「王道」與「霸道」問題上,《三國演義》與吉川英治的《三國志》出發點多少有所不同。曹操這個人物,在《三國演義》中是作為惡的權力化為物而登場的。在吉川的《三國志》中,則沒忘記寫出他珍人才、愛慕英雄的一面。例如說,他對關羽的那種特別愛惜之情的十分執著就是一方面的象徵。除了寫出了他的深情厚義,也描寫了一個極有魅力的人物。而且,他與其子曹丕、曹植均為當時有數的詩人。實際上,如果簡單地說他們是「谷物、奸人」,卻為什麼他們手下能集中那麼多優秀的人才?「鋤強扶弱」、打抱不平在哪一個國家中都有吧?因為這一點,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是不受歡迎。 金庸:我小時候讀《三國演義》,全面站在劉備的蜀漢一方,決不承認蜀漢居然會比東吳、魏國先亡,為此和我大哥激烈辯論了幾個小時。大哥沒有辦法,只好搬出他的中學歷史教科書來,指著書上清清楚楚的幾行字,證明蜀漢為鄧艾、鐘會所滅,我才悻悻然服輸,生氣大半天,流了不少眼淚。其實,鄧艾、鐘會來蜀和姜維被殺等情節,《三國演義》中也寫得很詳細的,但自諸葛亮在五丈原歸天,以後的故事我就沒有心思看下去了。 池田:特別是決定與魏王決一雌雄而躍馬挺進五丈原,以此切切之心境而寫以「臣亮言」開始的《出師表》,令人流淚而讀不下去。人們在諸葛亮身上所寄託的思念,正是祈願正義必勝的萬古不易的人類心理啊!吉川的《三國志》事實上是以「孔明之死」而結束的。那一年正月裏,我唱起土井晚翠填詞、悼念孔明之死的歌曲《星落秋風五丈原》,戶田先生聽了後對我說:「再唱一遍!」「再唱啊再唱!」他好幾次這樣說,而且一邊聽歌一邊揮淚不止,那是對忠心耿耿的孔明的心情與自己的心曲相通的感慨……先生您在寫作過的許多部武俠小說中,曾描寫過許多具有魅力的人物。依照您的創作經驗,《三國演義》的人物中,哪一位最吸引您? 金庸:《三國演義》人物中我最喜歡的是趙雲,我一直覺得他遠遠勝過了關羽、張飛。他在長阪坡曹軍中七進七出,勇不可擋,比之關公斬顏良、誅文醜、過五關斬六將難得多,也精采得多。同時趙雲人品很高,精細而有智謀。 池田:我注意到在「武功」方面,趙雲可說是《三國演義》中所出現的人物中少見的,長壽而得「大往生」(注:佛家語,謂人之死),像睡眠一樣安詳地逝世。一個人什麼時候會死,是無人可以知道的。關羽也罷、張飛也罷,都是死於非命,戲劇性地死去,與趙雲之死實大有不同。對於人來說,有所謂「雖死猶生」,關羽與張飛可謂如此。然而,趙雲之死卻非豪傑般的壯烈而是平凡之死,這種印象予人十分強烈。話扯寬了,長壽是其人的人生樣相,思想成熟的程度,以至對後世所具影響的一點,是帶有相當的決定性意味的。我們的祖宗曾說過這樣的教誨:「與其名聲敗壞到一百二十歲而死,不如流芳一日更為重要。」雖能長壽卻醉生夢死則沒有任何意義。一生中的每一時每一刻都承受強烈的煎熬,讓它完全燃燒而達至長壽,對於一代偉人的天才創見是怎樣達至成熟的過程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正如歷史的事例告訴我們,這往往出現於年輕時代。例如,據說釋迦牟尼的長壽對佛教的性格產生很大的影響。歷史不容許「如果」這種假設。但「如果」耶穌像釋尊那樣長壽,則基督教的性格與現在所流傳的樣子會很不相同——這是我的聯想。 金庸:意味深長的一席話,以單純之例而言,《三國演義》中,如果天假孔明以年,歷史必大為變樣吧! 池田:在日本歷史中,豐臣秀吉如果與德川家康一樣長壽的話,則其後的歷史肯定會大大不同。說走題了,還是回到我們最喜歡的人物趙雲身上,請再說下去。 金庸:我其次喜歡的是馬超和呂布。當時我年紀小,只重視戰鬥力高強的戰將,對於馬超的急躁,呂布的愚蠢和負義,這些重大的缺點沒有多加重視。