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福柯 > 規訓與懲罰 | 上頁 下頁
第四部 監獄 第二章 非法活動與過失犯罪(5)


  1.刑事拘留應該以改造人的行為舉止為其基本職能:「以改造犯人為刑罰的主要宗旨,這是一條神聖的原則。該原則在科學領域,尤其是在立法領域正式出現乃是最近的事情」(「布魯塞爾教養會議」,1847年)。1945年5月的阿莫爾委員會(AmorCommission)亦步亦趨地重申:「剝奪自由的刑罰以改造犯人和使犯人重返社會為主要宗旨。」這就是改造原則。

  2.對犯人的隔離,至少是對犯人的空間安置,應該根據其行為所受到的刑罰,但首先應根據年齡、思想態度、將使用的改造技術、改造的階段。「在設法改變犯人性格中外在的和道德的重大缺陷時,必須考慮他們墮落扭曲的程度及其改造的難易程度」(1850年2月)。1945年的提法是:「關押刑期為一年之內的犯人的教養機構對過失犯的空間安置應根據性別、個性和墮落程度。」這是分類原則。

  3.應該根據犯人的特點、進步或退步表現來調節刑罰。「因為刑罰的主要目的是改造犯人,因此應使確實改惡從善的犯人獲得自由」。1945年的提法是:「實行一種分級漸進的制度,……根據犯人的態度和進步程度來調節對待犯人的方式。這種制度包括從單獨禁閉到半自由的整個範圍。……假釋的恩惠擴大到適用於一切有期監禁刑罰。」這是刑罰調節原則。

  4.勞動應該是改造犯人和使犯人逐漸社會化的基本要素之一。犯人勞動「不應被視為一種附加因素,似乎是刑罰的加重,而應被視為一種減輕痛苦的因素,因而是犯人不可剝奪之物。」它應該能使犯人學會和從事一門手藝,能給犯人及其家庭提供一個收入來源(DucPetiaux,1857)。1945年的提法是:「所有的法定囚犯都必須工作。……任何囚犯都不得被強制無所事事。」這是工作義務權利原則。

  5.對囚犯的教育,對於當局來說,既是有利於社會的必要措施,又是囚犯的義務。「教育本身就可以是一種教養手段。教養監禁問題是一個教育問題」(Lucas,1838)。1945年的提法是:「囚犯所受的待遇,除了不得男女混雜外,……應該主要是對他進行一般教育和職業教育,使他改過自新。」這是教養教育原則。

  6.監獄體制應該至少部分地受到一批專業人員的監督和管理。這些人應具有作為教育者所應有的道德品質和業務能力。1850年費魯就監獄醫療問題指出:「這對於一切形式的監禁都是有價值的補充,……沒有人比醫生更能獲得犯人的信任,能更好地瞭解他們的性格,能在減輕他們的病痛時更有效地影響他們的精神狀態,而且能夠以恰當的方式給予譴責或鼓勵。」1945年的提法是:「在每一個教養機構中,都應有一種社會和醫療一心理服務。」這是拘留的專業監管原則。

  7.監禁結束後應有監督和幫助措施,直至獲釋犯人徹底恢復正常生活。犯人離開監獄後不僅應受到監督,「而且他應得到幫助和扶持」(Boulet&Benquot)。1945年的提法是:「為了促使犯人恢復正常生活,在監禁之時和之後應給他們以幫助。」這是輔助制度原則。

  鬥轉星移,一個多世紀以來,同樣的基本命題逐字逐句地得到重申。它們一再出現在每一次新的、來之不易的、最終被接受的改革主張中。而這種改革始終是不盡人意的。同樣的或幾乎一模一樣的語言也能從其他的「富有成效」的改革時期找到:18世紀末和「社會保衛運動」(movementofso-ciadefence)以及最近幾年犯人暴動時期。

  因此,人們不應該把監獄的發展、它的失敗和它在某種程度上獲得成功的改革看作是三個前後相繼的階段,而應該認為這是一個同時包容這幾個方面的體制。這個體制在歷史上是強加在法律對自由的剝奪上的。這個體制包含著四種因素:監獄附加的紀律因素——這是「至上權力」因素;對某種客觀現實、某種技術、某種教養「理性原則」的生產——這是輔助認識因素;實際上對某種必須用監獄加以消滅的犯罪傾向的不斷誘發、甚至強化——這是相反效應因素;某種「改革」的重複進行,這種「改革」表面上追求「理想主義」,實際上與監獄的規訓運作同構——這是烏托邦複製因素。正是這個複雜組合構成了「監獄體制」(careeralsystem)」,而不僅僅是構成由高牆、管理人員、規章條例和暴力組成的監獄機構。

  「監獄體制」把話語和建築,強制性規章和科學命題,實際社會效應和所向披靡的烏托邦,改造過失犯的計劃和強化過失傾向的機制組合成一個形象。所謂的失敗不正是監獄運作的組成部分嗎?難道不應把這種失敗列入規訓和監禁的輔助技術在司法機構及社會中所造成的權力效應中嗎?這些效應不都集合在「監獄體制」的名下嗎?如果說監獄機構能夠屹然不動地長久存在,如果說刑事拘留原則從未受到嚴重的挑戰,那麼這無疑是由於這種「監獄體制」根深蒂固並完成著某些明確的功能。讓我們以一個最近的事例來說明它的力量和穩定性:1969年在弗勒裡一梅洛日(Flglllly-M6rogis)設立的模範監獄在總體設計上完全照搬了1836年在小羅蓋特(Petite-Roquette)轟動一時的星形全景敞視設計。這一權力機制既有現實實體又有象徵形式。然而,人們希望它能起什麼作用呢?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