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盧梭 > 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 上頁 下頁 |
一四 |
|
經驗告訴他,追求幸福乃是人類活動的唯一動力①,因而他能夠區分兩種情況:一、由於共同利益,他可以指望同類的幫助,這是一種稀有的情況;二、由於彼此間的競爭,他不能信任他的同類,這是更稀有的情況。在第一種情況下,他和他的同類結合成群①,或者至多也不過結合成某種自由的團體,這種團體並不拘束任何人,它的存續期間也不會超過促使該團體形成的那種臨時需要的存在期間。在第二種情況下,每個人為了力求獲取自己的利益,如果相信自己有足夠的力量,便公開使用強力,如果覺得自己比較弱,便使用智巧。 ①盧梭的心理學比較接近於霍布斯的心理學而與法學家們的主張全然不同。霍布斯認為自然人完全聽憑感情的支配,法學家們,例如普芬道夫則認為理性能夠控制感情。但是,盧梭卻指責霍布斯,不該把從社會生活中產生的一些感情歸屬于自然狀態。 ①這裡我們好象又回到本書第113頁所描述的還在以前的一種狀態。所謂「稀有的情況」,盧梭並沒有加以明確的說明。這裡,在思想上欠明晰。這在盧梭著作中是例外的情形。 人類就是這樣於不知不覺中獲得了對相互間的義務以及履行這些義務的好處的粗淺觀念。但是,只有在目前的和顯而易見的利害對他們有這樣要求的時候,才會產生這種觀念,因為他們毫無預見,不用說遙遠的將來,甚至連第二天的事情都不會想到。如果大家在捕一隻鹿,每人都很知道應該忠實地守著自己的崗位。但是如果有一隻兔從其中一人的眼前跑過,這個人一定會毫不遲疑地去追捕這只免;當他捕到了兔以後,他的同伴們因此而沒有捕到他們的獵獲物這件事,他會不大在意,這是無須懷疑的。 我們不難理解,人們相互間的這種關係,並不需要比差不多同樣結合成群的烏鴉或猴子的語言更為細緻的語言。在很長時期內,人們普通的語言必定是由無音節的叫聲、很多的手勢和一些模擬的聲音組成的。在各個地區對這種語言再加上一些有音節的和約定的聲音(關於最初語言的制定,我前面曾經說過是不大容易解釋的)①,於是人們便有了許多個別的語言,不過這種語言都是粗糙和不完備的,很象今天許多野蠻民族仍在使用著的語言一樣。 ①參看本書第92一95頁。 由於時間的悠久,而我要說明的事物又過於繁複,同時,人類初期的進步幾乎使人不易覺察,所以我不得不在轉瞬之間跨過無數世紀。因為,事物的演變過程越緩慢,便越應當以簡練的筆法來描寫。 這些初期的進步,終於使人能夠取得更快的進步②。智慧越發達,技巧便越趨於完善。不久,人們就不再睡在隨便哪一棵樹下,或躲在洞穴裡了。他們發明了幾種堅硬而鋒利的石斧,用來截斷樹木,挖掘土地,用樹枝架成小棚;隨後又想到把這小棚敷上一層泥土。這就是第一次變革的時代,這一變革促進了家庭的形成和家庭的區分,從此便出現了某種形式的私有制③,許多的爭執和戰鬥也就從而產生了。可是,首先建造住所的,似乎都是一些最強悍的人,因為只有他們才覺得自己有力量保護它。我們可以斷定,弱者必然會感到與其企圖把強者從那些小屋裡趕走,不如模仿他們來建造住所更為省事和可靠。至於已經有了小屋的人,誰也不會去佔據鄰人的小屋,這倒不是因為鄰人的屋子不屬他所有,而是因為那小屋對他沒什麼用處,並且如果要佔據它,難免要和居住那小屋的家庭作一場激烈的戰鬥。 ②盧梭並未借助於歷史,而僅憑推理,即發見人類的進步起初很緩慢,以後才逐漸加速起來。 ③「某種形式的私有制」:對於這一觀念,盧梭雖未加以明確的說明,但是這種說法好象表明私有制僅只是一種不穩定的、沒有法律基礎的事實狀態。總之,人與人的衝突畢竟是隨著私有制的出現而日益增多的。 人類情感最初的發展,乃是一種新的情況的結果,這種新的情況把丈夫、妻子、父母、子女結合在一個共同住所裡。