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車爾尼雪夫斯基 > 藝術與現實的美學關係 | 上頁 下頁 |
三十 |
|
自然和生活勝過藝術;但是藝術卻努力迎合我們的嗜好,而現實呢,誰也不能使他順從我們的希望——希望看到一切事物都像我們最喜歡、或最符合我們的常常偏頗的概念的那個樣子。這種投合流行的思想方式的例證很多,我們只舉一個:很多人要求諷刺作品中包含「可以使讀者傾心相愛的」人物,這原是一個極其自然的要求;但是現實卻常常不能滿足這個要求,有多少事件並沒有一個可愛的人物參與在內;藝術幾乎總是順從這個要求,例如在俄國文學裡面,不這樣做的作家,除了果戈理的作品中,「可愛的」人物的缺乏也由「高尚的抒情的」穿插所彌補了。再舉一個例:人是傾向於感傷的;自然和生活井沒有這種傾向;但是藝術作品幾乎總是或多或少地投合著這種傾向。上述的兩種要求都是由於人類的局限性的結果;自然和現實生活是超乎這種局限性之上的;藝術作品一方面順從這種局限性,因而變得低於現實,甚至常常有流于庸俗或平凡的危險,另一方面卻更接近了人類所常有的要求,因而博得了人的寵愛。「但是,如此說來,你自己也承認了藝術作品能夠比客觀現實更好、更充分地滿足人的天性;因此,對於人來說,它們勝過了現實的產物。」——這個結論可下得並不正確;問題在於人為地發展了的人有許多人為的要求,偏頗到虛偽狂妄的地步的要求;這種要求不可能完全滿足,因為它們實際上不是自然的要求,而是不健全的想像的夢想,投合這些夢想,就是被投合的人都一定要覺得可笑和可鄙的,因為他本能地感覺到他的要求不應當滿足。這樣,公眾和跟隨它的美學都要求「可愛的」人物和感傷性,然後這同一公眾又嘲笑滿足這種欲望的藝術作品。投合人的怪癖並不等於滿足他的要求。這些要求中最重要的是真實。 以上我們只是說了在內容和效果方面人所以偏愛藝術作品甚于自然現象和生活現象的根源,可是,藝術或者現實在我們心中所引起的印象也極其重要:事物的價值也要由這種印象的深淺來衡量。 我們已經看到,藝術作品所引起的印象比活生生的現實所引起的印象要微弱得多,這已無需加以證明。可是在這一點上,藝術作品卻比現實現象處於有利得多的境地,這種境地可以使一個向來不分析自己的感覺的原因的人假定:藝術本身對人所起的作用比活生生的現實更大。現實出現任我們面前是與我們的意志無關,而且多半是不合時宜的。我們去交際、遊玩,常常不是為了欣賞人類的美,不是為了觀察人的性格,注視人生的戲劇;我們出門時滿懷心事,無暇獲取各種印象。但是有誰到繪畫陳列館去不是為了欣賞美麗的繪畫呢?有誰看小說不是為了研究書中所描寫的人物性格和探究情節的發展呢?我們之注意現實的美和偉大,差不多總是勉強的,哪怕現實本身能夠吸引我們那完全投射在別的事物上的視線,哪怕它能夠勉強打入我們那給別的事佔據了的心。我們對現實的態度,正如對一個強要和我們認識的討厭的客人;我們極力避開它。但是有時候,我們的心會因為自己不注意現實而感到空虛,——那時我們就轉向藝術,懇求它充實這種空虛;我們自己反倒變成曲意奉承的懇求者了。我們的生活之路上撒滿了金幣,可是我們沒有發現它們。因為我們一心想著我們的目的地,沒有注意我們腳下的道路;即令我們發覺了它們,我們也不能夠彎身拾起來。因為「生活的馬車」制止不住載著我們向前奔馳,——我們對現實的態度就是如此;但是,當我們到了驛站,寂寞地踱來踱去等待馬匹的時候,我們就會很注意地觀看那也許根本不值得注意的每一塊洋鐵牌,——我們對藝術的態度就是如此。我們更不用說,每個人對生活現象的評價都不同,因為在每一個別的人看來,生活只是別人所看不見的一些特殊現象,所以整個社會不能對這些現象作出判決,而藝術作品卻是由輿論的法官來判斷的。現實生活的美和偉大難得對我們顯露真相,而不為人談論的事是很少有人能夠注意和珍視的;生活現象如同沒有戳記的金條;許多人就因為它沒有戳記而不肯要它,許多人不能辨出它和一塊黃銅的區別;藝術作品像是鈔票,很少內在的價值,但是整個社會保證著它的假定的價值,結果大家都寶貴它,很少人能夠清楚地認識,它的全部價值是由它代表著若干金子這個事實而來的。