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司馬遼太郎 > 項羽與劉邦 | 上頁 下頁
一一


  項羽由叔父帶著到處顛簸。順便說一句,項羽本名籍,羽乃是字。他雖身為「荊蠻」的楚人,卻也起了一個中原漢民族式的名和字。而不久之後即將與項羽分庭抗禮的漢人劉邦,儘管出生在漢民族居住的地區,也許因為地方太偏僻,反倒根本沒有取個像樣的字。由此也可以看出,雖說項羽是荊蠻,但卻更像一個充分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家庭的子弟。實際情況也許是這樣的,即荊蠻中有教養的家庭都受到中原文化的強烈薰陶,而即便是在中原地區,倘若像劉邦那樣出生在偏遠的小村落,也照樣不會有中原紳士那麼多裝點門面的東西。在這片諸多族群雜居的大地上,自古以來就不以族群本身定優劣,只要你加入中原文化,就不再被視為「蠻」。本章開頭一句就說到江南族群問題,並指出「尚有許多令人費解之處」,其中就包含在這片大地上自古以來就不大講究族群論這一條。比如,項梁和項羽具有中原名字,只要再穿上中原服裝,就不再被當成蠻人。只是從項羽的性格來看,仍不能不令人感到他確實還是一個屬￿江南荊蠻的小夥子。

  項梁很喜愛從十歲起就由他撫養長大的項羽。項羽動作敏捷,直覺靈敏,且力能扛鼎,又十分頑皮,只有保護人項梁方能約束得住。項梁並非只是容貌典雅的士紳,早先也曾殺過人,還與市井無賴有過勾結。他帶著項羽四處流浪,與其說因為是楚的遺臣,還不如說是為了躲避被害者遺屬的復仇。

  在流浪過程中,項梁曾教這個侄子讀書認字。

  「這種東西誰能記住呀?」

  項羽每次都要撒嬌耍賴。

  在當時,楚人學漢字是很難的。在項羽十歲左右,秦帝國正式成立之後,秦才將以前因地域不同而千差萬別的漢字加以整理,形成統一的文字,而項梁的知識大部分還是早先楚的東西。所以項梁既教項羽楚特有的文字,也教秦統一後的文字。

  「意思雖然相同,但這是楚的文字。這些才是秦新造出來的文字。」

  照這種教法,縱使不是項羽,也會被弄得一塌糊塗。

  更難的是,文字的寫法因地域不同而各不相同,特別是江南——比如楚——與其他地方差別更大,文字裡加入了鳥或魚一類形狀的東西,宛如畫漫畫一般添上了裝飾性。這能否說是楚文化落後的表現呢?文字本來是作為傳達意思和從事各項工作的工具來使用的。江南文字裡多少帶有的這種繪畫傾向,在功能略顯不足這一點上,也許要比中原進化得晚,但若把這種傾向看做與江南風俗中的咒術有關,也許它就是單純的鄉土風情問題了。另一方面,秦是從可稱之為與騎馬民族雜居地帶的未開化土地上興起的,早就有了基於簡明合理的法家思想的治國方法,也許是因為與此有很大關聯,其文字的寫法極為簡樸實用,每個字都規規矩矩地呈正方形,既容易記又容易讀,比其他地區簡單許多。

  項梁繼承了楚的傳統文化,對秦抱有強烈的仇恨,即便是教一個字,也要向項羽展示楚的那種奔放華麗,即類似於繪畫般的寫法,而關於秦的書寫方法,則總要加上一句:

  「秦是這樣的。」

  隨即寫上一遍,然後又說:

  「啊,秦的那些字,也最好儘量多記一些。」

  說起來,這完全是一種補充性質的教法。項羽終於折筆說道:

  「叔叔,這字什麼的,能寫自己名字不就足夠了嗎?」

  書以記名姓足矣!說完就再也不肯學了。項梁想,既然學問不適合侄子的天性,那就不必強求,於是接著傳授劍術。誰知項羽對劍術也是半途而廢,肯定是煩透了那些反反復複的基本動作。這回連很有耐性的項梁也發脾氣了,說:

  「你小子總是這樣,究竟要幹什麼!」

  項羽則回了一句:這劍術什麼的,再學不也只能打倒一個人嗎?

  「如果有能對付萬人的辦法,我就想學。」

  聽到這句話,項梁反倒對侄子高興起來,於是又傳授兵法。兵法乃是項梁的長項,他親自給項羽講授兵書。項羽生性就是一個淺嘗輒止的人,再聽下去就厭煩了,嘴裡拋出一句:

  「兵法也真夠煩人的!」

  等於說,項羽的兵法也沒有研究透徹。只是項梁並不生氣,心中在想:

  「這孩子還是有靈氣的。」

  他對項羽的才幹仍寄予厚望。

  項梁的激情就像一把利刃,早已磨得鋒利無比,其目的與其說要推翻秦王朝自己當皇帝,還不如說是為了討伐秦替亡父項燕報仇雪恨。

  「只想報亡父之仇。」

  項梁曾對一些口風緊的朋友吐露過內心的秘密,也許是想用這種辦法讓夥伴們相信自己是項燕將軍的親生兒子。總之,人們都認定:

  「一旦天下大亂,項梁必定會成為收攬人心的英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