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托爾·海雅達爾 > 複活節島的秘密 | 上頁 下頁
第四章 複活節島巨像之謎(8)


  「對我們來說,古代的情景是新東西,康提基先生。」帕克米奧說,「人們在複活節島生活了一輩子,都記得自己所見過的每一件細小的事情,可現在,我們卻記不得在周圍看到的一切,所以這個島不是複活節島了。」

  「那麼,你可以把這島叫做『世界中心』——特-比托-奧-特-赫努阿。」我開玩笑說。

  他們都快活地點頭笑了,因為他們曾聽到過這個名字。

  「古人就是這樣稱呼本島的。看來,你早就知道這個名稱了。」市長帶著詢問的口吻笑著說。

  「當然嘍,人人都知道。」我說。

  「並不是人人都知道。你是卡納卡。」站在石像背後的一個老頭兒開了腔。他詭秘地點點頭,表示他已經明白我怎麼會知道得那麼多。

  這個跪在山邊的新巨人從土中挖出來後,成了當地小小世界的一部分,可是,當地人卻從未見過像這個巨像那樣的東西。然而,對岡薩羅和我自己來說,這座石像卻幾乎是位老朋友。我們都在蒂亞瓦訥科住過,那是坐落在的的喀喀湖畔印加人之前最古老的祭祀中心。在那裡,我們見到過類似的跪著的石人,在風格、特徵和姿勢上,跟這裡新出土的石像十分相似,所以它們很可能出自同一匠人之手。石像跪在蒂亞瓦訥科已有千餘年之久,同它們在一起的還有長著羊鬍子的紅色雕像和僵直的、象徵神秘人物的四棱柱石人,四周是全印加帝國第一流石工製作的最大的石制藝術品。確實,古代全美洲都沒有能與這種巍峨的巨石工程相媲美的東西。考古學家已經發現,開採出來的最大石塊重達一百多噸。石塊也是由人工一英哩一英哩越過平原運往遠處,然後,把石塊豎立著一塊塊壘起來,像擺弄空的破紙盒那樣。就在這樣一些露天牆壁和臺階的廢墟中間,古代石工大師安置了自己所雕刻的奇怪石人,最大的高達二十五英呎。其他許多雕像雖然比最大的要小很多,但仍然超出常人的高度。蒂亞瓦訥科位於高山曠野中,雖有這些雕像和石制工藝品,但仍然顯得荒涼而神秘。印加人說,第一個印加人初來此地時,石像就被遺棄在那裡,找不到主人了。他們說,那時雕刻大師已經移居到空曠的太平洋去了,把這片地方讓給了烏魯和艾馬拉印第安人原始部落,唯獨關於已離開此地的蒂亞瓦訥科創建者的傳奇還繼續流傳著。但是,目前,我們暫且撇開那些傳奇而向地下挖掘,希望能找到事實真相。我們所發現的,只是一些不會說話的石人。今後,我們或許可以利用原始部落中流行的傳說,來瞭解這些沒有生命的石人的來歷。

  複活節島雕像的奧妙之一,是這些雕像全都屬￿同一類型,各個石像十分相似,好像出自同一個模子。它們都具有複活節島的特點而毫無其他任何地方的風格。複活節島以外,全世界任何地方雕像的風格都不能與本島石像協調一致。在史前時期,有些民族的文化尚未被世人所瞭解,他們把巨大石像四處丟棄:從墨西哥一直到秘魯和玻利維亞漫長而廣闊的地域,以及一些離美洲大陸最近的島嶼上,這裡是秘魯的洋流所到達的玻裡尼西亞最東面的邊區。然而,那些石像中,哪一座也不完全具有複活節島的風格,而亞洲方向的一些西鄰島嶼上,什麼雕像也沒有。既然世界各地不存在複活節島石像那樣的東西,怎麼能說島上的巨大石像是受外地影響而產生的呢?因此,大多數研究人員相信:雖然雕鑿石像的工程規模龐大而無法理解,但是,石像的構思和風格均系本島石雕匠人所首創,未受外部世界的影響。具有更豐富想像力的研究人員,他們相信大陸下沉的理論,認為海底也一定能找到類似的雕像。

