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司馬遼太郎 > 項羽與劉邦 | 上頁 下頁
八八


  陳餘還說:打仗就是為政治嘛!章邯跟將軍打的這場仗,恐怕已經沒有任何政治理由了吧?章邯也是太愛打仗了,真是個笨蛋!

  怎麼是笨蛋呢?項羽再也不想聽陳餘之流對章邯評頭論足了,不過還是控制住情緒,回頭望著範增說:「你來跟陳將軍講。」

  把陳余推給範增,項羽就進到裡面去了。秉性聰明的項羽其實早就明白,陳餘是想對章邯做勸降工作,為得到批准才來找自己的。項羽也感到很有必要勸降章邯,不過,章邯這麼好的敵手,竟要用外交手段去釣住,項羽實在不願意在這種談判上出頭露面。

  「派一位使者到章邯那裡去吧!」

  陳余對範增說:這封信就由我來寫好了。不用問,連我都知道章邯將軍對秦是一片赤膽忠心。

  「不過,假使接受這份赤膽忠心的朝廷已經徹底腐朽,那就毫無用處了。照理,章邯對自己的處境早就該有數了。」

  陳余自然不會十分瞭解咸陽秦皇室的內幕,但這位早已看透了先秦六國以來勝敗興衰演變的策士,對於萬里之遙、地處西方雲煙的咸陽的動靜,總還多少掌握一些。

  「余將軍,你說要給章邯寫信,可你過去跟他打過交道嗎?」

  範增語帶譏諷地問道。只見陳餘搖了搖頭,說從未見過面,「不過」,他豎起右手一根指頭,又豎起左手一根指頭。從戰國時代起,這種手勢就常常為那些鼓吹連橫和合縱的人士所使用,特別是在其滔滔不絕發表宏篇大論的時候。看來那意思好像是一根手指代表章邯,另一根則表示自己,範增看著看著,竟覺得這手指頭莫名其妙地帶上某種實實在在的含義了。只聽陳餘又說道:「與章邯干戈相交,實在是歷時 已久。這難道還不算超乎親密朋友的交章邯仍坐鎮棘原城內。

  各式各樣的秦朝旗幟插在城牆上,井然有序,沿著牆頭一字排開;城內軍紀有條不紊,士氣保持旺盛,糧食也綽綽有佘。這"切均賴于章邯早前的周密部署。

  城外的警戒軍隊也嚴陣以待,防止敵方奸細混入,還負責看守田地。

  有一天,警戒線上的哨兵抓住了陳餘的軍使。章邯會見了這位使者,並收到了一封信。

  這封信真可稱得上是一篇名文。

  它首先從秦歷代名將的命運說起。陳餘在信中說:說來話長,我們還是先回憶一下秦白起將軍(?-公元前257年)卩巴!白起軍功卓著,在南方平定鄙與郢,在北方則破馬服君之大軍並悉數坑之,攻城略地之功舉不勝數。然而,白起當年被王(秦昭王)奪其爵,逐出咸陽,又受命自殺。

  我們再回憶一下近在眼前的蒙恬將軍(?-公元前210年)吧!陳余說,蒙恬受始皇帝之命攻齊,有大功,隨後又率兵三十萬討匈奴於塞外,補修長城以鎮國境。儘管如此,始皇帝死後,他陷於宦官趙高之詐略,被迫自殺身亡。

  為何在秦會如此呢?陳餘問道,又說,據說一旦功勞太大,就再無土地予以酬勞,便會托故於法,以誅殺化解難題。此乃秦之傳統做法,將軍本系秦人,諒已知之。

  陳余又把秦將的命運從歷史說到現在。現在是人心背離秦王朝,揮舞反叛旗幟的將領日見增多。將軍的軍隊也因耗損而日見減少。這就是天將滅秦的一項證據。

  陳餘接下去又說:「據實而論,我輩已悉知宦官趙高在秦宮廷的胡作非為。」

  陳餘當然不可能知道詳情。但是憑一名練達策士的感覺,陳余胡編亂造寫出來的東西,竟與事實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陳餘寫的意思大致是,既然趙高一手壟斷了咸陽宮廷內外的大權,章邯越忠誠,就越會遭到趙高的憎恨;所立戰功越多,就越會成為趙高的眼中釘肉中剌。皇帝一聲令下,將軍就要遭受腰斬之刑,將軍的家族成員就會與早前白起和蒙恬的家族一樣,全都死無葬身之地。

