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司馬遼太郎 > 項羽與劉邦 | 上頁 下頁
七〇


  秦章邯將軍率領一支龐大的征戰隊伍,忽東忽西不停地機動轉移,明顯擺出要攻破這些自立旗號的諸侯小國的架勢。他大舉殺入魏的地盤,將私自稱王的魏王咎圍困在臨濟(河南省境內)城中,在此期間,魏曾哀嚎著向齊的田儋請求支援。田儋率大軍前往救援,但卻被章邯將軍以"夜銜枚而進"的巧妙戰法大敗在臨濟城下,當場戰死。

  田儋死後,齊的內部便陷入一片無可救藥的混亂之中。儘管同為田姓,但其下面分支很多,其中即有屬￿亡齊王室直系血統的人突然冒出來成為王,將那些與他有血緣關係的田姓族人統統提拔上來,有的當上宰相,有的則當了將軍。如此一來,跟 已戰死的田儋同在前線的胞弟(田橫等)和本家兄弟(田榮等)就都被排除在外。他們極為憤怒,便帶領殘兵敗將投靠了楚的項梁。已故田儋族系的田氏人馬得到項梁做後盾,當即將直系血統的齊王田假趕跑,擁立田儋之子田市為齊王。被攆跑的舊齊王族系的田氏族人散落至四面八方,分別投靠各種勢力,又各懷鬼胎,不時向齊發動攻擊,有時還極盡欺詐謀略之能事,致使其內部紛爭錯綜複雜,紛紛擾擾鬧個不停。對齊人來說,秦帝國這個共同的敵人反倒從心目中淡薄下去了。

  宋義這個人有一個令人討嫌的地方,就是專門喜歡出謀劃策。甚至在他所屬的楚尚在同秦軍作戰,還未真正立國的眼下,他連與自己毫不相干的、由將軍掌權的齊國內部紛爭也要插上一腳,還與內鬥中的一派暗中勾結在一起。

  就像我們前面已經提到的那樣,齊的田氏有一支屬￿田王室,這支田氏也分成許多派系,形成為幾個分支;還有已故田儋一系的田氏,也分為若干支派,彼此分分合合鬧騰不休。宋義在遠離定陶某處偶然碰到的那位齊的權勢人物高陵君顯,所代表的就是已故田儋一系中的一派。

  定陶一戰失敗之後,宋義在將高陵君帶到懷王手下,一路上兩人多次留宿歇息,已變得十分親密,高陵君最後竟忍不住提議說:「宋義君,我們乾脆結拜為兄弟吧!」

  就高陵君來講,齊弱小得幾乎難以自立,還有持續不斷的內部紛爭。倘若沒有別國的支援,不要說整個齊國,面對鑌他支派,就連他所代表的派系也很難得以自立。在這一點上,楚既有精兵,又有強將,也就是說具有軍事上的優勢。只要抓住宋義這位楚實權人物的心,就等於任何時候都可以得到援軍。

  可以說,在此關鍵吋刻,齊使者高陵君要想方設法把宋義抓到手裡。

  正是因為對其抱有很大的期望。說來這亦是性命攸關的大問題,不僅關係到他自身及其所代表的派系,還關係到整個齊國的生死存亡。宋義對此也十分清楚。

  「只要用我的一根小手指頭,就可以決定齊的命運。」

  他甚至產生了這種想法。可惜的是,那些過度介人別國內部紛爭的人,往往會受到直接影響,最終造成自己一方國破家亡,這種道理,宋義究竟瞭解幾分呢?

  「齊現在的情況是,僅是由誰擔任宰相這件事,就很難辦。」

  高陵君在路途中說。由於家族派系太多,如果從其中一派選出宰相,反而會給內部紛爭火上澆油。因此,還是乾脆用別國人為好。

  「真是不知該如何是好了。要不,索性就請大人的公子宋襄君來擔任宰相,可不可以呢?」

  #奇#高陵君終於下決心搬出了這個最為關鍵的話題。就高陵君而言,如果能讓宋義的兒子當上齊國的宰相,一旦齊國遭遇危難之際,楚軍必定會趕來幫忙。從齊國的立場來看,宋襄君剛好是一位類似於人質的合適人選,而從宋義的角度來講,為使齊國永遠依附在自己手下,則更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書#不過,如果這項計劃真正付諸實施,對於楚來說,宋義就等於成為齊#網#的奸細了。