  §各種不同的雕像

  現在,我們不僅在複活節島上發掘出了各種不同的雕像,而且在幾個「阿胡」的牆台裡,也發現了不少極不尋常的石像,其中有些在第二歷史時期就被打碎,並且當做建築材料和填料來使用。那時,人們改建了古典式的牆台,而從拉諾拉拉庫運來的石像卻作為巨大的紀念碑安置在牆臺上。塞巴斯蒂安神父也突然想起,他曾偶爾碰到過幾個用堅硬的黑色玄武岩刻成的大如常人的石像。他見過其中一個石人被壓在牆下,當做古代「阿胡」正面牆壘的基石,只有石像寬大的背部還露在地面外。就在今天村子所在的地方,塞巴斯蒂安神父和當地人幫我們把一個長著雙腿的巨大石像立了起來。結果證明,這個龐然大物也屬￿一種非同常規的原始類型,它和維納普的無頭石像一樣,都是用紅石頭刻成的。

  現在,我們已經非常接近自己的目標了,在這塊難以拼齊的七巧板中,第二塊很快便可就位了。我們發現,在第一歷史時期裡,建築南美式漂亮牆台的人所雕刻的石像,不同於在拉諾拉拉庫雕刻的、使複活節島聞名於世的石人。這些第一歷史時期留下的、來自外地的石像,通常比一般人的身體大不了多少。它們都長著圓頭、短臉、大眼睛。這些石像,有的用紅色凝灰岩刻成,有的用黑色玄武岩做材料;但也有的取材于黃灰色的拉諾拉拉庫岩石,這種岩石成了第二歷史時期雕刻家選用的最重要的原料。島上這些最早的雕像與著名的複活節島巨像很少有共同之處,但有一點是例外,即它們通常也彎著胳臂,雙手笨拙地放在肚子上,左手的手指對著右手的手指。這也是許多印加人古代石像的一個特色,也是玻裡尼西亞附近島嶼上雕像的一個特徵。

  現在,我們終於和不願說話的複活節島雕像說話了。最先開口「暢談」的,是那些禁閉在牆台中受屈辱的怪人。它們帶動牆頂上的、直到山上採石場中目空一切的傲慢夥伴,也喋喋不休地談論起來。這些石人的家譜是由外部吹來的一陣風開始的。那陣風給本島帶來了構思和技術,也帶來了古典石工藝術。那些後來被推入牆台內的矮胖石人、維納普平地上的無頭紅柱雕像、埋在拉諾拉拉庫山腳下碎石中的巨大的跪著的石像,都是第一歷史時期的產物。後來開始了第二歷史時期,當地雕刻家創造了一種更為優雅而獨特的風格。他們雕刻了龐大的紅發巨像,把巨像運到無數重建起來的牆臺上。隨著雕刻家不斷積累經驗,新刻成的巨像越來越大,體積總是不斷增加。豎在「阿胡」上的那些石人已夠大的了,但是拋在途中的巨人卻比它們還要大,那些聳立在火山腳下等待其脊背與岩壁鑿開的雕像,有的則更大。這些雕像中,最大的是那個七層樓高的巨人。它尚未刻完,仍在採石場中,其背部還與整個山岩連在一起。

  複活節島的這種進化演化,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將會以何種方式結束呢?這種演變最後可能達到的極限又是什麼呢?這一點誰也說不清楚。因為在達到這種極限之前,出現了阻止石人前進的大災難,於是全部石人被扔在地上。目前住在島上的當地人都相信這個說法:出現這種大災難,都是因為沒有把龍蝦送給那個巫婆吃而造成的。但是,當時的鬥爭恐怕是為了爭奪比龍蝦更精美的動物的肉,因為,石頭巨人的進展恰恰在第三歷史時期開始時終止了,食人肉者突然佔據了歷史舞臺。

  今天島上居民的祖先,是在第三歷史時期中打了勝仗的好鬥的部族。他們從到處是棕櫚樹的島嶼西行來到這裡時,大動干戈。從此,島上戰禍連綿,雕像被推倒,斧子不刻石人而劈活人。關於這種情況,我們來到島上不久,就從當地居民那裡聽到了許多傳說。現在,儘管西方文化的習俗和信仰已被當地人接受,寬容謙讓及和平共處在全島已蔚然成風,但是,第三歷史時期的影響在本島尚未完全絕跡。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