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吉卜林 > 基姆 | 上頁 下頁
八四


  13.雪山上的槍聲

  誰想要海——那浩浩蕩蕩藐視一切的洶湧?
  那高可摘月斜桅顯露前的抖顫顛躓和轉向,
  那整齊的季風雲層和下面隆起咆哮的碧波,
  驟然裂開露出懸崖和低吼的前桅頂帆,
  他的海龍具有不相同的奇妙可是每個奇妙又相同。
  他的海達到了他存在的目標嗎?
  就是這樣,沒有別的,就是這樣,沒有別的。
  山民也想要他們的雪山!

  ——《海與山》

  「到雪山去就是回到母親的懷抱。」他們越過西瓦裡克斯丘陵和半熱帶的杜恩谷地,離開了莫蘇裡,沿著狹隘山路朝北疋。一天又一天深入簇擁的山巒,一天又一天基姆看到喇嘛恢復體力。在杜恩穀的腹地走的時候,他曾倚著基姆的肩膀,隨時準備在路邊歇一歇喘口氣。在通往莫蘇裡的大斜坡下,他挺直身子,像個老獵人面對著熟悉的河岸一樣,在他應該累倒的地方把長僧袍一甩,整個肺深吸一口清瑩得像鑽石的空氣,平時只有山民才能走得那麼從容自如。在平地出生長大的基姆一面流大汗一面喘吁吁的,看得好不驚駭。

  「這是我的老家鄉,」喇嘛說,「跟肅仁寺比起來,這裡比稻田還要平坦。」他以堅定有力的動作從腰部邁開大步向上走。在陡坡上朝下走,三小時內走了三千尺的時候他把基姆甩得好遠。基姆為了挺直身子以保持平衡,背部酸痛,大腳趾幾乎被草鞋帶子割斷。穿過大雪松林那片明暗不一的陰影;穿過下面長著羊齒草,像羽毛一般圍繞的櫟林;還有白樺、聖棕、山躑躅及松樹,走到山坡上被太陽曬得滑溜的野草間,然後又回到林地的陰涼處,直到後來櫟樹沒有了,代之出現的是谷地的竹和棕櫚樹,喇嘛健步如飛,絲毫不累。

  他會在暮色中間回顧身後那些大山嶺,以山民那種雄心壯志擬定第二天的行程;或者在通往斯比提谷和庫魯的地勢上升的山隘、隘口停下腳步,以渴望的神情向遠遠高處的積雪伸出雙手。黎明時分,君臨莽野的基達納和巴林納兩座大山初受陽光,在碧藍之上映出酒紅色,它們在陽光下整天耀如流銀,入暮時又是霞光燦爛。起初它們對旅客很溫和,當人爬上大峻嶺時會以和風迎接;可是過了幾天,在九千尺或一萬尺高處這些風就寒冷徹骨;基姆慈善為懷,讓一村山民給他一件粗氈衣以積功德。這利如刀霜的山風使得喇嘛返老還童,現在居然有人受不了它,令他微感驚訝。

  「徒弟,這些才不過是比較低的山,到了真正的大山那裡,就不冷了。」

  「空氣和水都好,人也夠虔誠,只是吃的真糟。」基姆咆哮說,「我們走得就像發瘋——或者是像英國人一樣,夜裡則冷得凍死人。」

  「也許是冷一點,可是只不過剛好使老骨頭曬著陽光覺得舒服。我們不可以一直貪安逸,吃好的睡好的。」

  「我們至少可以循著路走。」

  基姆是平地人,喜歡循著那條由許多人走出來的,在山間蜿蜒,寬不到六尺的山徑前進;可是喇嘛是西藏人,忍不住要採取捷徑,翻過山嘴和滿布砂礫的山坡邊緣走。他對一瘸一拐的徒弟解釋說在山地長大的人能預料得出一條山路的走向,對走捷徑的陌生人來說,低垂的雪塊可能是障礙,一個有頭腦的人對此卻毫不在乎。因此他們進行了許多小時在文明國家裡會認為是很不錯的爬山之後,會氣喘喘地翻過鞍形山脊,側身穿過幾處山崩地方,又從坡度四十五度的森林中朝下走回到山路上。沿途有山民村落,簇擁在直落三千尺的雪坡中間的小平地上,或是擠在懸崖之間成為風窩的一個角落裡;再或是為了夏牧而縮在冬天雪深十尺的一個隘口。那些村民膚色病黃,身穿充滿油垢的粗毛衣,赤裸著短腿,貌似愛斯基摩人,他們統統跑出來膜拜。本地人和善溫良,把這位喇嘛視做聖中之聖。山地的人則膜拜他,認為他深為所有的魔鬼所信任。他們的宗教信仰是一種近乎湮滅的佛教,合帶離奇得有如他們的風景,複雜得有如他們的小梯田的自然崇拜;可是他們認得出喇嘛那頂大帽子,他手裡不斷在掐的念珠和他所誦的那些極有權威而極難得的中國經文;他們也敬重帽子下面的那個人。

  「我們看見你們從尤亞黑山窩裡走下來。」一個山民有天晚上說。他給他們奶酪、酸牛奶和石頭般硬的麵包。「那條路我們不走——除非懷孕的母牛在夏天迷失。那些岩石間會突然吹起暴風,連在最平靜的日子都會把人吹倒。可是你們這樣的人又怎會在乎尤亞的魔鬼!」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