  「真沒想到,竟還有如此高明的手段呢!」

  宋義所想的,並不是楚國的利益。假如真為楚國著想,這樣做就再危險不過了。因為宋義就可以從整個大家族的利益出發,既能從楚得到食邑,又能從齊得到領地。為養活幾千人的家族成員和奴婢,就等於讓齊國分擔了一半的負擔,就宋義本身來講,實在是一件求之不得的大好事。不過,他口頭上還得說:「不,不可以。襄只不過是個凡庸之人,實在難以擔當宰相的重任。」就這樣,按照中國歷來流行的禮儀習俗,宋義連著推辭了好幾次。事實上,宋襄的確不過是一個極為普通的少年。殊不知,就高陵君而言,其實越是平庸之輩越好,因此便反反復複地請求,要宋義務必滿足自己的願望。

  「哎呀,如何是好呢?」

  宋義略歪著頭做出思考的樣子,但臉上卻掛滿了笑容。他笑的時候下嘴唇會撇向一邊,流露出一種讓人感到不符合其身份的卑劣勁頭。宋義是想讓高陵君再說一遍,才故意做出一副在歪頭思考的樣子。高陵君已察覺到這點,便進一步說道:「請襄公子擔任,如果大人認為他過於年輕,大人作為父君,完全可以從遙遠的楚地予以監護的。」

  這只能說是在直截了當地勸人賣國了。這番話的意思是,仿佛要把齊作為楚的屬國,牢牢地掌握在宋義的手掌心裡一樣,但就高陵君的立場來講,他可能還有非同一般的想法,由此才把話展 開講到這種程度的。這番話可以理解為高陵君在出賣齊,但也可以理解為完全相反。

  說句實在話,所謂齊這個國家,在這片土地上根本就不存在,存在的只是那些正在齊故地鬧內訌的將領,即使置之不理,它也會因內訌而自取滅亡。到了那種地步,受損失最大的將是宋義。不過宋義利慾薰心,竟毫無察覺。如果把兒子送到齊當宰相,再怎麼講是為了楚的利益,宋義的說辭也會被懷疑"恐怕還是為齊」,就不會有誰再認真聽取他的意見,最終,他大概就會在楚走上沒落之路吧!不過,宋義就這件事跟高陵君達成了一致。只能說他這是主動服了一劑毒藥。

  如果說宋義還有一點點值得同情的地方,那就是還不能說他在楚已確立了穩固的地位,為此就要做好兩件事,即:必須維繫住懷王的信任,同時為了自身利益,也必須出謀劃策,以鞏固懷王的王權。道理很簡單,王權愈強大,宋義就愈可以躲在其背後,得到更多更大的權力。以上就是宋義所採取的行事方法,確實很符合他公卿出身的身份,而高陵君也充分理解宋義的這種處境。前面曾經提到過,高陵君在懷王面前不斷推舉宋義,說他完全有能力當個軍事戰略家,這樣做也是有背景的,具體來講,就像以上所說的那樣,是兩個人深思熟慮的結果。

  宋義在隨同懷王,從楚都盱台前往北方彭城的這段時間裡,更獲得了這位年輕國王的充分信任。

  「到底還是出生在舊楚令尹之家的人,論到忠誠,與其他人就是不一樣。除了這個人,再也不能相信任何人的話。」

  懷王甚至在心裡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他對宋義私下裡提出的一項方案深受感動,這項方案可以讓齊隸屬于自己,齊的兵力還可以隨時用來加強楚的防衛。

  「真正忠君的人,可能指的就是宋義這樣的忠臣吧?」

  懷王在想。他作為一國之君,只能以脆弱的方式君臨于各路將領之上,原因即在於沒有直接掌握軍隊。

  「不久就能得到齊軍的兵權,屆時,他們就可以成為陛下直接統率的軍隊了。」

  再沒有比宋義講的這句話更讓懷王動心的了。懷王暗想,一旦將來項羽和劉邦的勢力不斷壯大,到時候自己作為王就可以親率齊軍去征討,倘若真能有那麼一天,或許就會成為對宋義的諷刺。

  從前線撤回來的楚軍,全部在彭城外圍安營紮寨。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