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車爾尼雪夫斯基 > 藝術與現實的美學關係 | 上頁 下頁
十九


  六、「現實中的美不是和一群對象聯結在一起(如一處風景、一群人),便是和某一個別對象聯結在一起。意外之災總是破壞著現實中這看來很美的一群,引進一些不相干的、不需要的東西到這一群中來,因而損害了整體的美和統一性;它也破壞那看來很美的個別對象,損害它的某些部分:仔細的分析常常會給我們證明,顯得美的實際對象的某些部分,是一點也不美的。」——這裡,我們又看到了認美為完美的那個思想。不過,這只是認為唯一能滿足人的東西只有數學式的完美的那個一般思想的特殊應用罷了;但是,人的實際生活卻分明告訴我們,人只尋求近似的完美,那嚴格講來是不應該叫做完美的。人們只尋求好的而不是完美的。只有純粹數學要求完美;甚至應用數學都以近似計算為滿足。在生活的任何領域尋求完美,都不過是抽象的、病態的或無聊的幻想而已。我們希望呼吸清潔的空氣;但是我們注意到,絕對清潔的空氣是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沒有的。我們希望飲清潔的水,但也不是絕對清潔的水;絕對清潔的水(蒸餾水)甚至是不可口的。這些例子太偏於物質方面了嗎?我們可以舉些其他的例子:可有誰想過只因為某人不是樣樣都懂便認為他沒有學問呢?不,我們不會去尋找一個樣樣都懂的人;我們只要求一個有學問的人懂得一切重要的東西,懂得許多東西。比方一本歷史書,如果它沒有解釋所有一切問題和列舉所有一切細節,作者也不是每一意見每一詞句都絕對正確,難道我們就不滿意這本歷史嗎?不,我們是滿意的,甚至非常滿意,只要這本書解決了主要的問題,記述了最必要的細節,只要作者的主要的意見是對的,而書中錯誤的或不成功的解釋很少。(我們將從下文看到,在藝術領域中,我們也只能滿足于近似的完美。)根據這些[意見],我們可以不怕尖銳的矛盾地說,在現實生活的美的領域中,我們能找到很好的東西也就滿足了,並不要找數學式地完美的、毫無暇疵的東西。假若有一處風景,只因為在它的某一處地方長了三叢灌木——假如是長了兩叢或四叢就更好些,——難道會有人想說那處風景不美嗎?大約沒有一個愛海的人會有這種想法,覺得海還可以比它現在的樣子更好看一些,可是,倘若真用數學式的嚴格眼光去看海的話,那末海實在有許多缺點,第一個缺點就是海面不平,向上凸起。不錯,這缺點並不顯明,它不是用肉眼而是用計算才能發現的;因此,我們可以補充說,談論人所不能看見、而僅能知道的缺點,實在是可笑的,然而現實中的美多半都有這種缺點:它們不是看得出或感覺得到的,而是經過研究才顯出來的。我們不應忘記,美感與感官有關,而與科學無關;凡是感受不到的東西,對美感來說就不存在。但是,現實中的美的缺點真的多半是感官所不能察覺的嗎?經驗告訴我們確是如此。凡是富於美感的人,沒有不是在現實中碰到過千萬個人、現象和事物,在他看來都是無可指摘地美的。可是,即使美的事物的缺點可以由感官察覺出來,那又有什麼要緊呢?假如縱有缺點,而事物仍然是美的,則那些缺點必定是太不重要了;假如重要,那事物就要不美而是醜的了。不重要的缺點是不值得一談的。真的,一個有健全的美感的人是不會注意這些的。凡是沒有專門研究現代美學的人、聽了[這美學]所提出的第二個證據,說所謂的現實中的美不能算做真正的美,一定要覺得奇怪。

  七、「現實事物不可能是美的,因為它是活的事物,在它身上體現著那帶有一切粗糙和不美細節的生活的現實過程。」——比這更荒謬的唯心主義恐怕再也想像不出來了。難道一個活的面孔不算美,而畫像或照片上的同一面孔就反而美?為什麼呢?因為活的面孔上不可避免地總有生活過程的物質的痕跡呀;因為如果在顯微鏡下來看活的面孔,我們總是看到滿臉的汗漬呀,諸如此類。一棵活的樹是不可能美的,因為上面總有許多吃樹葉的小蟲呀!真是不值一駁的怪論:我對美的看法和它所不會注意到的東西有什麼關係呢?我的感覺所覺察不到的缺點,能夠對我的感覺發生影響嗎?為了反駁這個意見,我們無需引證人人皆知的道理:天下哪有尋找不吃、不喝、不烷洗、不換衣服的人的怪事。詳細地來談論這種事,毫無益處。倒不如把產生這種對現實中的美的奇怪責難的那些思想中的一個,即是構成流行的美學的基本觀點之一的那個思想來檢查一下,更有益一些。這個思想就是:「美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事物的純粹的表面、純粹的形式(diereineOberflache)。」這種美的觀點之完全不能成立,一當我們探溯美的根源時,便顯然可見了。在大多數的情形下。我們用眼睛鑒賞美;而眼睛所見的[,在很多情況下]只是事物的外殼、輪廓、外表,而不是它內部的構造。由這一點,很容易得出結論說,美是事物的外表,而非事物本身。可是,第一,除去視覺的美之外,還有聽覺的美(歌曲和音樂),那是無所謂什麼外表的。第二,也不能說,眼睛總是只看見事物的外殼:對於透明的事物,我們可以看出整個的事物、它的整個內部構造;正是這種透明性賦與水和寶石以美。最後,說到人體,這世界上最美的東西,也是半透明的,我們在人身上不只是能看到一個外表:人體通過皮膚煥發著光彩,因而賦與人類的美以百般的魅力。第三,即使完全不透明的東西,倘若說我們看見的只是外表,而不是事物本身,那也是很奇怪的:視覺不僅是眼睛的事情,誰都知道,理智的記憶和思考總是伴隨著視覺,而思考則總是以實體來填補呈現在眼前的空洞的形式。人看見運動的事物,雖則眼睛本身是看不見運動的;人看見遠處的事物,雖則眼睛本身看不見遠處;同樣,人看見實體的事物,[而眼睛看到的只是事物的外表]。「美是純粹表面的」這個思想的另一根據,就是這樣一種假定,認為美的享受是和事物中所表露的物質利益不能相容的。我們且不去分析美的享受和事物對我們的物質利益之間的關係應當如何來理解,雖則這樣的研究會使我們相信,美的享受雖和事物的物質利益或實際效用有區別,卻也不是與之對立的。這只須舉出我們經驗中的例證就足夠了:一個現實的事物看起來可能是美的,卻並不使我們想起物質的利益:當我們欣賞星星、海洋、森林(在我看到現實中的森林的時候,難道我就必須想到它是否適於建築或取暖嗎?)時,我們會產生什麼自私的念頭呢?當我們諦聽樹葉的沙沙聲、夜鶯的歌唱聲時,我們會產生什麼自私的念頭呢?至於人,我們愛他常常沒有任何自私的動機,也絲毫沒有想到我們自己;他能很快地使我們感到美的愉快,可並不喚起我們對他的關係的任何物質(stoffartig)打算。最後,美是純粹的形式這個思想,是和美是純粹的幻象那個概念最密切地聯結著的,而且是由它而來的;而這個概念,又是認為美是觀念在個別事物上的完全顯現的那個定義的必然結果,因此也和那定義一樣不能成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