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福柯 > 瘋顛與文明 | 上頁 下頁 |
第五章 瘋癲諸相(4) |
|
威利斯因自己的鑽研精神和醫學感覺的敏銳完全有資格被譽為躁狂一憂鬱交變現象的「發現者」。誠然,威利斯的研究方法很值得注意,尤其是在這一點上:從一種病到另一種病的轉變並沒有被當作是一種觀察的現象——當時的問題是要尋找有關的解釋——而是被看作一種深奧的自然關係的結果。那種自然關係是這兩種疾病的隱秘本質的結構所決定的。威利斯並沒有引用他偶爾觀察到的交變例子。 他首先發現的是造成奇異變形的一種內在聯繫:「在討論了憂鬱症之後,我們必須考慮躁狂症,這二者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因此這兩種疾病常常互相轉化。」實際中有這種情況:憂鬱傾向發展嚴重時變成了狂亂,反之,狂亂益漸減弱,最終平息下來,變成憂鬱。嚴格的經驗論者會在此看到兩種病的聯繫,甚至會看到同一種病的兩種相繼出現的症狀。 但是,威利斯不是從症狀的角度,也不是從疾病本身的角度提出問題,而僅僅是探尋在動物元氣的運動中聯結兩種狀態的紐帶。我們知道,在憂鬱症中元氣是陰沉暗淡的;它們給物像罩上陰影,形成一種晦暗的湧流。反之,在躁狂症中,元氣沸騰不息,其運動漫無規律且循環往復,甚至在毫不發燒的情況下消耗和散發熱量。在躁狂症和憂鬱症之間有一種明顯的親和關係。 這不是經驗所聯結起來的症狀的親和關係,而是更強有力的在想像畫面中更為明顯的親和關係,這種關係把煙和焰統一在同一種火中。「如果可以說在憂鬱症中大腦和動物元氣被濃煙所籠罩,那麼躁狂症就像點燃了原先被濃煙所抑制的大火。」烈焰能夠驅散濃煙,而煙塵降落下來能撲滅火焰、消除其光亮。對於減利斯來說,躁狂症和憂鬱症的結合不是一種疾病,而是包含著相互衝突的煙和焰的秘密之火,是那種光亮和陰影的混合。 實際上,18世紀所有的醫生都承認躁狂症和憂鬱症的毗鄰關係。但是,有些人拒絕將二者稱為同一種疾病的兩種現象。許多人看到了一種交替現象,但沒有覺察到症狀上的統一性。西德納姆寧願將躁狂症分為兩種,一種是普通躁狂症,起因於「血液的過分沸騰和過快循環」,另一種是往往「惡化為癡呆」的躁狂症,「起因子血液因長時間的騷動耗盡了大部分精華而變得虛弱。」 而更多的人承認,躁狂症和憂鬱症的交替或者是一種變形現象或者是一種有更深的原因的現象。例如,利厄托(Josephl-ieutaud)認為,當憂鬱症持續很久、其諸實愈益加劇時,就會失去通常的症狀而變得與躁狂症相似:「憂鬱症在最後階段與躁狂症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是他沒有展開論述這種相似性。在杜福爾看來,這種聯繫不那麼緊密,而是一種間接的因果聯繫。憂鬱症與「額竇中的或曲張的脈管中的蠕蟲」一樣能引起躁狂症。當時若不借助於一種意象,任何研究都無法把交替現象改造成既精細又必要的症狀結構。 當然,在威利斯的後繼者那裡煙和焰的意象已消聲匿跡,但是為了形成有條理的成果依然在借助意象。這些意象愈益具有功能性質,愈益駐足於關於循環和升溫的重大心理學觀念中,愈益遠離威利斯曾借用的宇宙圖像。例如,布爾哈夫及其著作的注釋者範·斯維騰(Gerard van Swieten)認為,踩狂症十分自然地成為最高程度的憂鬱症,這不僅僅是經常性的變形所造成的,而且是必然的機能運轉的結果;在憂鬱症中滯積的腦液在一段時間後會活躍不安,因為內臟中的黑膽汁會因靜止不動而變得「愈並苦澀」,其中會形成酸性更強的和毒性更強的成分,這些成分被血液輸送到大腦,就引起了躁狂症患者的強烈不安。 