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歌德 > 威廉·麥斯特的漫遊年代 | 上頁 下頁 |
六三 |
|
第十二章 在漫遊者意義上的觀察思考 藝術,道德,自然 凡是明智的事情都經過思考,我們要作的就是試行再思考一次。 人怎樣才能認識自己?決不能依靠觀看,只有通過行動。竭力履行你的義務,你立即知道,你是什麼人。 然而什麼是你的義務?日常的要求。 要把理性的世界看作一個巨大而不朽的個體,它不斷促成必然性的東西,並從而使自己成為偶然性的東西的主宰。 我活得越久,就越覺得厭煩,只要看到那原來身居高位的人,本可以支配大自然,使自己和自己的親友從強制的必然性下解放出來,他從某種先入為主的錯誤觀念出發,偏偏做出與其願望相反的事情,由於整個佈局遭到破壞,於是在局部上只好可憐地處處敷衍了事。 能幹而勤奮的男子,理應獲得和期待 從偉大人物那兒——仁慈 從權勢人物那兒——恩寵 從積極和善良人物那兒——促進 從群眾那兒一喜愛 從個別人那兒———愛! 一知半解的人,一旦盡了最大努力,為了請求原諒,總愛說,這項工作還沒有完成。它自然決不可能完成,因為它從沒有正確地開頭過。大師只消幾筆就把他的作品完成了,不管是否再畫,它都已圓滿了。最機伶的一知半解者盲目摸索,越畫下去,最初的佈局就越顯得不可靠,最後才發現敗著已無法糾正,所以作品自然不能完成。 在真正的藝術裡沒有預備學校,但有準備工作;最好的準備工作卻是極低等的學生參加大師的工作,從研磨顏料的人中產生出傑出的畫家。 依樣畫葫蘆是另一回事,這是人的天然的普通活動,被一位輕而易舉地完成沉重工作的藝術家偶然激發起來的。 關於造型藝術家有研究自然界的必要以及這種研究的一般價值,我們對此深信不疑,但是我們也不否認,如果我們發現濫用這種值得讚美的努力,就常常使得我們苦惱。 根據我們的信念,青年藝術家開始應當少去或者完全不用研究自然,同時也不必想到,怎樣把每頁畫充實為一個整體,怎樣把個別部分變為適意的圖畫,裝進畫框,以供愛好者和行家欣賞。 有好些美的東西孤立在世界上,只有人的精神發現它們的聯繫,從而創造出藝術作品。——花,正是由於有昆蟲的攀附,露珠的滋澗,通過容器吸取最後的營養,才贏得它的魅力。沒有叢林,沒有樹木不通過附近的山岩和水泉來給予意義,不通過適度的、樸素的遠景而賦予更大的魅力。人的形象和各種動物無不如此。 青年藝術家由此得到的益處是多種多樣的。他學習思考,學習把合適的東西適當地結合在一起,如果他以這種方式機智地創作,最後他也就絕不會缺少人們叫作發明的才能,絕不會缺少從單純的東西向多種多樣的東西發展。 如果他這時在這方面的確滿足了真正的藝術教育學,那麼,他附帶還得到巨大的、不可輕視的利益,就是他學習創作可供出售的、使愛好者悅目賞心的畫頁。 這樣一件作品用不著精心的製作和完成,只要它看上去不錯,想得不錯,而且已經完成,就常常比一件更大的繪製出來的作品更令愛好者著迷。 每個青年藝術家應當細看他畫冊和畫夾中的草圖,並且加以思考,按那種方式可以作出多少頁可供欣賞和值得追求的東西。 這兒要談的不是人們多半會說的更高的問題,只是發出一次警告,喚回徘徊歧途的人,指示他們到更高的去處。 藝術家暫且試行半年的實踐活動,把炭條和畫筆擱下,別打算用眼前的自然景物作畫。如果他有天賦的才能的話,那麼,很快就會顯示出來,我們這種暗示懷有何種目的。 告訴我,你同什麼人往來,我就告訴你,你是什麼人:如果我知道,你在從事什麼工作,我就會知道,你可能成為什麼人。 每個人都必須按照自己的方式思考,因為他在自己的道路上常常發現真實的東西或一種真實的東西,幫助他度過一生。但是他切不可任意放縱,必須控制自己:純粹赤裸裸的本能不適用於人。 漫無目的的活動,不管屬哪一類,終歸失敗。 在人類的作品中與自然界的創造物中一樣,真正值得注意的首先是意向。 人們由於把手段當作目的,就對自己和別人發生懷疑,儘管不斷活動,卻一事無成,也許甚而招來違背原意的事情。 我們所設想和進行的事情,應當是完全純潔和美好的,使得外界對此無可非議,我們因此始終保持優勢,把移錯位置的東西擺正,把毀掉的東西重建起來。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