共同生活的習慣,使人產生了人類所有情感中最溫柔的情感:夫婦的愛和父母的愛①,每個家庭變成一個結合得更好的小社會,因為相互依戀和自由是聯繫這一小社會的唯一的紐帶。於是,在男女兩性的生活方式之間產生了最初的差別,在此以前,男女兩性本來是只有一種生活方式的。從此,婦女便經常家居,並習慣於看守小屋和孩子;男人則出去尋找共同的生活資料。由於得到了一種比較舒適的生活,兩性都開始失去一部分強悍性和氣力。雖然;每個人單獨戰勝野獸的力量不如以前,但在另一方面,他們卻比以前更便於集合起來共同抵禦野獸了。 ①在以下的全部敘述中,人類的生活是以最可愛的色調被描繪出來的;這確實是黃金時代。這個時代與孤獨的野蠻人所處的時代比較起來,已有了進步。但是這種進步本身,已經蘊藏著墮落的萌牙。 在這種新的狀態中,人們過著簡單的、很少來往的生活,他們的需要很有限,並且使用著為滿足這些需要而發明的一些工具,因此他們能夠享有較多的閒暇,用來為自己安排他們的祖先所不知的各式各樣的舒適的享受。這是人們于無意中給自己帶上的第一個枷鎖,同時這也就是給他們後代準備下的最初的痛苦的根源。因為,除了他們這樣使身體和精神繼續衰弱下去以外,這些舒適的享受一旦成為習慣,便使人幾乎完全感覺不到樂趣,而變成了人的真正的需要。於是,得不到這些享受時的痛苦比得到這些享受時的快樂要大得多,而且有了這些享受不見得幸福,失掉了這些享受卻真感到苦惱了①。 ①這種思想,是伊壁鳩魯派和斯多葛派古代各倫理學家們曾經屢次發揮過的。 在這裡我們可以比較清楚地看出,語言的使用是怎樣建立起來的,或者它在各個家庭中是怎樣不知不覺地趨於完善的。而且還可以揣測各種特殊的原因怎樣使語言變得更為必要,從而擴大了它的使用並加速了它的發展。洪水氾濫或者地震使一些有人居住的地方被水或懸崖峭壁所包圍;地球的變遷使大陸的某些部分割裂為島嶼。我們不難想像,這樣接近起來而不得不營共同生活的人們之間②,比起在大陸森林中飄泊流浪著的人們之間,應當更容易形成一種共同的方言。因此,很可能是這樣:島上的居民經過最初的試航以後,便給我們大陸帶來了使用語言的習慣;或者,至少也可能是這樣:在大陸上還不知道什麼叫做社會和語言之前,島上已經建立了社會,產生了語言,而且這兩者已經達到了相當完善的程度。 ②這是盧梭的一種巧妙的解釋,它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彌補我們前面所指出的那些缺點。人們是在自然變故使他們不得不營共同生活的地方,開始社會化的。但是很奇怪,盧梭只在已經描寫了人類最初的定居生活狀況之後,才求助於這個假設。語言起源問題,在第一部分裡如果不乞靈於上帝,似乎無法得到解決,而現在則變得比較容易解決了。本書第95頁裡所提出的疑難問題,在這裡好象已被忘掉。 於是一切都開始改變了面貌。那些一向在森林中飄泊的人們,由於有了一個比較固定的地區,漸漸地互相接近起來,結合成各種集團,並終於在各個地方形成了有共同風俗和性格的個別民族。這些人所以形成個別民族並不是由於規章和法律,而是由於過著同一方式的生活,以同樣食物為生,並受著相同氣候的影響①。長期的毗鄰難免不使各家庭之間發生某些聯繫。青年男女居住在毗鄰的小屋裡,基於自然的要求而發生的臨時關係,繼之以日益頻繁的來往,不久就變成另一種同樣親密而更為持久的關係。人們逐漸習慣於考慮不同的對象並加以比較,於是在不知不覺中獲得了才能和美麗的觀念,由此便產生出偏愛的感情。由於不斷相見的結果,一不相見便悵然若有所失。一種溫柔甜密的感情滲入心靈之中,這種感情因很小的衝突就會變成激烈的憤怒。嫉妒隨著愛情而出現,一旦反目,最溫柔的感情就會釀成人血的犧牲②。 ①這裡盧梭受了孟德斯鳩的影響。 ②這是一種辯證的看法。最溫柔的情感,在日益增強的時候,轉化為它的對立面:激烈的憤怒。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