因此,躁狂症與憂鬱症僅僅是程度上的差異,躁狂症是憂鬱症的自然後果,出於同樣的原因,因而通常受到同樣的治療。在霍夫曼(Frledrich Hoffmann)看來,躁狂症和憂鬱症的統一是運動和衝擊規律的結果。但是,在他那裡,純粹的力學原則變成了生命和疾病發展的辯證法。憂鬱症實際上以靜止為其特徵。換言之,或調的血液充滿了大腦。血液在大腦裡必須循環流動,但卻因濃重而易於阻滯。如果說血液的濃重阻滯了運動,那麼它有時也會造成更強烈的衝擊。大腦、大腦血管、腦體受到的刺激越強烈,就越有抗拒性,因此越容易硬化。這種硬化使濃稠的血液更猛烈地倒流。這種運動越來越強烈,很快就捲入了那種躁狂症的騷動。這樣,我們很自然地從一種靜止的充血的意象過渡到幹、硬、急速運動等意象,其結果是,為了忠實幹這種功能統一體的真正組織者——圖像式觀念,古典力學的原則在每一階段都受到修正和扭曲。 因此,人們還將添加其他的意象,但它們不能起建構作用。它們僅僅是對於已獲得的統一體做出許多不同的解釋。例如,史賓格勒(Snengler)提出的關於躁狂症和憂鬱症交變的解釋,就是借用了電池的原理。首先,神經能量和神經液在該系統的一個地方集中。只有這一段受到攪動,其他地方都處於休眠狀態。這就是憂鬱階段。但是當這種局部負荷達到一定的強度時,就會突然擴展到整個體系,在一定的時間裡強烈地刺激著整個系統,直到負荷排放完為止。這就是躁狂階段。從這種層次的闡釋著,這種意象太複雜、太完整,它所借用的模式大間接,因此在感知一種病理統一體時不能起到組織作用。相反,它是那種本身基於具有初步統一功能的意象的感性認識產生之後所引起的聯想。 這些具有統一功能的意象在詹姆斯的《醫學辭典》中已悄悄地出現了。其中之一展示了一種客觀精細的觀察很容易覺察的現象;躁狂——壓抑循環。「將躁狂症和憂鬱症歸結為一類疾病,用同一種眼光來看待它們,是絕對必要的。因為我們從實驗和逐日的觀察中發現,這二者有同樣的起因……。十分嚴格的觀察和我們的日常經驗證實了這一點,因為我們看到,憂鬱症患者,尤其是長期患者,很容易變得躁狂,而當躁狂平息後,憂鬱症又重新開始,每過一段時間就會有這樣一次反復。」因此,在18世紀,受意象影響而建構起來的是一種感性認識結構,而不是一種理念體系,甚至也不是一組症狀。其證據在於,正如在感性認識中那樣,性質的轉移並不影響圖像本身的完整性。因此,卡倫能夠在躁狂症中像在憂鬱症中那樣發現「鐳委的一個主要對象」,反之也能將憂鬱症歸因於「腦筋體的某部分組織的幹硬」。重要的是,觀察設有發展為對解釋性意象的建構,相反,意象加強了綜合的主導作用,它們的組織力造成了一種感性認識結構,在這種結構中,症狀最終能獲得其重要價值,並被組織成可見的真理。 2.歇斯底里和疑病症 就這兩種病而言,首先有兩個問題。 1.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正當地將它們視為精神疾病或某種瘋癲症? 2.我們是否有根據把它們放在一起,把它們視為類似躁狂症和憂鬱症那樣的真正的對偶關係? 要回答這些問題,只須簡單地考察一下各種分類。人們對疑病症並不總是與癡呆症和躁狂症相提並論;歇斯底里更是很少與它們並列。布萊特(Felix Blater)根本沒有把這二者列入感官病變之中。在古典時期末期,卡倫依然把它們列入非精神病的範疇:疑病症屬「體力衰竭,或因虛弱或因生命機能運轉失靈而導致的疾病」;歇斯底里則屬「生理機能的控孿性疾病」。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