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三島由紀夫 > 豐饒之海 | 上頁 下頁
一一五


  本多回顧了一下自己的人生,認為自己確實是一個具有意志的人。然而他也不得不懷疑地思索,自己的這種意志,不要說對歷史,就是對社會又有哪些改變或貢獻呢?的確,在判決時自己曾多次左右過他人的生命,當時自己也認為那都是些重大的決定。可隨著時間的流逝,卻發現那只不過是在幫助那些註定要去死的人結束生命而已。於是,這個死亡就被順利地安排在歷史的某一點上,不久便被湮沒了。而且,現在這種動盪不安的社會並不是由於自己的意志而造成的,卻使得身為法官的自己終日不得安寧,為這個動盪不安的社會所使役。他無法確切地知道,在決定自己的意志時,究竟有多少純粹的理性成分在發揮作用。或者說,在不知不覺間,他一直在被時代的思潮所影響?

  與此同時,本多細緻觀察了現代的周圍,卻絲毫沒有發現清顯這樣的青年,沒有發現他的熱情,他的死,以及他那美麗的生涯留下的影響。本多沒有在任何地方發現任何證據來證明清顯的死留下的任何影響。清顯以及清顯的一切,好像被不留一絲痕跡地從歷史中抹去了。

  這時,本多發現自己在19年前說過的話,竟包含著極其準確的預見。他曾那樣起勁地述說過與歷史相關的意志遭受挫折的話,這正是在那種意志遭受挫折論中肯定自己有用性的一面。但在19年後的今天,他又禁不住羡慕起19年後沒有留下一絲痕跡的清顯那種沒有意志的生活。本多不得不承認,正是這位完全湮沒在歷史之中的清顯,比自己更具有參與歷史進程的本質。

  清顯是美麗的。他無所作為,也不帶任何目的,只在這個世界上匆匆地一掠而過。而且,他還嚴格地保持了美的一次性,一如剛才的謠曲中所吟唱的那樣:

  驅動水車汲潮水,

  車輪慢悠悠。

  浮世四時自輪回,

  人世本無常。

  一個生氣勃勃、孔武勇猛的年輕人的面龐,從那個行將消失的美的泡沫中泛了出來。在清顯身上,只有美是一次性的,而其餘的一切則都要復蘇並希求轉世。清顯在彼世沒有得到滿足.的一切,都只能以負數的形式在現世得到補償……

  另一個年輕人出現了。他摘下被夏日映照得閃閃發亮的劍道防護面具,露出被汗水濡濕了的劇烈掀動著的鼻翼,緊緊抿合著的嘴唇好像橫叼著一柄長刀。

  在光霧繚繞的舞臺上,本多看到的已不是美麗的主角和配角所扮演的汲水女子們的身姿。舞臺上或坐或立,在月光中異常優雅而又徒勞地勞作著的,是相隔一個時代的兩個年輕人。遠遠看去,這兩個年齡相仿的年輕人是那樣相似,可近看時各自卻又顯現出截然不同的風貌。他們一個用被竹劍磨出繭子的、粗魯的手,另一個則用無所事事的、白嫩的手,專心致志地輪流汲取著時間的潮水。從雲縫間露出的月影和不時傳來的笛聲;把這兩個年輕人的現世之身連接到了一起。

  在平滑如鏡的水邊,兩個人正輪換拉著用紅緞裝飾那直徑為一尺二車輪的雙輪水車。不過,此時傳到本多耳朵裡的,已不是那段優雅而略顯疲憊的詩句「驅動水車汲潮水,車輪慢悠悠。浮世四時自輪回,人世本無常」了,它忽然變成了《心地觀經》中的一段辭:

  有情輪回六道生,

  一如車輪無始終。

  舞臺上汲水車的車輪眼看著滾滾轉動起來了。

  本多想起曾偶爾入迷地閱讀過的輪回轉生的種種說教。

  在梵語中,輪回和轉生都叫作Samsara。所謂輪回,是指眾生無始無終地往復經歷迷界六道,即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間、天上。而轉生這個詞,有時則包含從迷界升往悟界的意思,因而那時輪回就會停止。輪回必定會轉生,而轉生則未必就要輪回。

  總之,佛教只承認這種輪回的主體,而不承認常住不變的中心主體。還因為佛教否認「我」的存在,從而也就否認靈魂的存在。它所承認的,只是在輪回過程中生生滅滅、流轉不息的現象內核,即心識中最細微的東西,認為那就是輪回的主體,在唯識論中被稱之為阿賴耶識①。

  這個世界上的萬物,即使是生物,也沒有作為中心主體的靈魂。無生物則更是出自於因果而沒有中心主體。因而,這大千世界裡的萬物都沒有固定的實體。

  如果把阿賴耶識作為輪回的主體,那麼輪回轉動不息的狀態則是業。而且,佛教因學說的不同而分化為種種門派,從而形成了佛教學說中異論紛呈的奇特局面。有的學說認為,阿賴耶識早已被罪惡所污染,因而它就是業。另一些學說則認為,阿賴耶識為半汙半淨,因此它藏有可以走向解脫的橋。

  的確,本多學習過煩瑣的業感緣起②說和五蘊相續論中複雜的形而上學,可自己也說不清楚究竟弄懂了多少。

  ……此時,《松風》上半部的演出已臨近高潮。

  (主角唱)明月清清往回轉,時過三更半。

  (伴唱)情深意濃有月君,伴我把家還。

  (主角唱)清月有半對,

  (伴唱)人影為一雙。潮滿浪高夜沉沉,水車悠悠慢。碎銀鋪地車載月,憂思亦釋然,不覺歸途路漫漫。

  ①梵語的音譯。在原文中為alaya.vijnana,也叫作藏識和無沒識,是佛教中的八識之一,意為積累經驗、形成個性,構築所有心理活動之根源的精神基礎。

  ②在梵語中為Pratityasamutpada,指因諸多因緣而集中生出的現象。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