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外國文學 > 戰爭論 | 上頁 下頁 |
二三四 |
|
前幾篇中我們已經一般地論述了這些問題,並且已經指出,它們的作用往外比根據流行的看法所想像的要小得多。在以打垮敵人為目標的戰爭中,它們就更不可能也不應該起重大的作用,也就是不應該對整個戰爭計劃產生什麼影響。 關於統率機構的問題,我們將在本篇的最後用專門的一章加以論述。 現在我們舉一個例子來結束這一章。 如果奧地利、普魯士、德意志邦聯、尼德蘭和英國決定對法國作戰,而俄國保持中立(這種局面是最近一百五十年來經常出現的),那麼,它們是可以進行以打垮敵人為目標的進攻戰的。因為不管法國多麼強大,仍然可能出現下面的情況:它的大部分國土被對方佔領,首都陷落,資源不足,而且除了俄國以外沒有一個大國能夠給予有力的支援,西班牙離得太遠,它所處的位置也極為不利,意大利各邦目前又太腐敗,沒有力量。 對法作戰的上述國家不算它們在歐洲以外的領地也有七千五百萬以上的人口,而法國只有三千萬人。這些國家為了對法國進行一次真正的戰爭,可以提供的軍隊如下(這裡的數字是毫不誇大的): 奧地利………………250 ,000 人。 普魯士………………200 ,000 人。 德意志其他各邦……150 ,000 人。 尼德蘭…………………75,000 人。 英國……………………50,000 人。 總計 ………………725,000 人。 注:德意志邦聯成立於1815年,成員包括奧地利、普魯土和德意志其他各邦,共三十五個邦國和四個自由市。但作者在這裡所說的德意志邦聯只是指德意志其他各邦,不包括奧地利和普魯土在內。——譯者。 如果它們確實能夠動員這樣多的軍隊,那麼就很有可能遠遠超過法國用來對抗它們的兵力,因為即使在拿破崙統治時期,法國也從未有過這樣多的軍隊。如果我們再考慮到,法軍還要分出一部分兵力作為要塞守備部隊和建立補給站,用來監視海岸線等等,那麼,毫無疑問,聯軍在主要戰區內很可能佔有巨大的優勢,而這個優勢正是打垮敵人這一目的主要的基礎。 法蘭西帝國的重心是它的軍隊和巴黎。聯軍的目標應該是在一次或幾次主力會戰中打敗法國軍隊和佔領巴黎,把法軍的殘餘部分趕過盧瓦爾河。法蘭西王朝的心窩在巴黎和布魯塞爾之間,在這裡,從國境到首都只有三十普裡。 聯盟的一部分國家如英國、尼德蘭、普魯士和北德意志各邦都有適於針對這裡展開的配置地點,它們中間有的就在這個地區附近,有的就在這個地區的背後。奧地利和南德意志則只有從上萊茵地區出發才便於作戰。它們自然的進攻方向是指向特魯瓦和巴黎或者奧爾良。從尼德蘭和從上萊茵地區出發的這兩個進攻都是直接、自然、簡捷而有力的,都是指向敵軍重心的,全部敵軍必然都可能分佈在這兩個地點。 只有兩點考慮同這個計劃的簡單性是有矛盾的。 奧地利可能不願意讓意大利毫無掩護,它總想自己在那裡控制局勢。因此它不會同意通過對法國心臟的進攻來間接掩護意大利。鑒於意大利的政治狀況,它的這個次要意圖也是無可非議的。但是,如果要從意大利進攻法國南部,把這個已經嘗試過多次的陳舊的想法同這個次要意圖聯繫起來,為此在意大利保留大量軍隊(僅僅為了防止在戰局第一階段遭到極端的不利是不需要這麼多兵力的),那麼,就會是十分嚴重的錯誤。如果我們不想違背統一計劃、集中兵力這個主要思想,在意大利就只應該保留在戰局第一階段防止極端不利所需的兵力,就不應該從進行主要行動的軍隊中抽出更多的兵力。如果想在羅訥河地區進攻法國,那就等於想抓住刺刀尖舉起步槍。進攻法國南部即使作為次要行動也應該反對,因為這種進攻只能激起新的力量來反對我們。