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司馬遼太郎 > 項羽與劉邦 | 上頁 下頁 |
一三〇 |
|
王陵經常這樣講,根本不願在劉邦面前甘居下風,寧可自己控制一股勢力,雖說如此,他卻也沒有臣服於項羽。對於這種情況,劉邦並不在意,始終對王陵以禮相待,經常派使臣前去慰問。因此,王陵很快也被軟化。劉邦就像上次經過這裡時一樣,將南陽附近像用毛刷輕輕刷過一遍似的大體平定之後,便把王陵邀請過來,將這裡劃歸為這位有些棘手的前輩。自那以後,劉邦也沒有讓王陵歸屬於自己,而是繼續給予同盟者的禮遇。在這類問題上,劉邦並不是出於策略上的冷靜想法,而是來自於鄉村人那種十分符合本性的自然情感。由於採取了這樣一種方針,王陵對劉邦所抱有的尖酸傲慢也就逐步消除了。後來,這位平素頗具詩人氣質,又有老大派頭的人,在劉邦死後當上了右丞相,謹守劉邦的遺托,對劉邦妻子呂氏家族的飛揚跋扈,始終剛直不阿。從得到5陵這樣一位具有俠義心腸的人物來看,也可以知道劉邦並非只是一個簡單的鄉村無賴漢。 接著,劉邦又特地派一支部隊去南陽與王陵接觸,這是為了托王陵保護他的雙親和妻子兒女。劉氏家族還在沛城郊外豐的中陽裡繼續過著普通農家的生活。那一帶已經被納人項羽的版圖之中。劉邦擔心本族人被抓起來殺掉或當做人質,從而威脅到自己的行動。但要將他們拜託給別人保護,還是要依靠王陵這樣年輕時就同吃一口井水的親近人等。在漢民族當中,以私人關係託付這類事,托的一方與受託的一方都伴有一種其他民族所沒有的感激之情。也就是說,他們所推崇的神聖精神之一就是俠義,這種俠義精神得到激發,才會閃現出雷電般的光芒。王陵也十分激動地接受了這項囑託。 因此,王陵向沛派出了敢死隊。營救行動獲得成功,但項羽發覺此事,便抓住王陵的母親,扔到開水鍋裡活活煮死。王陵以犧牲老母完成俠義之舉,劉邦終生都欠下了他一筆債。 過了一個月左右,到了十月,劉邦及其主力部隊離開關中臺地,穿過函谷關,來到中原低地。如前所述,張良此時已返回營中。 劉邦在臨晉(陝西省境內)的渡口渡過了黃河上游湍急的水面,然後東進,當即有項羽所封的"魏王"豹首先投降過來。這未必就是豹的意志,因為豹手下的將士和農民都痛恨項羽的暴虐,並不熱衷於替項羽堵截劉邦,所以豹只有歸順劉邦這一條路了。即使從這一件事來看,劉邦顯然也在逐步佔有天時地利。 另外,項羽殺掉先前的韓王,又立一個叫鄭昌的人為王,但韓國百姓都不熟悉這位新王,因此鄭昌便成了孤家寡人。他曾率一支小部隊抗擊,即刻就被劉邦軍以氣吞山河之勢打得大敗而歸。河南王申陽(過去是張耳之臣)也投降過來。有一個叫司馬印的人,曾是趙的將軍,能征善戰,被項羽提拔當了殷王。司馬印在殷這塊土地上也是形同虛設,曾與劉邦交過一次鋒,但轉眼間就成了俘虜。 劉邦軍把這些降兵降將都收入自己的旗下,從而迅速擴大,同時又得到幸運之神的眷顧,出函谷關尚不足一個月就抵達了洛陽。 這種幸運也有天時的因素,而主帥韓信指揮作戰有方,也起了巨大的作用。 「難道我就可以這般大獲全勝了嗎?」 在這段時間裡,劉邦已為這種幸運所陶醉。他是一個經常吃敗仗的人。勝利的喜悅頗有點類似飽食,漸漸使劉邦的思考能力變得呆滯,造成精神鬆懈。他肯定沒有注意到是天時使其如此一帆風順的,也沒有注意到天時這個東西正像大海的潮水一樣,是有漲有落的。 「韓信這個傢伙了不起。」 劉邦心裡得出這個結論。的確,韓信的統率能力和打仗的本領都是無與倫比的。有一天夜晚,劉邦來到韓信營帳,大大褒揚了一番。 不過,韓信卻並未因此而高興。」哪裡,只是具體情況不同而已。」 韓信說,表情並不愉快,仿佛半個臉蛋的血都凝固了。坦白地講,韓信本來是想打一場有巧妙佈局的漂亮仗,但這一切全都沒有用上,似乎勝利總是隨隨便便就從對方主動跑到自己這邊來。作為一個總是渴望對軍隊進行一番巧妙指揮的主帥,這一點不僅不合他的本意,也使他開始失去自信,甚至還產生了一種莫名的恐懼心理,懷疑所謂兵家之事並不是自身早年曾爛熟於心的東西。這種恐懼心理應該說是對自己才能的懷疑,而韓信本來就是勇氣和怯懦等量並存的,這種懷疑又深深地浸入了怯懦的核心。 「為什麼這樣也能獲勝呢?」 韓信一直在絞盡腦汁地思索其中的原因。本來,他很快就會從這些經驗中得出哲理和法則,可是在這個時候,韓信對劉邦的褒獎感到有些膩煩,簡直是心亂如麻。 「將軍所說的情況不同,指的是什麼?」劉邦問道。「感到好像不是憑臣的力量。」 「那麼,是誰的力量呢?」 若是一般人就會說是大王之德,以討劉邦的歡心,但韓信生來就不會看臉色行事,只好沉默以對,過了一會兒才說道:「用兵本身總該像是一種鮮活的東西啊!可以把前面的這場仗說成是一隻活羊,臣甚至連一個趕羊的牧童都不是。臣覺得似乎明白了這樣一種道理。」——"想不到他還這麼謙虛。」 劉邦對此刻的韓信作了這樣一種解釋,雖說如此,並不等於劉邦有了什麼特別深切的感受,只是感到韓信身上多少帶有一些神秘的色彩。劉邦還從未見過這樣的主帥一一正當勝利之時,還會毫不掩飾地歪頭表示懷疑。 當劉邦軍進入洛水河畔的洛陽城時,從該城南邊一處叫新城的地方,趕來三位父老祝賀勝利。前面已經說過,與上層的權力及其交替無關,任何一個地方都有當地稱為父老的平民代表。無論什麼樣的將軍佔領城郭,他們都要前來祝捷。 只是這次他們迎接劉邦的場面稍有不同。他們聽說劉邦在關中嚴令士兵不准掠奪和殺戮,因而大受歡迎;更聽說項羽作惡多端,造成人心惶惶。他們普遍抱有一種心理,即只要是對抗項羽的,無論是誰都一律歡迎。因此,全城的人都對劉邦入城感到歡欣鼓舞,喜悅之情洋溢在臉上。 這些父老的代表是一位叫董公的長者,他訴說道:「項王竟派兵追趕前往郴地的義帝,在長江岸邊把義帝弑殺了。如此違背天理的行徑,難道還能容許嗎?」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