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司馬遼太郎 > 項羽與劉邦 | 上頁 下頁
九五


  所謂太公,就是因垂釣而聞名的太公望呂尚,是周文王發現的名將。當時,他已經是一位相當模糊的古代人物了,不過,在傳說中似乎仍然非常有名氣。

  傳說中張良從老人那裡得到的《太公兵法》,是不是真的存在,人們並不十分清楚。

  順便說明一下,《六韜》這部據說為太公望呂尚所著的兵書還是有的。這部兵書不是當時的產物,是到漢以後許久,才被人假託太公望之名編寫而成的。即使有關張良的這個傳說是真實的,這部兵書也不會是《六韜》。

  「讀了這部書,日後你就能成為王者之師。」

  老人在橋頭說道。當張良想問老人的大名及住址時,老人不慌不忙地說道:十三年之後你會見到我。老人的預言是:十三年後,你將經過濟北的穀城山(山東省境內),在山腳下會看到一塊黃色的石頭,那塊黃石就是我。

  據說,張良十三年後經過濟北的穀城山,真的看到了那塊黃石。張良將其帶回漢都城的宅邸,十分敬重地供奉起來。據說,張良死後,其家人曾將黃石與他那小小遺骸葬在一處。今天若能發現張良的墓葬,進行發掘,黃石是否真的存在即可大白於天下。但也不能排除一種可能,即這個黃石之說,或許是張良自己編造出來的瞞天過海的手段。

  以後張良便一直住在下邳,投身于遊俠的行列,預先組織起自己的勢力,以備他日之需。然而他並不像劉邦那樣是個能當頭領的材料,只能指望得到那些有實力的俠義之徒的信任,與之結下肝膽相照的兄弟之盟。不過,僅從一件事上就能看出張良具有相應的勢力和俠義心腸一一他搭救了一個突然跑來的楚人逃犯的性命,將其窩藏起來。

  後來才知道,這位楚人竟是項羽的一位叔父。在眾多的叔伯父當中,項羽只得到了項梁的撫養,後來隨之一同舉兵起事,此外他還有幾位叔伯父,其中有一位叫項伯的十分忠厚的人,在項羽形成一股勢力之後,他就寄身于楚軍,再也沒有離開過。張良在下邳搭救的逃犯正是這位項伯。項伯不忘此次救命之恩,為了向張良報恩,後來還引出一段極具戲劇性的故事,連劉邦也跟著撿了一條命。考慮到當時的俠義之心、人們的日常習慣以及兩者之間的聯繫,可以說俠義精神本身就具有戲劇性;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張良光輝燦爛的一生,很可能正是源於俠義這種非同尋常的倫理觀。

  不久,始皇帝駕崩,加上陳勝起義,天下頓時陷入了烽煙四起的混亂局面。

  四處漂泊的苦役和流民很快就聚集在陳勝的旗下,形成一股巨大的勢力,直到自稱陳王的時候,張良都未能作出迅速的反應。從對秦復仇的志向來說,他本應即刻起兵的,但他卻沒有足以吸收流民的實力,好不容易才將下邳一帶的百余名年輕人聚攏到一起。

  張良率領這支小部隊一路行軍,想投奔到陳勝的麾下,但中途卻得知陳勝已被秦軍擊敗戰死,還得知一個叫景駒的人取代陳勝,被推為首領。

  「真是無路可走了。要麼就到景駒那兒去?」

  張良內心曾冒出這個想法,卻提不起興致。在這段時間裡,連張良這樣的人也和普通人一樣,情緒波動得十分厲害。儘管伐秦的大好時機已經到來,他卻無法跟上急速發展的時勢。秦帝國的根基如同一口鍋底已經破裂的大鍋,完全喪失了元氣。陳勝戰死之後,失去主帥的反叛軍猶如破缸裡沖出來的水,不斷地向四面八方流動,戰國時期的舊王國也開始在各自的故地復活,但沒有人知道他們究竟是不是真正的王族後代。當時最為關鍵的,是缺乏強有力的領導人。

  張良一時間也曾想過自立旗號,但很快就打消了這個念頭。「我不是那塊材料。」

  在這件事上,張良早就把自已看透了,實在是令人惋惜。他如饑似渴地想找到的,就是一位可以為之出謀劃策的、能成大器的人物。

  說句實在活,張良推遲出山,很可能就是奔走四方、見過太多人的緣故。每聽到什麼地方有率領幾百幾千遊民的首領,他就要前去會上一會,誰知竟都是些徒有虛名的無恥之徒。張良認為,哪怕對方是酒襄飯袋也無妨,只要能聽取採納自己的意見即可,但是,哪一個頭領都是靠雕蟲小技把頭腦填塞得猶如糞桶一般,根本沒有聽取他人意見的雅量,只圖眼前的糧食和人馬。

  「我願授你兵法。」

  儘管張良這樣講,也沒有一個人肯聽。

  「方才我所說的兵法,並不是出自我個人的才學。」

  大概就是在各地和這些首領接觸的過程中,張良才不得不講出兵法乃為神授之說的吧!張良過於年輕英俊,身材也痩小,更尚無名氣,盤踞在哪座城池的首領,都不肯把命運寄託在這類無名者的說教上。

  出於無奈,張良只好聚集少年,組織起一支上百人的隊伍開始行動。但他無法解決吃飯問題,結果只好投奔陳勝的繼任人景駒。

  有一座叫留的小城。

  這是自春秋以來就有的一座小城,位於現在江蘇省沛縣的東南,跟劉邦出身的沛差不多。當時,景駒正在這座小城裡。

  張良在直奔留城的途中路過沛地。這時劉邦已被稱為「沛公」,不過仍舊是一支只有數千人的小股勢力,正在不斷地進攻這一帶勢單力薄的秦朝勢力。

  「且慢,這位劉某的名字過去聽到過。」雖然張良只瞭解這麼一點點情況,還是主動派人,請求見上一面。

  劉邦是個性情爽快的人,不僅馬上答應會見,還敬張良為上賓,聽取了他的意見。

  「所謂聽,竟是這麼一回事嗎?」張良望著正在洗耳恭聽的劉邦,頓時有一種新鮮感,備感欣慰。

  劉邦滿面春風,一直注視著張良,將高大的身軀傾向這位年輕人,對他所講的每一句話都用心地聽著,仿佛要吞進肚子裡去。這不是在故作姿態。劉邦有一個長處,早在出生之前,他似乎就把小我忘到九霄雲外去了。

  他以虛懷若谷之心望著眼前的張良,而且在全神貫注地傾聽。聽著聽著,劉邦就明白了:「這個人有真才實學。」虛心大概會使人變得聰明。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