凡是對遙遠的地區的進攻,都會使本來不起作用的利害關係和活動發生對我們不利的作用。只有實際情況表明,留在意大利保障安全的軍隊數量太多而沒有事情可做的時候,從意大利進攻法國南部才是正確的。 因此,我們再重複一遍:留在意大利的軍隊應該少到情況所允許的最低限度,只要能夠保障奧軍不致在一次戰局中喪失整個意大利,那就已經足夠了。在我們這裡的例子中,這個兵力可以假定為五萬人。 另一點考慮是法國是一個濱海的國家。由於英國在海上擁有霸權,法國的整個大西洋沿岸很容易受到威脅,所以它或多或少要派兵加強守備力量。不管這種守備力量多麼薄弱,法國的邊防線也將因而增加兩倍,為此就不得不從作戰的軍隊中抽出大量兵力。如果英國用兩萬或三萬人的登陸部隊威脅法國,也許就可以牽制比這個數量大一倍或兩倍的法軍。同時,法國不僅需要派出軍隊,而且艦隊和海岸炮臺還需要金錢和火炮等等。我們假定英國為了這一目的使用二萬五千人。 這樣,我們的戰爭計劃將十分簡單,其內容如下: 第一、在尼德蘭集中: 普魯士軍隊…………200 ,000 人。 尼德蘭軍隊……………75,000 人。 英國軍隊………………25,000 人。 北德意志各邦軍隊……50,000 人。 總計:350 ,000 人其中大約五萬人作為邊境要塞的守備部隊,其餘三十萬人向巴黎前進,同法軍進行主力會戰。 第二、二十萬奧地利軍隊和十萬南德意志各邦軍隊集中在上萊茵地區,以便同從尼德蘭方面進攻的軍隊同時前進,指向塞納河上游地區,進而向盧瓦爾河推進,也同法軍進行主力會戰。兩個方向的進攻也許可以在盧瓦爾河合而為一。 這樣,主要的內容已經確定了;我們還要談的,主要是同消除錯誤觀念有關的問題,這些問題是:第一、統帥應該努力尋求計劃中的主力會戰,爭取在能夠獲得決定性勝利的兵力對比和有利條件下進行主力會戰。為了這個目的,統帥應該不惜犧牲一切,在圍攻、包圍、守備等方面應該儘量少用兵力。如果象施瓦爾岑堡在1814年所做的那樣,一踏進敵國就象離心的射線那樣向四處分散,那就會遭到徹底的失敗。聯軍在1814年所以沒有在頭兩個星期內就遭到徹底的失敗,只是因為當時的法國已經軟弱無力的緣故。進攻應該象一支用強大的力量射出去的箭,不應該象一個逐漸膨脹而最後破裂的肥皂泡。 第二、應該讓瑞士用自己的力量進行防禦。如果瑞士保持中立,那麼我們在上萊茵地區就有一個良好的依託點。 如果瑞土遭到法國的進攻,它可以用自己的力量進行抵抗,瑞士在很多方面是非常適於進行這種抵抗的。最愚蠢的想法是認為瑞士是歐洲地勢最高的國家,所以它在地理上能夠對戰爭起決定性的影響。其實,這樣的影響只有在某些少有的條件下才可能出現,但是瑞士根本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在本國的心臟遭到進攻的情況下,法軍不可能從瑞士向意大利或施瓦本進行強有力的進攻。因此,瑞士地勢很高更不能看作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條件。在戰略範圍,制高的利益主要是在防禦中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對進攻來說,剩下的一點重要意義只能在某一次攻擊中表現出來。誰不瞭解這一點,誰就是沒有對這一問題進行透徹的思考,如果將來在當權者和統帥的會議上,有一位學識淵博的參謀憂心忡忡地說出這番聰明話來,那麼,我們現在就可以預先申明,這是毫無價值的胡說,我們希望在這樣的會議上有老練的軍人,有通事達理的人出席,以便堵住這個參謀的嘴吧。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