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金庸 > 舊版鹿鼎記 | 上頁 下頁
第一三五回 為民請命(3)


  韋小寶笑道:「花差花差!」施琅不解,道:「花差花差?」韋小寶道:「是啊。你這次平臺,功勞不小,朝中諸位大臣每一個送了多少禮啊?」施琅一怔,道:「這是仗著天子威德,將士用命,這才平了臺灣,朝中大臣可沒出什麼力。」

  韋小寶搖頭道:「老施啊,你一得意,老毛病又發作了。你打平臺灣,人人都道你金山銀山,一個人獨吞,發了大財。朝裏做官的,那一個不眼紅?」施琅急道:「大人明鑒,施琅若是私自取了臺灣一兩銀子,這次教我上北京給皇上千刀萬剮,淩遲處死。」

  韋小寶道:「你自己要做清官,可不能人人跟著你做清官啊。你越是清廉,人家越容易說你壞話,說你在臺灣收買人心,意圖不軌。這麼說來,你這次去北京,又是兩手空空,什麼禮物也不帶了?」施琅道:「臺灣的土產,好比木雕、竹籃、草席、皮箱,那是帶了一些的。」

  韋小寶哈哈大笑,只笑得施琅先是面紅耳赤,繼而恍然大悟,終於決心補過,當下向韋小寶深深一揖,說道:「多謝大人指點。卑職這次險些兒又闖了大禍。」

  韋小寶召集文武官員,說道:「施將軍這次上京,是為眾百姓請命,若是不成功,大夥兒都要家破人散。這請命費,難道要施將軍一個人墊出來不成?各位老兄,大家趕緊去籌措籌措、攤派攤派吧!」

  施琅治軍嚴整,居官清廉,到台後果然不會向民間取過金帛糧米。此刻韋小寶接手,第一道命令便是大征「請命費」。好在臺灣百姓甚為殷富,內遷的旨意也得到風聲,大家正自人心惶惶,聽得施琅要去為百姓講命,求不內遷,這筆「請命費」倒是誰都出得心甘情願,只半天功夫,已籌到了三十餘萬銀子,韋小寶令公庫墊款六十餘萬,湊成一百萬兩,又指點他何人該多送,何人該少送。施琅感激不盡,到當晚初更時分,這才開船。

  次日韋小寶升堂,向眾官員道:「昨晚施將軍啟程赴京,這請命費算來算去,總是還差了一百多萬。本人為了全台百姓著想,只好將歷年私蓄,還有七位夫人的珠寶首飾,一古腦兒又湊了一百萬兩銀子,交施將軍帶去使用打點。唉,在臺灣做官,可真正不容易,兄弟只不過暫且署理,第一天便虧空一百萬。我這可是傾家蕩產,全軍覆沒了。」臺灣府知府躬身說道:「啟稟大人,愛護百姓的一番至意,為民父母,真是萬家生佛。除了公庫墊款六十多萬要還之外,韋大人這一百萬兩銀子,自然也是要全台百姓奉還的。」

  韋小寶點點頭道:「你們每個人也都墊了銀子,個個人弄得兩袖清風什麼的,這個我也不是不知道。你們官大的墊了成萬兩,官小的也墊了數千兩、數百兩不等,大家齊心合力,為來為去,都是為了眾百姓。這些墊款,自然也是要地方上歸還的。咱們做父母官的,也不能向百姓算利息,大家吃虧些算了。」眾官大喜,一齊稱謝,均覺這位韋大人體貼下情,有財大家發,果然是一位好上司。

  韋小寶第一天署官,便刮了一百萬兩銀子,此後財源滾滾,花巧多端,那也不必細表。過得數日,韋小寶吩咐備下祭品,到鄭成功祠堂去上祭,要瞧瞧這位名震天下的國姓爺到底是怎麼一副模樣。來到祠中,抬頭一看,只見鄭成功的塑像端坐椅中,臉形橢圓,上唇、下唇及下顎均有短短黑須。

  韋小寶只見鄭成功的塑像雙耳甚大,但眼睛細小,眉毛彎彎,頗有慈祥之意,並無威猛豪邁的英堆氣慨,不禁頗為失望,問從官道:「國姓爺的相貌,當真就是這樣嗎?」林興珠道:「這個塑像,和國姓爺本人果然是挺像的。國姓爺是讀書人出身,雖然是大英雄大豪傑,相貌卻文雅得很。」

