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三島由紀夫 > 豐饒之海 | 上頁 下頁 |
一七八 |
|
第三卷 曉寺 第十六章 ……彌蘭陀王與佛教徒進行對話也是理所當然的。國王是外國人,原本就在印度教圈外。雖然他是統治者,但不是生活在印度的種姓制度中,無論怎樣去接近印度教,也只會被其排斥的。 但是本多最初接觸輪回這個詞,是30年前,在松枝清顯家,聽月修寺住持尼講述佛法後,自己閱讀了L·德隆尚的法譯《摩奴法典》。從紀元前2世紀到紀元後2世紀之間形成的這部法典,繼承了始于紀元前8世紀的,梵我一體的《奧義書》時代確立的輪回思想。 「誠然,善業之人為善,惡業之人為惡,因淨行為淨,因惡業為黑。故曰:人由欲成,欲生意向,意向生業,因業而有輪回。」 看來本多在貝納勒斯的體驗,也許早在19歲接觸這部法典時就已註定了。《摩奴法典》包羅萬象,宗教、道德、習慣、法律,從開天闢地到生死輪回,由於賢明的英國人的推廣,在英國統治印度期間,這部法典對印度教徒一直發揮了作為實定法的作用。 重讀這法典的本多,重新接觸到了貝納勒斯那樣的歡喜和虔誠的源泉。因為《摩奴法典》在莊嚴的第一章裡描述了,排開黑暗的混沌發出光輝的自存神,首先造水,然後將種子放進水中,種子長成了像太陽般光輝的金色的卵,一年後,全世界的始祖梵天破卵而生。培育梵天的水正是貝納勒斯的水。 《摩奴法典》所昭示的輪回之法把人的轉世分成三類。支配一切眾生肉體的三種性情之中,喜悅、恬靜及充滿清明的感情的睿智,轉世為神;熱愛事業、優柔寡斷、從事不正當職業並耽於享樂的無智,轉世為人;放蕩懶惰、軟弱、殘忍、無信仰、過著邪惡生活的遊惰性,轉世為畜生。 《摩奴法典》詳細規定了轉世為畜生之罪:殺害婆羅門者,人犬、豬、驢、駱駝、牛、山羊、綿羊、鹿、鳥之胎;偷盜婆羅門金錢的婆羅門,一千次轉世為蜘蛛、蛇、蜥蜴及水棲動物之胎;侵擾高僧打坐者,一百次轉世為草、灌木、蔓草及肉食獸;盜五穀者變成鼠,盜蜜者變成虻,盜牛奶者變成鳥,盜調料者變成犬,盜肉者變成禿鷹,盜肥肉者變成鵜,盜鹽者變成蟋蟀,盜絹者變成鷓鴣,盜亞麻布者變成蛙,盜棉布者變成鶴,盜牛者變成大蜥蜴,盜香料者變成麝香鼠,盜蔬菜者變成孔雀,盜火者變成蒼鷺,盜家具者變成蜂,盜馬者變成虎,盜婦人者變成熊,盜水者變成郭公鳥,盜果實者變成猿。 第三卷 曉寺 第十七章 ……依據完好保存了巴利語原典風貌的《南傳大藏經本生經》的,泰國小乘佛教的樸素教義,即使是佛陀,其過去世的菩薩行期間,無罪而輕易轉世為鼠或金色的天鵝也是天經地義的。 在泰國流行的南傳佛教,直至明治時代,還不為日本所瞭解。佛陀圓寂後,大約一百年至二百年間,小乘佛教分裂成許多派別,稱為小乘佛教二十部。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統治下的摩泗陀,使其中的「分別上座部」傳到了錫蘭,至今仍流傳于錫蘭、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國。 用巴利語書寫的「分別上座部」的三藏中的,繁瑣詳盡的律藏規定,至今仍是泰國修行僧的戒律,嚴格規戒著他們的日常修行。戒律規定比丘250戒,比丘尼350戒。 其輪回轉世觀是怎樣的呢?它與唯識論有何區別,有何特色呢?且不說年幼公主的信仰,曼街頭隨處可見的,身披袈裟的僧人們內心暗藏的輪回思想是怎樣的呢?本多渴望瞭解這些而廣泛閱讀佛教書籍。 結果他知道了,這些南傳上座部的教義,起源于與彌蘭陀王交談的那迦西那高僧所屬的阿毗達摩教學。關於《彌蘭陀問經》流傳的途徑,有學者認為,最初大概是在希臘的殖民地西北印度寫的,流傳到東邊的馬加達地區而改為巴利文,增補後傳到了錫蘭,不久經錫蘭流傳到了緬甸、泰國等國家。這就是暹羅版大藏經《彌蘭陀問經》的由來。 因此可以認為泰國人信奉的輪回觀,大致與那迦西那高僧所說的輪回觀相同。這一派認為: 「引起輪回轉世的『業』的主體是『思』,即意志。」 這種觀念與《阿含經》的說法業很一致,接近佛教最根本的思想。若站在動機論的立場,正如這派所說的那樣,人的肉體或外界事物本無善惡之分,使其成為善或惡的全是心,是「思」,是意志。 按說可到此為止,但阿毗達摩教學為了說明無我,又從整個物質界的無善惡開始解釋。譬如那裡有輛車,構成車的諸因素不外是一般物質的諸因素,但由於乘它的人軋了人而逃走,這車便成了罪的容器。心與意志是罪與業的原因,所以我們本來是無我的。然而「思」坐在那裡面,因貪、嗔、邪見、無貪、無嗔、正見之六業道引起輪回轉世,因此儘管「思」是輪回轉世的原因,卻不是主體。主體終歸是無法知曉的。來世只是今世的連續,與今世連成一體的長明燈便是生。 此時的本多,感到更能夠理解年幼的泰國公主的內心了。 每到雨季,曼便河水氾濫,道路與河流,河流與田地的界限頓時消失,道路變成河流,河流變成道路。生活在那裡的那顆幼小的心靈裡,時常會出現夢想的河水淹沒現實,衝破前世與來世的堤壩淹沒今世的情景吧。而且從河水氾濫的田野著露出稻子青綠的葉梢,原來的河水與田地裡的水都沐浴著同樣的太陽,倒映著同樣的積雨雲。 也許月光公主的心裡發生了自己也沒意識到的來世與前世的洪水,極目遠望,在雨後明月高懸的廣淼水域裡,遺留著一個個島嶼似的現世明證,使她難以置信。堤壩已決口,境界已衝破,從現在起,前世可以自在發言了。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