當我們觀察現實的時候,它好象一種完全獨立的東西,獨自地吸引我們注意,難得讓我們有想到我們的主觀世界,我們的過去的可能。但是當我看一件藝術作品的時候,我就有主觀的回憶的完全自由,而且[它]對我說來通常總是引起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幻想和回憶的一種原因。當我看到現實中的悲劇場面的時候,我不會回想到自己的事,而當我讀到小說中關於某個人物的死亡的插曲時,我的記憶中就會清晰地或模糊地再現出我親身經歷的一切危險、我的親人亡故的一切事例來。藝術[特別是詩]的力量通常就是回憶的力量。正是由於它那不完美、不明確的性質,正是由於它通常只是「一般的東西」,而不是活的個別的形象或事件,藝術作品特別能夠喚起我們的回憶。當我看到一幅不象我的任何熟人的完美的畫像的時候,我會冷淡地掉過頭去,只說:「還不壞」,但是當我看到一幅僅只約略措出的、不明確的、誰也無法從那裡清楚地認出自己的相貌的速寫的時候,這貧乏無力的畫卻使我想起了一個親愛的人的面容,我對那洋溢著美和表情的生動的面孔只是冷淡地看幾眼,而看這幅毫無價值的速寫時我卻陶醉了,因為它使我想起了[我的親近的人,並由於回憶而想起了我對他的關係,想起了]我自己。 藝術的力量是一般性的力量。藝術作品還有一方面,使無經驗的或短視的人看來,好象藝術是勝過生活和現實現象的,那就是:在藝術作品裡面,一切都由作者親自展露出來,加以說明,但是自然和生活卻要人用自己的力量去揣摩。在這裡,藝術的力量就是注釋的力量;但是這一點我們後面再說。 我們找出了許多視藝術重于現實的理由,但它們只能說明為什麼這樣,而不能證明這種偏愛是合理的。我們既不同意說:藝術在內容或表現的內在價值上足以與現實抗衡,更不要說高於現實,我們自然也不能同意目前關於藝術是根據人類的哪些要求而產生的、藝術存在的目的和藝術的使命是什麼等問題的流行的見解。關於藝術的起源和作用的流行的意見可以敘述如下:「人有一種不可克制的對美的渴望,但又不能夠在客觀現實中尋找出真正的美來;於是他不得不親自去創造符合他的要求的事物或作品,即真正美的事物和現象。」(或按照流行學派的專門術語來說):「在現實中不能實現的美的觀念,要由藝術作品來實現。」為了說明其中所包含的不完全的、片面的暗示的真意,我們應當將這個定義分析一下。「人有一種對美的渴望。」但是假如我們理解美,如這個定義所規定的,為觀念與形式的完全吻合,那末,不單只藝術,所有人類的一般活動都可以被推斷為這種對美的渴望的結果。因為人類活動的基本原則就是完全實現某種思想;渴望觀念與形象一致,是一切技藝[一切旨]在創造和改善[我們所需要的各種物品的勞動]的形式的基礎;把藝術當作對美的渴望的結果,我們就混淆了「藝術」這個詞的兩種不同的意義:一、純藝術(詩、音樂等),和二、將任何一件事做好的技能或努力;只有後者是追求觀念和形式的一致的結果。但是,假如把美(如我們所認為的)理解成一種使人在那裡面看得見生活的東西,那就很明白,美的渴望的結果是對一切有生之物的喜悅的愛,而這一渴望被活生生的現實所完全滿足了。「人在現實中找不出真正的完全的美。」我們曾極力證明,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我們想像的活動不是由生活中美的缺陷所喚起的,卻是由於它的不在而喚起的;現實的美是完全的美,但是可惜它並不總是顯現在我們的眼前。假如說藝術作品是我們對完美之物的渴望和對一切不完美之物的蔑視的結果,人該早就放棄一切對藝術的追求,把它當作徒勞無益的事了,因為在藝術作品中沒有完美;一個不滿意現實的美的人,對於藝術響造的美就會更其不滿。因此,要同意關於藝術的作用的通常的解說是不可能的;不過在這解說中有些暗示,如果適當地加以解釋,是可以被認為正確的。「人不滿足于現實中的美,因為他覺得這樣的美還不夠,」——這就是通常的解說的實質和正確之處,不過它是被曲解了,它本身也需要加以解說。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