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三島由紀夫 > 豐饒之海 | 上頁 下頁 |
一七九 |
|
第三卷 曉寺 第十八章 ……本多借助留在曼的那團可愛的迷,輕易回歸了使他年輕時煩惱的唯識論,回歸了那雄偉的大迦藍般的大乘佛教體系。 儘管如此,「唯識」也是一座令人頭暈目眩的崇高智慧的宗教殿堂,它以最為周詳精密的理論,克服了佛教否定「我」與「魂」,圍繞輪回轉世「主體」的理論的困難。那繁冗無比的哲學成就就像曼的曉寺,在充滿拂曉涼風和微光的幽玄裡,洞穿了清晨淡藍的蒼穹。 正是「唯識」最終解決了幾個世紀都未能解決的輪回與無我的矛盾。是什麼輪回於生死之間,或往生淨土呢?究竟是什麼呢? 其實最早使用「唯識」一詞的是印度的無著。無著的生平,從他的名字在6世紀經過《金剛仙論》傳到中國以來,就已帶有傳說的性質。唯識說起源于大乘《阿毗達摩經》,如下面所述,《阿毗達摩經》的一個偈構成了唯識論最重要的核心。無著以其主要著作《攝大乘論》將它系統化了。順便說明一下,「阿毗達摩」是經、律、論三藏中意味著「論」的梵語,所以《大乘阿毗達摩經》等於《大乘論經》。 我們平常是以所謂「六感」的精神作用而生活的,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唯識論創立了第七識——未那識,它包含了自我、個人的自我意識的一切。然而唯識沒有就此止步,進一步設想了「阿賴耶識」的終極之識。如同其漢譯「藏」那樣,是包藏著存在世界的一切種子的識。 生在活動。阿賴耶識在活動。這個識是總報的果體,包藏著一切活動的結果——種子,所以要言之,我們活著,就是阿賴耶識在活動。 這個識猶如飛濺的瀑布一樣長流不息。瀑布歷歷在眼前,而每一瞬間的水都是不同的水。水是在持續不斷地翻卷著、流動著、飛濺著。 集無著學說之大成,著有《唯識三十頌》的世親曰:「永恆流轉如瀑布」。這句偈是二十歲的本多,為了清顯拜訪月修寺時,心不在焉地聽老住持尼講的。 這使他又想起,在印度的阿旃陀,走出一座仿佛剛才還有人呆過的僧房時,一對墜入瓦格拉河的瀑布突然映入眼簾。 這恐怕是最終的、終極的瀑布,與初次見到勳時的三輪山三光瀑布,以及很早以前見過的松枝宅邸的瀑布,就像在鏡中一樣互相』映照著。 在阿賴耶識中種植著一切結果的種子。只要人活著,上述七識就要活動。且不論它活動的結果,不僅這種心法的活動,其對象色法的種子也和心法一起種在這裡。將此比喻為給衣服熏香,稱為「熏習」,因此也叫做「種子熏習」。 可是,關於阿賴耶識本身是否是未經任何污染的中性之物,有不同的看法。如果它本身是中性的,引起輪回轉世的必然是外力,即所謂業力。因為存在於外界的所有事物,所有誘惑,包括存在於內心的,從第一識至第七識的所有感覺的迷茫,都不能不以其業力施加影響的。 但唯識論將這種業力以及業力帶來的種子——業種子看做間接原因(助緣),認為阿賴耶識本身既包含引起輪回的主體,又包含其動力。這就導致這樣一種看法,即無著所主張的那樣,阿賴耶識本身當然不是一塵不染,而是水乳交融的和合識,一半污染的成為去迷界的動力,另一半潔淨的成為悟道的動力。其包藏的種子將借助善惡業的種子,現行①來世苦樂的果報。重視業力活動的具舍論與唯識論的不同之處就在於此。阿賴耶識由阿賴耶識的種子現行而形成自然法則(同類因等流果),其種子以業種子為助緣而生成道德法則(異熟因異熟果),唯識在此展開了其獨特的世界構造。 阿賴耶識是有情總報的果體,是存在的根本原因。例如,人的阿賴耶識現行,正是人的現實存在。 阿賴耶識就這樣使這個世界——我們居住的迷界顯現。一切認識的根包括了一切認識對象,並使之顯現。