  章邯想,確實如此。陳餘所講的問題決非只是預言和觀測,從咸陽傳過來的風聲,已經開始涉及章邯自身的安全。

  不僅僅是現在,歷來秦的政治鬥爭就是極其慘烈的。有功之臣可以輕而易舉地被當成罪人。章邯原本是一個極少擔心生命安危的人,始終抱有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的決心,然而若是像早先秦的大臣將軍們所遭受的命運那樣,被強迫承認莫須有的罪名,再被治罪處以死刑,他是無論如何也不願接受的。

  陳餘還在繼續:「章邯將軍啊!如今將軍應與諸侯合縱,調轉大軍進攻咸陽。究竟是會同諸侯分割秦地,圖得南面稱孤之身份好呢?抑或以罪人之身而被腰斬好呢?」

  這位陳餘所講的情景,與參軍長史欣從咸陽逃回來時所講的頗為相似。

  長史欣在章邯面前曾大發感慨,哭訴道:「將軍哪!公建功亦受誅,不建功亦受誅啊!」

  章邯自然還記得這番話。他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面臨的命運,正如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影子一般。儘管如此,章邯這個人也從不喜歡僅為自身的利益而隨意選擇命運,縱使到了如此緊要的關頭,他也不為所動。」不可為其所迷惑。」

  讀完陳餘的書簡,長史欣當即說道:為士卒著想,應毫不猶豫地到項羽營壘去,擔任他所率大軍的一翼。

  「欣呀,方才閣下的話,我可從來沒有想到過,是說為士卒著想嗎?」

  為士卒著想?章邯吃驚地重複了這幾個字。對猶豫不決的章邯來說,這句話仿佛醍蘭灌頂,令他茅塞頓開。

  長史欣所說的士卒,主要是指被項羽軍抓去的那些俘虜。只要章邯能當上項羽的將軍,他們就可以一如既往地將章邯奉為首領。

  當時,早前的白起也好,蒙恬也好,所有被稱為名將的人在士卒中間都深得人心。有的人是慈悲心腸,也有人是靠裝扮成這樣來獲取人心,但章邯從沒有這樣的念頭,毋寧說他是那種能獲得士卒主動擁護的人。正因為如此,在他的頭腦裡,士卒只表現為不斷變化的數字,從不對其中任何一個人的生死表示憐憫。自章邯出函谷關以來,在他所指揮的大小戰鬥中,戰死的將士估計可達數萬名,但從未見過他為此而憂傷或心情沉重。這樣說,並不表示他是一個毫無憐憫之心的人,他只是看上去缺少一些溫情而已。

  為士卒著想會促使他下決心投奔敵營,是源於他性格的另外一個方面。

  這位生來就很少顧及自我的將軍,只要是為某種崇高的目的採取行動,就總是能保持一種昂揚的氣勢。既然已經放棄為秦帝國而戰的目標,那就應該重新看待這些士卒,倘若能為了他們而犧牲掉自己一個人,陳余和長史欣所推薦的那條生路,豈不就很有意義了嗎?

  「明白了,欣。」章邯說道。

  「太好了,將軍終於下決心了。其餘的事就全交給我好了。」

  作為一名出類拔萃的屬官,長史欣主動承擔了這項工作,看來,這的確是應由下屬來幹的事情。他與章邯也很有些相像的地方。單靠長史欣一人是無法採取什麼倒戈行動的,但既然頂頭上司章邯已經作出決定,那他也只好像生來就是個叛逆者似的,全力以赴地去實施了。可是,章邯卻未能立即投降。

  雖然他曾多次派使者與楚軍接觸,但頂羽不知出於何種考慮,亳無出面的跡象。

  非但如此,項羽還兩度發動新的戰鬥,在三戶(河南省境內)擊敗秦軍,順便又在迂水河畔將秦軍打得大敗。人們可以想到,項羽可能不想把功勞歸於陳餘,因為是他首先給章邯發去的書簡。這從後來發生的事情即可略察一二,自此以後,項羽就對陳餘百般刁難,硬是不給他出頭露面的機會。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