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托馬斯·哈代 > 還鄉 | 上頁 下頁 |
四 |
|
展現在紅土販子眼前的地貌,從古道起便逐漸向荒原腹地上升。它包容著小丘、溝壑、山嶺、斜坡,一個接一個向前延伸,直到被遲暮未盡的天際處一座兀然突起的高山所擋住。這位旅人的眼光在這片景象上逗留了一會兒,最後停在了天邊一個引人注意的物體上。那是一個古墳。這個凸出的土丘的高度超出一般的墳堆,在這片荒原上,在這座最孤寂的高山上,它佔據了一個最突出的位置。儘管從山谷這邊看去,它的樣子就像是巨人阿特拉斯 〔注:希臘神話中的巨人。〕額頭上的一個肉疣,但實際上,這個凸起物可真夠龐大的。它簡直就是這片荒原世界的主軸。 這個坐著休息的男子瞧著這座古墳,他看清了這整個凸出物的最高點上還有某種更高的東西。它從這半圓形的古墳上戳出,就像一頂頭盔上凸出的矛尖。一個富有想像力的生人立時便會覺得那就是修建這個古墳的凱爾特人 〔注:古時居住在中歐、西歐的民族。〕中的一個,他馬上會覺得古老的過去又在這幅景致中再現。這人似乎是最後的一個凱爾特人;在隨他的同族沉入永恆的黑夜之前在作一番沉思似的。 那人形就站在那兒,就跟腳下的小山一樣,一動不動。小山突兀在荒原之上,古墳凸起在小山之上,這人形又突起在古墳之上。而在這人形之上,除了蒼穹外,就沒任何東西可加以勾畫的了。 由這樣一個人形,站立在黑黝黝的小山之上,使人覺得小山的輪廓給勾畫得如此完美、細膩,成了不可或缺的一筆,令人覺得十分滿意。沒有這個人形,就好像圓穹缺了個頂塔;而有了它,這龐大物體所需的建築要求全然得到了滿足。山谷、高地,以及這座古墳使整個景致十分奇怪地顯得那麼和諧,而登上古墳的這個人形更顯得與整個景致協調有致。因此,只看這一整體中的這一物體或那一物體,便會令人覺得他看到的不是一個完美的整體,而只是其中的一個零碎部分。 這個人形太像這個一動不動的整體的一個組成部分了,因之,猛然間看到它動彈起來,就會使人覺得那真是個奇怪的現象。這一整體的主要特徵便是靜止不動——這人形也是整體的一部分——因而,任何一部分的靜止被打破,便讓人覺得不可理解。 然而,這種情況確實發生了。可以清晰地見到這個人形停止了佇立不動的狀態,邁出了一兩步,接著轉回身去。似乎受了驚嚇似的,它竟從古墳的右側走了下去,恰似一朵蓓蕾上的一顆小水珠滑落下去,然後消失了。這個人形的動作步態再清楚不過地表明出,這是一個女人。 她突然離去的原因馬上清楚了。隨著她的人影從右邊消失,一個擔著東西的新來者的人影,在左邊的天際映現,登上了這座古墳,將擔子放在了墳頂。跟著後面又上來了第二個、第三個,接著又是第四個,第五個,最後,整個古墳頂上全是挑著擔子的人影了。 這出以天幕為背景的人形皮影戲明顯不過地說明了,那個女人同這夥取代她的位置的人沒一點關係,她是在小心翼翼地避開這些人,她登上古墳的目的顯然跟這些人不同。我們的這位觀察者的思緒更集中於那消逝了的孤寂人影身上,在他的想像中,她要比那批新來者更有趣,更重要,更具有一段值得去瞭解的故事,他下意識地便把後來者視作了闖入者。不過,他們停在了古墳頂上,把它佔據了;如今,那位先前單獨行動,像女王般獨自統領了這片荒僻的原野的孤獨人兒,看來一時間是不會再重新返回了。 【第三章 鄉村的習俗】 如果一個旁觀者一直站在這座古墳的毗鄰處,他就會看清這些人全是鄰近小村落的男人和孩子。每個登上古墳的人都挑著一擔沉重的荊柴,是用一根長長的兩頭削尖、可以輕易穿過柴捆的柴擔來挑的,每頭各挑兩捆。他們是從離古墳四分之一英哩的荒原某處上來的,那兒漫山遍野長的幾乎唯有荊棘叢。 由於這麼擔著荊條捆,每個人就全被柴捆遮沒了,在從肩上把柴捆放下前,他的模樣就活像是一蓬長著腿的荊棘叢。這夥人魚貫而上,就像一群向上行走的羊兒,也就是說,最強壯的在前頭,弱小的殿后。 所有的柴捆都堆在了一起,於是古墳頂部就出現了一個周長有三十英呎的荊柴尖塔,方圓數英哩之內都把這座古墳叫做「雨塚」。有些人在忙著準備柴火,在挑揀最乾燥的荊柴,有些人在解開捆綁柴捆的藤條。他們在這麼忙活時,其餘的人則抬起眼,放眼縱覽著從他們所在的位置可以看到的那塊現時幾乎已被夜色淹沒了的廣漠鄉野。在白天的任何時候,置身于荒原的山谷裡,放眼望去所能見到的,除了山谷本身荒蠻的面貌外,其餘就什麼也見不到了;但站在古墳上,可以一覽無遺地見到天邊那一大片廣漠的鄉村地帶,以及許多荒原以外的景色。眼下,這片廣袤的風貌景色都見不到了,眼前只是一片遙遠的向前伸展而去的模糊輪廓。 正當男子和小孩們在堆起這個柴堆時,顯示出遙遠地貌的那一大片陰影起了變化。紅通通的火光和一堆堆的篝火一個接一個出現了,四周的整個鄉野出現了一個個光點。它們是別的教區和一些小村落點起的篝火,那些地方也都在忙著進行相同的紀念活動。有些火堆看起來很遠,在濃濃的夜色中,那一道道像是麥秸似的蒼白火光,在火堆四周成扇形地向外放射。有些火堆很大,也很近,在冥冥夜色中閃發出猩紅的火光,活像一張黑獸皮上的道道創口。有些火堆則像酒神的女祭司,露出酒意醺醺的臉,披散著紛亂的頭髮。火光給篝火上面天空中那片靜靜的雲朵抹上了一層光暈,點亮了雲朵間倏忽變化的起伏,使它們變成了一個個沸滾的鼎鑊。細細數來,在整個這塊區域內,大約燃起了足足有三十堆篝火;站在雨塚上的人雖然看不見周圍的景色,卻可以根據這些篝火的方位來確定每一處地點,就像看不見鐘上的數字,但根據鐘面的指針也可以知道時間一樣。 第一道高高的火光從雨塚上沖天而起,把所有正凝望著遠處那堆堆篝火的眼光吸引了回來,讓他們想起了自己也要做的同樣活動。歡樂的火光用它黃燦燦的光芒給裡圈人群的臉上劃上了道道光線——這時,男男女女三三兩兩地到來,使圈內人更多了——火光甚至照亮了四周黑魆魆的灌木叢,使它們添上幾分可愛,越到古墳下面,光亮就越來越暗,再下面只能見到一片黑暗了。在火光中,可以看出古墳是一個圓球體的一部分,跟它當時堆壘起來時一樣完整無缺,就連地上掘出的那條小溝也依然存在。從來沒有犁鏵劃過這片粗糲的土地。對農人來講這是片貧瘠的不毛之地,而對歷史學家來說,這可是片富饒之地。因為這兒從沒受到人為的干擾,因而它也就沒有任何毀損。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