這個世界是由肉體(五根)、自然界(器世界)和種子(可使一切精神現行的潛在力量)構成。不管是「我執」所執著的實體——自我,或是我們認為死後不滅的靈魂,都是從產生一切諸法的阿賴耶識發生的,既然如此,那麼一切歸於阿賴耶識,一切歸於識。 但是,如果把唯識這個詞想成是我們所認為的那種,將此岸看作一個實體的主觀,映現在那裡的世界完全是由它產生的話,只能說我們混淆了「我」與「阿賴耶識」。因為「我」作為常數是個不變的實在,而阿賴耶識則是沒有瞬息停歇的「無我之流」。 無著的《攝大乘論》中有關受阿賴耶識薰染而顯現迷界的種子,解釋為三種熏習。 第一是名言種子。 例如,薔薇被認為是美麗的花。為區別薔薇之名與其他花名,弄清究竟是怎樣美麗的花,我們來到薔薇前,認識它與其他花的有何不同。薔薇先是作為一個名稱而出現,概念引起空想,被引起的空想接觸到實體,其香、其色、其形儲藏在記憶中。或者,一種不知其名的花美不勝收,引起認識欲,得知其為薔薇,便將其編入自己的概念世界中。我們這樣學習意義、名稱、語言、對象,還學習與之有關的知識。學習不——定只是美麗的名稱,以及正確的意義,知覺與思考所得到的一切,儲存於無始以來的記憶中,而不斷產生出世界環境。 ①現行:《佛學大詞典》解釋——阿賴耶識有生一切之法的功能,謂之種子。自此種子生色心之法謂之現行。 第二是我執種子。 八識中的第七識未那識,向阿賴耶識引發區別自他的我執時,這我執主張絕對的個我,進而推動其他六識,不斷重複我執熏習。本多不得不認為,現代的自我的形成以及自我哲學的迷茫無不由此發源。 第三是有支種子。 有即三有(三界),指欲有色有五色有的全體迷界。支是因,造成一切迷苦世界的因的這個種子,就是所謂業的種子。命運的不同,走運與揹運的不公平即由於這業力的功能。 ——這樣便明白了什麼是輪回轉世的主體,什麼輪回於生死之間。它正是滔滔不絕的「無我之流」阿賴耶識。 第三卷 曉寺 第十九章 ……越是深入學習唯識論,本多對於阿賴耶識以怎樣的形態顯現世界越感興趣。因為唯識論認為,阿賴耶識引起的因果是「同時」,即一刹那交替發生的。本多只能把因果想像為時間的繼起,所以他覺得阿賴耶識與染汙琺的「同時更互因果」觀念最難理解。而且,這顯然是唯識及大乘與小乘的分歧所在,表明了對世界的解釋根本不同。 在小乘佛教的世界裡,就像曼的雨季,河水、田地的水和原野已分不清界限,無邊無際地連續著。現在那裡氾濫的洪水,過去有過,將來同樣會發生。庭院裡開滿紅花的鳳凰樹昨天立在那裡,明天也是不變的。這些存在,本多死後還會繼續,如果確實如此,同樣本多的前世也會順利地延續到來世,反復地轉生。這樣一成不變地認可世界,就像熱帶的土地吸收水分一般自然地認可它,就是南傳上座部小乘佛教的教導。由於我們的生存是橫跨過去、現在、未來的延續,所以過去、現在和未來好比一條悠悠流淌的褐色的河,那紅樹根鑲邊的河存在於濃厚而緩慢的流逝之中。這種學說叫做「三世實有法體恒有說」。 與此相反,大乘,尤其是唯識,把這個世界解釋為奔騰不息的激流,飛瀉直下的瀑布。如果這個世界的面貌是瀑布,那麼這個世界的根本原因,認識的根據也是瀑布。它是每一瞬間都在生滅的世界。無論過去的存在,還是未來的存在都沒有任何確證,只有我們手能摸到,眼能看到的現在的一刹那是實有的。大乘特有的這種世界觀,稱為「現在實有過未無體說」。 可是,為什麼是實有呢? 假如眼睛所看到的,或手所觸摸的是一枝水仙花,至少現在這一刹那,水仙及周圍的世界是實有的。 這就得到了確認。 那麼,在睡眠中,即使別人把水仙插在枕邊的花瓶裡,是否也能不停地確證它的存在嗎? 當挖眼、割耳、削鼻、切舌、身首異處、滅意時,一枝水仙花及其周圍的世界還存在嗎?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