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盧梭 > 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 上頁 下頁 |
七 |
|
孤獨的、清閒的、並且時常會遭到危險的野蠻人,必定喜歡睡眠,並容易驚醒,如同其他不大用思想的動物一樣,可以說,在不思想的時候,總在睡眠。自我保存,幾乎是他唯一關懷的事情,他所最熟練的能力必然是為了制服他的俘獲物或者為了不作其他野獸的俘獲物,而以攻擊和防禦為主要目的的一些能力。相反地,只因逸樂和肉欲才能趨於完善的器官,在他身上必然停留在粗鄙狀態,因為這種狀態是與一切文雅相排斥的。因此,在這方面他的各種感官就分化為兩種迥然不同的情況:觸覺和味覺極端遲鈍,視覺聽覺和嗅覺則最銳敏不過。這是動物的一般狀態,據旅行家們的記載,這也是大部分野蠻人的狀態。所以我們絲毫不必驚訝:為什麼好望角的霍屯督人能用肉眼發現海上的船隻和荷蘭人用望遠鏡看得一般遠;為什麼美洲的野蠻人象最好的獵狗一樣,能夠由足跡嗅得出西班牙人的行徑;為什麼所有這些野蠻人,不因裸體而感到痛苦,用辣椒來刺激他們的味覺,並且飲歐洲人的烈酒象喝水一樣。 直到這裡為止,我只從生理方面對人進行了研究,現在讓我從形而上學和精神方面來對人加以觀察。 在我看來,任何一個動物無非是一部精巧的機器①,自然給這部機器一些感官,使它自己活動起來,並在某種程度上對於一切企圖毀滅它或干擾它的東西實行自衛。在人體這部機器上,我恰恰看到同樣的東西,但有這樣一個差別:在禽獸的動作中,自然支配一切,而人則以自由主動者的資格參與其本身的動作。禽獸根據本能決定取捨,而人則通過自由行為決定取捨。因此,禽獸雖在對它有利的時候,也不會違背自然給它規定的規則,而人則往往雖對自己有害也會違背這種規則。正因為這樣,一隻鴿子會餓死在滿盛美味的肉食的大盆旁邊;一隻貓會餓死在水果或穀物堆上,其實這兩種動物,如果想到去嘗試一下,並不是不能以它們所不喜歡的食物為生的。正因為這樣,一些生活放蕩的人,才會耽溺於招致疾病或死亡的種種淫樂,因為精神能使感官遭受敗壞,當自然的需要已經得到滿足的時候,意志卻還提出要求。 ①這是十八世紀流行的思想,導源于笛卡兒。 一切動物,既然都有感官,所以也都有觀念,甚至還會把這些觀念在某種程度上聯結起來。在這一點上,人與禽獸不過是程度之差①。某些哲學家甚至進一步主張,這一個人和那一個人之間的差別,比這一個人和那一個禽獸之間的差別還要大。因此,在一切動物之中,區別人的主要特點的,與其說是人的悟性,不如說是人的自由主動者的資格。自然支配著一切動物,禽獸總是服從;人雖然也受到同樣的支配,卻認為自己有服從或反抗的自由。而人特別是因為他能意識到這種自由,因而才顯示出他的精神的靈性。因為,物理學能夠在某種意義上解釋感官的機械作用和觀念的形成,但是在人的意志力或者勿寧說選擇力方面以及對於這種力的意識方面,我們只能發現一些純精神性的活動,這些活動都不能用力學的規律來解釋②。 ①盧梭不承認笛卡兒派所主張的理性和感性知覺的對立。他寫這段文字是受了感覺論的啟發。 ②感覺論認為精神的一切活動起源於感覺,也就是說起源於外部世界對於我們的感官所發生的作用,這基本上是一種唯物主義的學說。「物理學能夠……解釋感官的機械作用和觀念的形成」這一觀念很能代表十八世紀機械唯物主義的思想。但是盧梭同時又把精神和肉體作了唯心主義的區分,採取了形而上學的觀點,把本能和自由對立起來。這是一種矛盾的思想。 但是,儘管圍繞著所有這些問題的種種疑難之點,使我們在人與禽獸之間的區別上還有爭論的餘地,然而另外有一種區分二者的非常顯明的特質則是無可爭辯的,這種特質就是自我完善化的能力。這種能力,借助於環境的影響,繼續不斷地促進所有其他能力的發展,而且這種能力既存在於個人身上,也存在於整個種類之中。至於一隻獸則幾個月後就長成它終身不變的那個樣子,而且它的種類,即使再過一千年也仍然和這一千年開始的時候完全一樣。為什麼只有人類易於衰頹下去呢?是不是人類因此又返還到它的原始狀態呢?是不是禽獸之所以永遠保持著它的本能,是因為它既毫無所得,也就毫無所失,而人類卻由於古老或由於其他偶然事故喪失了曾因它的完善化的能力①所獲得的一切,從而墮入比禽獸還不如的狀態呢?如果我們不得不承認:這種特殊而幾乎無限的能力,正是人類一切不幸的源泉;正是這種能力,借助於時間的作用使人類脫離了它曾在其中度過安寧而淳樸的歲月的原始狀態;正是這種能力,在各個時代中,使人顯示出他的智慧和謬誤、邪惡和美德,終於使他成為人類自己的和自然界的暴君,這對我們說來,就未免太可悲了〔九〕。