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法捷耶夫 > 青年近衛軍 | 上頁 下頁
二五


  「原來如此,到東方去。大家都到東方去!可是我們呢?我們的孩子呢?」她一下子突然激動起來,一面神經質地、很快地整理著頭髮,一面瞪著又像怨恨、又像非常困倦的眼睛望著他。「您現在要到東方去,舒爾迦同志,我的兒子動了手術躺在床上,可是您現在要到東方去!」她重複地說,仿佛她曾一再警告過舒爾迦,說會發生這樣的事,現在事情果然發生了,因此這都是他的過錯。

  「對不起,您別生氣。」舒爾迦的態度非常鎮靜,心平氣和,雖然他內心深處已經感到一種突如其來的憂傷。他心裡想:「啊,想不到你會變成這樣,李莎·雷巴洛娃,你竟然這樣來歡迎我,我親愛的李莎!」

  但是他一生閱歷很多,他控制著自己。

  「請您說清楚,您出了什麼事?」

  他也改口稱「您」了。

  「請您原諒我,」她的態度仍舊很生硬。但是她臉上又出現了很久以前的友好關係的影子。「請進來……可是我們的事情很糟糕!」她一籌莫展地擺了擺手,紅腫的眼睛裡又湧出了淚水。

  她退後一步,請他進去。他隨著她走進昏暗的門廳,一進去就從一扇打開的門裡看到右面那個浴滿陽光的房間,看見裡面有一個十幾歲的青年靠著枕頭半躺在床上,身上蓋的被單褪到腰部上面。他穿著翻領白汗衫,生著一雙深色的眼睛,原來曬得黑黑的臉現在顯得蒼白。有三、四個小夥子和一個姑娘站在他床邊。

  「他們是來跟我的兒子告別的。您這邊來。」葉李莎維塔·阿列克謝耶芙娜請他走進對面的房間。這個房間在這所房子的背陽的一面,光線比較暗,但是很陰涼。

  「首先要向您問好。」舒爾迦說。他脫下帽子,露出結實的、剪成平頂的頭,然後伸出手來,「我不知道應該怎麼稱呼您,叫您李莎呢,還是葉李莎維塔·阿列克謝耶芙娜?」

  「您怎麼方便就怎麼叫吧。我這個人不妄自尊大,也不要求人家用尊稱來稱呼我,不過我現在算是什麼李莎?從前是李莎,可現在……」她急躁地擺了擺手,好像不願意談這個,她的紅腫的淺色眼睛疲倦地、抱歉地、同時又好像非常溫柔地望瞭望舒爾迦。

  「對我來說,你永遠是李莎,因為我自己也老了。」舒爾迦微笑著在椅子上坐下。

  她在他對面坐下。

  「我既然是個老年人,那麼請原諒,我一開口就要給你提個意見,」舒爾迦仍舊帶著笑,但是非常嚴肅地接著說,「我要到東方去,我們別的人也要到東方去,對這件事你是不應該生氣的。德國鬼子沒有給我們放寬期限。從前你曾經像是我的妻子一樣,所以我不妨對你說,他們這些德國鬼子,已經到了我們的大後方……」

  「這難道會使我們輕鬆些嗎?」她憂愁地說,「你們要走了,我們卻留在這裡……」

  「那又怨誰呢?」他的臉色陰沉起來,說道,「從戰爭一開始,我們一直在把像你們這樣的家庭疏散到東方,」這時他想起了自己的家庭,「幫助他們,向他們提供交通工具。不僅是家屬,就是成千成萬的工人,我們也都把他們送到烏拉爾,送到西伯利亞。當時你們為什麼不走呢?」舒爾迦問,他心裡愈來愈感到痛苦。

  她沒有作聲,舒爾迦看到她一動不動,直挺挺地坐著,仿佛在傾聽隔著門廳的那個房間裡的動靜,知道她並沒有好好地聽他的話。於是他自己也不禁傾聽起那邊的動靜來。

  那邊只是偶爾傳來幾聲低低的談話,聽不清那邊在幹什麼。

  不管萬尼亞是多麼頑強和冷靜——這在同學們口中甚至成為美談,——他仍然沒能給沃洛佳弄到一輛大車,或是在汽車上找到一個座位。他回到家裡,看見若拉已經等得疲倦不堪,父親也已經回到家裡:根據這一點,他知道柯瓦遼夫一家已經走了。

  若拉今年十七歲,個子長得非常高,不過比起萬尼亞來還是矮半個頭。他生來就黑,被太陽曬了變得更黑,他生著飽滿的嘴唇、彎彎的睫毛和一雙亞美尼亞人的美麗的黑眼睛。

  他的樣子有點像黑人。

  雖然年齡上有差別,他們這幾天來卻成了好朋友:他們倆都是愛書如命的人。

  萬尼亞在學校裡甚至被稱做教授。他只有一套節日穿的、帶有棕色條紋的灰色衣服,只有在生活中的隆重場合他才把它穿上;而且這套衣服像他所有的衣服一樣,也已經嫌短。但是當他在上裝裡面穿上翻領白襯衫,打上咖啡色領帶,戴上黑玳瑁邊眼鏡,口袋裡裝滿報紙,彎著的胳膊裡拿著一本書,心不在焉地用書拍拍自己的肩膀,搖搖擺擺地在走廊裡走過的時候,他的態度總是那麼鎮靜而沉默,蘊藏在他心裡的靈感非常均勻而明亮地燃燒著,仿佛把遙遠的反光投到他的蒼白的臉上,——這時候,所有的同學,特別是低年級的同學,他輔導的少先隊員們,都不由自主地懷著敬意給他讓路,仿佛他真是一位教授似的。

  若拉甚至專門有一本劃著格子的練習本,裡面記著他讀過的每一本書的作者姓名、書名和對它的短評,比方:

  尼·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真好!

  亞·勃洛克①。《美女詩》。含混的辭彙太多。

  拜倫②。《查爾德·哈羅德遊記》。真不懂這部作品為什麼會這樣激動人心,如果它讀起來是這樣枯燥乏味。

  弗·馬雅可夫斯基。《好!》。(沒有任何評語。)阿·托爾斯泰。《彼得大帝》。好!指出彼得是一個進步的人物。

  --------
  ①勃洛克(1880—1921),蘇聯詩人。在創作初期(一九〇四年的《美女詩》等)是象徵主義的代表。

  ②拜倫(1788—1824),英國詩人。長詩《查爾德·哈羅德遊記》是根據他在西班牙、希臘等國旅行的見聞和感受寫成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