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茨威格 > 昨日的世界 | 上頁 下頁
四五


  我在紐約無事可做,而在當時,一個無所事事的人無論在哪裡都要比在紐約好受些。那裡在當時還沒有可以在裡面消磨上一個小時的電影院,沒有小咖啡館,沒有像今天這麼多的藝術品商店、圖書館和博物館,一切文化活動方面都要遠遠落後於歐洲。兩三天以後,我已經將博物館和名勝參觀完畢,我就像一條無槳船一樣在刮著大風的冰冷街道上打轉。我的街頭漫遊帶來的無意義感覺太強烈,最後只好想出一個藝術手段來讓這一行動對我更有吸引力,以便戰勝這種無意義的感覺。

  我給自己虛構了一個劇情。因為我一直是一個人在瞎轉,於是我假設自己是無數移民者當中的一個,還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身上只有七美元。我對自己說,自願地去做那些別人不得不去做的事情。設想一下,三天以後你必須自己掙錢糊口;看一看,一個外來人在舉目無親的情況下,如何能馬上掙來錢!於是我從一個職業介紹所轉悠到下一個,琢磨貼在門上的各種廣告。這裡在找一位麵包師傅;那裡在找一位助理抄寫員,必須要會法語和意大利語;還有一個地方在找書店裡的助手。最後這個職位對於想像中的我來說畢竟是一個機會。

  於是,我爬上三層的鐵制旋轉樓梯,詢問那裡的工資如何,比較這份工資與報紙上登出來的在布朗克斯區租一間住房的價格。經過兩天的「求職」,理論上我已經找到五個能維持生活的工作。這樣一來,我比在單純的閒逛中能更好地瞭解,在這個年輕的國家裡,對於一位想工作的人來說有多大的活動餘地、多少可能性。這讓我印象極為深刻。我也通過從一個介紹所到另外一個介紹所,通過去商店裡面試工作來贏得直觀的印象:神聖的自由在這個國家是什麼樣子。

  沒有人詢問我的國籍、我的宗教、我的出身,而且我是沒有護照就去旅行的,對於我們今天這個需要指紋、簽證、警察證明的世界,真是太不可思議了!那裡有工作在等著人去做,這才是決定一切的因素。沒有國家的阻撓性介入,沒有貿易聯盟的例行手續,在一分鐘之內自由合同就已經簽署妥當,在這個時代已經變成傳奇了。由於這個「求職」,我在最初幾天關於美國所瞭解的內容要超過後來的幾個星期。在那幾個星期,我作為一個愜意的旅遊者漫遊了費城、波士頓、巴爾的摩、芝加哥。

  只是在波士頓,我與查爾斯·萊夫勒(Charles Loeffler)——他曾經為我的幾首詩譜了曲——一起度過了幾個小時,其餘時間我總是一個人。只有一次,一個意外打斷了我徹頭徹尾的匿名性。我還能非常清楚地回憶起這個時刻。我在費城的一條大街上漫無目的地走著,在一家大書店前停住腳步,至少想在那些作者的名字當中看到我所熟悉的名字。突然之間我被嚇了一跳。這家書店櫥窗的左下角有六七本德語書,從其中的一本書上面,我自己的名字向我跳過來。

  我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樣向那裡看過去,開始考慮。關於「我」,在這裡無人知曉的那個「我」似乎沒有意義地在陌生的街道上遊蕩,這個沒有人會認出來,沒有人會關注的「我」,其實已經先我一步來到這裡了。書店老闆肯定得把我的名字寫到一張紙條上,這樣這本書才能在十天內越過大洋來到這裡。有那麼片刻,這種被遺棄的感覺消失了。當我在兩年之前(1938)再次來到費城時,我一直在無意識中不斷地尋找這個櫥窗。

  我已經沒了去舊金山的勇氣——那時候好萊塢還沒有被發明出來。但是,至少我可以從另外一個地點瞥一眼那嚮往已久的太平洋。自童年時代以來,那些關於早期世界航海的報告就讓我對太平洋神往不已。我當初看到太平洋的那個地點如今已經消失不見,再也不會有凡人的眼睛看到它了:那是當時正處於建設狀態中巴拿馬運河上最後的小山包。我乘一條小船,繞道百慕大和海地,下行到那裡。

  我們這一代詩人,是受維爾哈倫詩歌的薰陶成長起來的,我們對這個時代的技術奇跡給予的讚歎,正如我們的前輩們對羅馬古跡的讚歎一樣。但是,巴拿馬運河本身就是一個令人難忘的景象,由機器挖掘出來的河床那種赭黃透過墨鏡還能讓人感到刺眼,有一種魔鬼般的樂趣,數以億萬計的蚊子在這裡飛舞著,它們的犧牲者一排排地躺在墓地裡,望不到盡頭。這項由歐洲人開始,由美國人完成的工程,讓多少人殞命於此!直到現在,在經過了三十年的災難和失望之後,它才終於完成了。人們還需要最後幾個月來完成在閘門上的最後工作,之後只要手指按動一個電子按鈕,相隔千萬年的兩個大洋的海水就會永遠地合在一處。我屬￿最後那批帶著完整而清醒的歷史感覺親眼看見兩大洋處於分離狀態的人。將美國最偉大的創造性活動盡收眼底,這是與美國告別的一個好方式。

  ①巴拿馬運河於1914年8月15日正式通航,茨威格的美洲之行是在1912年。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