奧裡諾科河沿岸的居民,用木片貼在他們小孩的太陽穴上,認為這樣至少可以保持小孩一部分的純樸無知和本來幸福。如果我們不得不把這種辦法的創始者歌頌為造福人群的人物,這就未免太可怕了。 ①完善化的能力是全論文中具有關鍵性的一個名詞。可參看引言中恩格斯的解釋。盧梭正是從這一觀念出發,才作出整個人類的歷史,而孔狄亞克則只寫出了單獨個人的發展史。 格裡姆(1755年2月「文藝通訊」)也曾根據完善化的能力這一特質給人下過定義,他並且說:「這種逐漸完善化的能力是否人的特殊優點和實際幸福;禽獸是否因為它一生下來就達到它所能達到的完善程度,反而更為完美?因為它雖然不能變得更好,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它卻有一個優點,就是也不會變得更壞,它只順從著自然,完成它的天職。這乃是一個意味深長的重大問題。」(轉引自亞當:「盧梭與狄德羅」) 在自然的支配下,野蠻人僅只服從於他的本能,或者更確切地說,自然為了補償野蠻人在本能方面可能有的缺陷,賦予他一些能力,這些能力首先可以彌補他的缺陷,嗣後還可以把他提高到遠遠超過本能狀態之上。因此,野蠻人最初所具有的只是一些純動物性的能力〔十〕。視覺和感覺或許是野蠻人最初的本能狀態,這種狀態是他和一切動物所共有的。願意和不願意,希望和畏懼,直到新的情況使他的精神有新的發展為止,可能是他最初的,幾乎僅有的精神活動。 無論倫理學家們怎樣主張人的悟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情感①;但大家公認,情感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悟性。由於情感的活動,我們的理性才能夠趨於完善。我們所以求知,無非是因為希望享受;既沒有欲望也沒有恐懼的人而肯費力去推理,那是不可思議的。情感本身來源於我們的需要②,而情感的發展則來源於我們的認識。因為人只在對於某些事物能夠具有一定觀念的時候,或者是由於單純的自然衝動,才會希望或畏懼那些事物。野蠻人由於缺乏各種智慧,只能具有因自然衝動而產生的情感。他的欲望決不會超出他的生理上的需要〔十一〕。在宇宙中他所認識的唯一需要就是食物、異性和休息;他所畏懼的唯一災難就是疼痛和饑餓。我說疼痛,而不說死亡,因為一般動物從來不知道死亡是怎麼一回事;對死亡的認識和恐怖,乃是人類脫離動物狀態後最早的「收穫」之一。 ①關於情感的作用,參看「狄德羅選集」,人民古典叢書本,社會出版社版,第1卷,「哲學思想錄」(一至五),並參看孔狄亞克的「感覺論」,他在該書第4卷,第9章,第3節中寫道:「是苦和樂的比較,也就是說我們的需要在鍛煉著我們的機能。」 孔狄亞克也指明悟性如何反轉過來影響需要:「我們最初的觀念只是苦和樂。不久,其他的觀念陸續出現,使人可以作一些比較,由此產生我們最初的需要和最初的欲望。為了滿足這些需要和欲望而進行的各種活動,又使我們獲得其他一些觀念,這些觀念又產生出新的欲望……這樣就形成一個以觀念和欲望為環節二者交互連接起來的鏈條。」(「感覺論」,第1卷,第7章,第3節。) 盧梭這裡所說的倫理學家,是指信奉基督教的倫理學家而言。 ②悟性畢竟是在需要的影響下才能獲得發展,同時卻又反轉過來影響需要。所以促使悟性發展的是實踐活動。這是唯物主義的觀點,同時也是辯證方法的範例。但是我們不要忘記盧梭的推論是以一種形而上學的抽象——孤獨生活的人——為基礎的。馬克思主義者的思想,則指明促進悟性發展的是社會的實踐。 如果有必要的話,不難用事實來支持我這種看法①,也不難證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智慧的進步,恰恰是和各族人民的天然需要,或者因環境的要求而必然產生的需要成正比的,因此也是和促使他們去滿足那些需要的種種欲望成正比的。我可以指出,在埃及,藝術隨著尼羅河的氾濫而產生並發達起來。我可以追尋藝術在希臘的進展情況:人們在那裡曾看到,各種藝術在阿提喀的沙灘和岩石間繁榮滋長,乃至高與天齊,但在奧羅塔斯河肥沃的兩岸上則不能生根。我還可以指出,北方的民族一般說來比南方的民族較為智巧②,因為他們非如此不能生活下去。好象自然願意這樣調整事物以使它們趨於平等,在它拒絕把富繞給與土地的地方,便把富饒賜給了精神。 ①由此可以證明,在盧梭看來,事實的論據較之抽象分析是占次要地位的。 ②這是自從孟德斯鳩以來很流行的一種看法。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