這兩人在戲臺上扮相英俊漂亮,在我心中也加了分。 池田:所謂「三歲定八十」,那種少年時代的體會,對於後來成為優秀小說家的您來說,不是起著「幼芽」一樣的作用嗎?在我而言,因為讀《三國演義》時為青年時代,就認為呂布是一個確有相當實力卻「無腦」的人,容易沉溺於一己欲望,對他留有一種負面的印象,聽到金庸先生對他的褒評,我實在有一點點的意外。貴國人的同鄉觀念在作品中也會有微妙的反映,是嗎? 金庸:形象一經固定就很難改變。《三國》故事的說書人,以及貫串史事與民間傳說而寫成小說的羅貫中對蜀漢的偏袒實在是過了分。羅貫中因為是山西太原人(以前一般認為是我的同鄉杭州人,但北大教授周兆新先生近來令人信服的考證他是太原人),所以特別偏袒他的同鄉山西關公。痛貶曹操,那也罷了;(笑)連東吳人物也一併貶低,在我年紀大了之後,常常感到不服。孫堅、孫策、孫權那些人是我的浙江同鄉富陽人(漢時為富春縣,郁達夫的故鄉),我甚至想過要寫一部以東吳為主體的《三國演義》,主角自然是周瑜和陸遜、陸抗,次主角是孫策、孫權、顧雍(此人是大政治家)以及美人大喬、小喬。然而這是和全國民間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作對,後果必定不佳,很快就放棄這個意圖。 池田:前此的對談中,曾談及山本週五郎的《殘留的樅樹》。這本書描寫了日本德川時代有一個藩族的家族動亂,它描寫的規模當然不能與《三國演義》相提並論。但是,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卻將長期以來被人們視為大壞人的原田甲斐這個武士的評價來個大翻案,與實際上世人的貶評相反,他將原田寫成一個不惜犧牲自己來保護主君的忠心不貳的人物。您自己可以秉筆直書,把歷來對《三國》人物的偏見反轉過來,寫出您想像中的人物。 金庸:在史實上,赤壁之戰中打敗曹操完全是周瑜的傑作,諸葛亮並無貢獻,我有時自己空想一番「小喬初嫁了」之時周公瑾如何「雄姿英發」,如何「曲有誤、周郎顧」,如何「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東吳大將程普說:「與周瑜做朋友,就像是喝最好的美酒,不知不覺的就在他的個性魅力中醉倒了」)。再描寫一些江南人物與江南風光,也就怡然自得了。陸遜文武全才,政治上能忍辱負重,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流人物,我對他欽佩之極。在自己腦子裏玩玩「東吳主體三國演義」的文字遊戲,自逞想像,已足夠過癮,真的筆之于文,未免辛苦,亦無必要。 池田:陸遜確實是一個有魅力的人物。他雖然設計打敗劉備,卻沒有給人留下那種壞人的印象。比起「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的吳下阿蒙,或者東吳謀士魯肅來說,他也許更為有名。附帶一說,《三國演義》是名言、名句的寶庫啊!譬如:「軍中無戲言」、「揮淚斬馬謖」、「死孔明嚇走生仲達」、「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等,令人浮想連翩。基於這一點,《三國演義》的故事可謂膾炙人口。 金庸:《三國演義》寫人物不直接敘述其內心,單憑言語動作,人物精神自出,這是戲劇的手法。戲劇和電影只表現角色的言語及動作,但內心生活自然而然的顯露出來。這是中國古典小說的高度以技巧。有些近代中國小說努力去學西洋小說,著重描寫人物的內心思想,不但讀來沉悶,人物的性格反而並不明確,這是不學習中國古典小說技法之故。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