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司馬遼太郎 > 項羽與劉邦 | 上頁 下頁 |
一三一 |
|
劉邦在途中就已經聽到這個消息,他認為這是被抬出來當傀儡的人必然要遭到的可悲下場,因此並不感到突然。然而在一旁的張良卻低聲說道:「陛下為什麼不表示驚訝?應該放聲痛哭才好。」 劉邦理解張良的用意,按照弔唁者的禮儀,慌忙脫下外衣,露出貼身穿的衣服,號啕大哭起來。這在禮儀上叫哭禮。豈料,這很快就變成了發自內心的悲傷,止不住的眼淚一串接一串地流淌下來。 董公和其他父老們看到如此情景,十分感動。 既然劉邦已經哭起來,張良就必須採取後續行動,通令全軍發喪,讓所有士卒都身著縞素。喪事用白,乃是當時的禮節。洛陽城內城外的所有士兵都穿上白色孝服,一時蔚為壯觀,而服喪本身又變成對項羽的大規模示威,也向所在地區表明了漢軍乃是正義之師。 劉邦整整舉行了三天的哭禮。劉邦本人不出房門一步,只是一直在哭。 接下來,他還向四面八方發出了檄文。 文章不像後代橄文那樣冗長,十分簡短。文章開頭說:我等曾與項羽共同擁立義帝,面北稱臣。如今項羽將義帝流放江南,並弑殺義帝,此舉實屬大逆不道。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結尾一句是:「願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 「從諸侯王」,就是"劉邦跟隨眾人"的意思,劉邦儘量回避了命令語調。劉邦不過是眾多王中的一個,接受檄文的人與他身份相同。謙卑地說「隨同大家一起」,可以說正是充滿禮儀意識的表現。「楚之殺義帝者"這種表達方式也很柔和,儘管在譴責項羽,但並未直接點出項羽的名字,這一點也很符合禮所講究的委婉風格。 不過,不管是委婉還是別的什麼,事實上就是劉邦擔任盟主,邀集各地的王、侯以及其他勢力討伐項羽不義的宣言書,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檄文同時也是對項羽發出的宣戰文告。 三月的洛陽雨很多。天一晴,天空馬上變得碧藍如洗,柳絮則如鵝毛般紛紛揚揚。 項羽和劉邦一楚和漢一腥風血雨般的激烈廝殺,可以說,就是從這座洛陽城的三月天開始的。 劉邦及其所率大軍開始向東挺進。 隨著一路征塵,士兵增加了許多。在魏、漢、趙、燕、齊這些地域,對項羽的論功行賞心懷不滿的王侯及其手下士兵,陸續加人劉邦的東征大軍,因此道路上和沿途的大小城池都成了兵的世界。 下面的數字有誰會相信呢? 劉邦軍轉瞬間就達到了五十六萬人。 劉邦當初離開關中,一步一步行走在通往漢中的棧道上時,只有區區三萬人。雖然途中也有士兵逃亡,但可以說,這三萬將士才是與劉邦同呼吸共命運的中堅。在返回關中、出師中原之際,劉邦在關中招募了壯丁。 這些壯丁全都是秦人。至此劉邦的士兵才達到了六萬人。 只有六萬人的劉邦軍,現在遇上了麻煩。以六萬來控制其他五十萬,應該說是不可能的。聯合部隊的將軍們藐視劉邦軍勢單力薄,輕易不肯聽從劉邦和韓信的命令。 「維持己方軍隊,比攻打敵人還難。」 張良等為控制住局面費盡心機。在這種情況下,一般都是採取將各地的王侯留在劉邦營帳的做法,可以說王侯就是變相的人質,只把士兵收歸韓信的統率之下。 劉邦和張良夜以繼日地忙著接待這些妄自尊大的人質。行軍中,每天晚上都要舉行宴會。劉邦作為東道主,舉足輕重。日復一日,終於籠絡住了他們的心。這些人裡有很多是山林大盜出身,有的人一喝醉就隨口亂叫劉邦的名字:「劉邦!」 也有的人胡攪蠻纏,自己聲稱:「我這是酒後無德呀!」 不過,劉邦全都能忍受下來,並好言勸慰道:決不是酒後無德,而是酒後酣暢,高興得手舞足蹈嘛!自然,東道主劉邦自己唱著民謠蹦蹦跳跳的時候更多。這個身材高大的人喝得酩酊大醉後,立時就會難受得宛如一條龍在宴席上胡亂翻滾,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可愛勁頭。 韓信那邊則一切進展順利。 韓信反復曉喻全軍將士。他說:「我們必須攻陷項羽的根據地彭城。究竟是哪一國的兵士能率先攻下彭城呢?天下人都在洗耳恭聽,等待傳來這項捷報。」 韓信就是以這些話反反復複地激勵全軍。 要駕馭這支魚龍混雜的龐大隊伍,只能採取一個辦法,指出具體目標,使之相互競爭,讓他們你爭我奪搶翻了天,朝目標勇往直前。 這種情況,在韓信的軍帳裡也大同小異。他不斷地以「須議軍機大事」 為由,把新歸順的小頭領們像人質一樣集中在一起。只是韓信與劉邦不同,並不給他們一滴酒。 「如果我們吃肉飲酒,士兵們就會失去奮勇殺敵的氣勢,而軍隊的生命就在於氣勢。」 韓信向小頭領們訓話,要求他們自製。 因此,韓信的軍帳裡像僧院一樣安靜而整潔。小頭領們起初對此還不大信服,但漸漸地就被韓信給迷住了。軍機會議上常常是議論紛紛。不論多麼寡言少語的人,韓信都有辦法讓他們發表意見。但最終的結論,卻是這支大軍根本不需要什麼戰法,只要前進就行。 「要儘快組織隊伍攻打彭城。這就是唯一的目標。」韓信再三重複。「十之八九,項羽可能不在彭城。」韓信作出這樣的估計。 確實,項羽是傾彭城全部兵力前往伐齊去了,已經殺死齊王田榮,燒毀了齊所有的城池。喜好採用活埋手段的項羽,將投降的齊兵全部埋進了土裡。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