  韋小寶道:「原來如此。」見塑像兩側各有一座較小塑像,左女右男,問道:「那兩個是什麼人?」林興珠道:「女的是董太妃,男的是嗣王爺。」韋小寶道:「什麼嗣王爺?」林興珠道:「就是國姓爺的公子,繼任為王爺的。」韋小寶點頭道:「啊就是鄭經了,跟鄭克塽這小子倒也有些相像的。我師父陳軍師的像呢?」林興珠道:「陳軍師沒有像。」韋小寶道:「這董太妃壞得很,快快把她拉下來,趕緊叫人去塑陳軍師的像,放在這裏陪伴國姓爺。」

  林興珠大喜,親自爬入神龕,將董妃的塑像搬了下來。韋小寶向鄭成功的神像跪下,磕了幾個頭,說道:「國姓爺,你是英雄豪傑,我向你磕頭,想來你也受得起。這老虔婆壞了你的大事,每天陪著你,你必定生氣,我幫你趕走了,讓我師父陳軍師來陪你。」想到師父的慘亡,不禁流下淚來。

  全台百姓對董妃恨之切骨,而陳永華屯田辦學、興利除弊,有遺愛于民,百姓都稱他為「臺灣諸葛亮」。只是鄭克塽當國之時,誰都不敢說董太妃一句壞話,不敢說陳永華一句好話。此時韋小寶下了個「除董塑陳」的命令,人心無不大快,又聽說韋小寶在國姓爺像前磕頭流淚,眾百姓更是感激。雖然這位韋大人要錢未免厲害了些,但一來他是陳軍師的弟子,臺灣軍民不免推愛,二來施琅帶領清兵取台,滅了大明留存在海外的一片江山。因此上雖然施清韋貪,眾百姓反覺這位少年韋大人和藹可親,寧可他鎮守臺灣,最好施琅永遠不要回來。可是事與願違,過得一個多月,施琅帶了水師又回到臺灣。

  韋小寶在岸邊相迎,只見施琅陪同一位身穿一品大員服色的大官上得岸來。那大官還在跳板之上,便大聲叫道:「韋兄弟,你好嗎?這可想煞做哥哥的了。」原來是索額圖,心中大喜,搶上前去。兩人便在跳板上拉住了手,哈哈大笑。

  索額圖笑道:「兄弟,大喜,大喜。皇上降旨,要你上北京去。」韋小寶心中一喜一憂,心道:「我若是肯去北京,早就去了,小皇帝很是固執,他決不會向我投降的。我不答應打天地會,他就不會見我的面。」施琅笑嘻嘻道:「皇恩浩蕩,真是沒得說的,皇上已答允撤了台民內遷的旨意。」

  臺灣眾軍民這一個多月來,日日夜夜都在擔憂,生怕皇帝堅執要棄台,大家都說皇帝的話是「金口」,說過了的話決無反悔之理。施琅這句話一出口,岸上的官員聽到了,忍不住大聲歡呼,一齊叫了起來:「萬歲,萬歲,萬萬歲。」這消息不脛而走,到處是一片歡呼之聲,跟著是劈劈拍拍的大放爆竹,比之過年還熱鬧得多。

  據史籍所載,當時朝廷決心棄棄台,已有成議,全仗施琅力爭,大學士李霨又從中斡旋,這才決定設立官府,派置駐軍。在當時似是小事,於後世卻有莫大的影響。

  當年施琅若不力爭,清廷平了鄭氏後就放棄臺灣,將全台軍民盡數遷入內地,則荷蘭人勢必重來,臺灣從此不屬于中國版圖了。因此其時雖有不少人指施琅為漢奸,但于中華民族而言,其力排棄台之議,保全此一大片土地於中國版圖,功勞也可說極大。施琅曾奏減臺灣地租田賦,康熙從其議,可說有惠于全台百姓。其次子施世綸,居官清廉,平民百姓若和官員縉紳爭執,施世綸必袒護平民,因此民間稱為「施清天」,即後世說部《施公案》的主角。施琅第六子施世驃,為福建水師提督,康熙六十年駐台,史稱:「八月十三,怪風暴雨,相逼為災,兵民多死。世驃終夜露立,遂病,九月,卒於軍中,下旨悼恤,贈太子太保。」此人在颶風襲台時通宵在外指揮救災,因而病死,也可說是個愛民好官。此是後話,按下不表。

  且說索額圖傳下旨意,對韋小寶頗有獎勉,命他尅日赴京,另有任用。韋小寶謝恩畢,兩人到內室摒眾密談。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