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井上靖 > 樓蘭 | 上頁 下頁
昆侖之玉(1)


  五代時期,西域正式遣使中土,僅有的一次,乃是後晉天福三年(公元九三八年),于闐國王李聖天派遣使臣馬繼榮,千里迢迢的越過沙漠,前來進貢紅鹽、郁金、犛牛尾、和玉毯。鹽、金、犛牛、和玉,俱屬￿闐國特產。當時的西域,除了於闐之外,眾所周知的尚有高昌、龜茲等諸國,這些小國自唐代起便對中土奉行臣屬之禮,唐朝亡後,中土一片紛亂,到了梁、唐、晉、漢、周相繼稱霸的五代紛擾時期,西域諸國對中土的態度遂有很大的改變。

  因此,李聖天的此一進貢,應是一個特殊的例子;晉高祖接受朝貢後,隨即派遣供奉官張匡鄴、假鴻臚郎彰武軍,以及節度判官高居晦等人前往于闐國,冊封李聖天為大寶于闐國王。

  高祖這道詔命對三位使臣而言,並不是值得慶喜的,路途遙遠先且不說,邁出國門一步,擴展眼前的盡是契丹、吐谷渾等勢力強大的異族所出沒的地帶,抵達西域之前,實在無從預測途中潛藏著什麼樣的困難艱險。高祖自從立國以來,一直汲汲從事於同這兩個異族之間維持親和,以至處處為對方所乘。而更困擾的是那兩支異族偏又水火不容,接納契丹所求,吐谷渾便要怪罪,對吐谷渾表示友好,契丹就隨時入寇。使臣必須竄越這兩支異族出沒的地帶,才能夠到達西域。

  為了這一番遙遠而又未知吉凶的異域之行,使臣們花費了半年的時間打點準備。於闐來的使臣從該國出發到進入新都汴京是耗時兩載,晉朝派出的使者想必也要相等的時間才能抵達目的地,而這種長時期的旅行,準備起來可沒那麼簡單,為了保持晉朝的威信,以及防備中途遭遇異族襲擊,至少也要帶上幾十名隨從,單是所需糧食的數量便相當可觀。隨從當中半數選自各兵旅,其餘半數則征自市井,後者大部分為雜役。

  三位使臣由高居晦負責征選,在大多數體格魁梧的應徵者當中,他發現兩名體態纖弱的青年桑生和李生。在高居晦看來,這兩人顯然不同於其他的應徵者。高居晦調查之後,並沒有發現什麼可疑;二人都是京城的商家子弟,所持應徵理由——只想見識見識異國風物——也不像是假的。高居晦決定採用他們作書記,加入一行人裡面。桑生長得挺拔俊秀,有雙銳利的眼睛,一看就知道是個個性倔強的小夥子,李生比較內向,言行之間不脫新嫩的稚氣,他倆都是二十歲。

  這個後晉遣往于闐國的使節團六十余人,終於這年秋初首途汴京,向西方開拔。

  桑生和李生加入於闐之旅的一行,並非只要見識見識異國的風物,而是另有所圖。他們聽說于闐盛產玉石,便夢想著前往該地取回上好的良玉,以牟取一攫千金的暴利,不僅如此,他們甚至打算運氣好的話,不定還可以因著這趟於闐之行,打開以玉石巨賈立身之路呢。

  唐朝亡後,一直是長時期的亂世,無論京城汴梁或者故都洛陽,既無碾玉的作坊,也沒有玉商,自然談不上還有雕刻的工匠了。

  如果想在這個時期謀取暴利,最快的快捷方式莫過於弄來質量上好的良玉,再轉手買賣,這是明眼人都可以看出的最牢靠的經營;因為無關乎亂世與否,中土人士對玉的愛好與執著是沒什麼兩樣的,上自君王、下至市井人家,人人對玉的珍視自古不變。一般說來,玉普遍被視作天地之精華、陽魄之至純,又說玉有五德或者九德,且都相信啖食玉粉可保長壽,死者口裡銜玉可使屍身免於腐爛,有去惡聲之玉,亦有防患旱魃之玉。自古以來,習俗上天子、公侯、與大夫,甚至必得分別佩帶白玉、玄玉和蒼玉,尤其是天子,冠冕與刀鞘都需飾以寶玉。

  後晉高祖在位極短,後晉這個朝代也不長久,但從高祖開國到洛陽遷都開封府(汴京)當時,仍還算是在這之前之後綿延許久的戰亂終得暫告一個段落。干戈之聲一旦遠去,上上下下乃又開始尋玉,偏偏玉市消聲斂跡,除非盜墓掘棺,根本無從得到新玉。

  其實,誰也說不準玉究竟是經由什麼樣的途徑進入中土,有人說是經由若干掮客之手傳入京城,而當循著這些途徑一路追溯上去,中途必然遇著異族商人,他們或是東北的夷狄,或是西南的蠻夷,其中有黨項人,也有回紇人,至此想更進一步地探索下去,也無從尋著玉石的來路,徒然令人感覺前途是一片無法估測的黑暗,而那些玉石便是從那一片黑暗中輾轉傳到中土來的。

  商賈們全管上品的良玉叫做昆侖之玉,意思是昆侖山出產的玉,然而,沒有人確切的知道所謂昆侖這座大山究竟在什麼地方,古書上雖有「越三江五湖至昆侖山,千人往而生還者百,百人往而生還者十。」的記載,只是無人知曉那三江五湖叫做什麼河、什麼湖,只曉得自古以來一般都相信黃河出自昆侖山,而玉石又產自黃河的河源,因此,只要找到黃河的源頭,就可以弄清楚玉的產地,無奈要探究黃河之源本身,就不是一樁易事。

  自春秋戰國時代,一般都認為黃河源自積石,積石被推測為相當於現今青海省西寧市附近,也就是祁連山東方支脈當中的某一個地方。時至今日,青海已是中國的一個省份,但在春秋戰國那個時代,仍屬遙遠的化外之地、異域之方。

  到了戰國末期,昆侖山從遙遠的化外異域移向鄰近京師之地,世上盛傳黃河源出秦嶺山脈一部分,以及昆侖山也位於該處的說法,於是人們遂又認為域內也有產玉。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