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外國文學 > 戰爭論 | 上頁 下頁 |
二一四 |
|
同樣,亞歷山大所進行的一些戰爭就其方式來說也是獨一無二的。他用自己那支人數少、但以組織完備著稱的軍隊,推翻了亞洲一些國家的腐朽的建築。他毫無間歇和毫無顧忌地長驅直入遼闊的亞洲,一直到印度。共和國是做不到這一點的,只有國王親自指揮軍隊(就好象他是他自己的傭兵隊長似的),才能這樣迅速地完成這樣的事業。 中世紀大大小小的君主國用封建的軍隊進行戰爭。在這個時期,一切行動都只能是短暫的。凡是不能在這個短.時期內完成的事情,就只得看作是無法實現的事情。封建的軍隊本身是由封建從屬關係聯繫在一起的各個部分組成的,把它們聯繫在一起的紐帶,一半是法定的義務,一半是自願的同盟,整體是一個真正的邦聯式的集合體。裝備和戰術則建立在以自己的力量自衛的基礎上,建立在個人戰鬥的基礎上,因此不適用於較大的軍隊。總之,在歷史上沒有一個時期象這個時期那樣,國家的結構是如此的不牢固,各個成員是如此的不受約束。這一切決定了這個時期的戰爭的特點。這些戰爭進行得比較迅速,軍隊很少在戰場上停留,戰爭的目的大多只是懲罰敵人,而不是打垮敵人,只是掠奪敵人的牲畜,燒毀敵人的城堡,在這以後就回家。 大的商業城市和小的共和國使用雇傭兵進行戰爭。 這種軍隊費用很大。因而人數大大受到限制。從它們的戰鬥力來看,它們的價值就更小。至於高度發揮力量,當然就根本談不上了,它們作戰時大多只是裝裝樣子而已。簡而言之,仇恨感和敵愾心不再推動交戰的國家直接參加行動,而是變成了交易用的商品。戰爭中的危險大部分消失了,戰爭的性質完全改變了,人們根據戰爭的性質為戰爭所確定的一切,對這種戰爭已經完全不適用了。 封建的領地制度逐漸變成對整塊領土統治的形式,國家的結構比以前緊密了,人身義務變成了物質義務,其中大部分逐漸被金錢支付所代替,領軍餉的士兵代替了封建的軍隊。雇傭兵是它們的過渡形式,因而有一個時期也是較大的國家的工具。但是,這種情況維持不久,短期的雇傭兵變成了長期的領軍餉的士兵,於是各國的軍隊就成了靠國庫供養的常備軍了。 軍隊逐漸向常備軍這個方向發展,自然就產生了這三種類型的軍隊以多種多樣的方式同時並存的現象。在亨利四世時代,封建軍隊、雇傭兵和常備軍就是同時並存的。 直到三十年戰爭時期仍有雇傭兵,甚至到十八世紀,還能看到雇傭兵的個別殘跡。 正如這些不同時期的軍隊是各不相同的一樣,歐洲各國的其他情況在不同時期也是各不相同的。當時的歐洲基本上分裂成許許多多的小國,在這些國家中有一些是內部動盪不定的共和國,有一些是政府權力極為有限的、不鞏固的小君主國。這樣的國家根本不能看作是一個真正的統一體,只能看作是一些力量的鬆懈的結合體。因此,我們不能把這樣的國家看作是根據簡單的邏輯法則就可以行動的組織。 我們必須從這個觀點出發來考察中世紀的對外政策和戰爭。我們想提一下德意志皇帝在五百年間連續不斷地向意大利進行的遠征,他從來沒有徹底佔領過意大利,甚至從來沒有抱有這樣的意圖。人們很容易認為這是一種經常反復出現的錯誤,是一種有時代根源的錯誤觀點的表現。 但是,較為合理的是把這種情況看作是上百種重大的原因造成的,這些原因雖然我們也可以大體上深入地瞭解它們,但不能象同它們接觸的當事者那樣深刻地體會它們。只要從這種混亂狀態中產生出來的大國需要時間進行鞏固和發展,它們的力量和努力主要就只能用在這方面。因此,這些大國很少發動反對外部敵人的戰爭,即使發動了這樣的戰爭,戰爭也帶有參戰國不夠鞏固的特徵。 英國對法國的戰爭是最早的這一類戰爭,當時法國還不能算作真正的君主國,只能把它看作公國和伯爵領地的結合體。英國在當時雖然更接近於一個統一體,也仍然是在國內動盪不定的情況下用封建軍隊進行戰爭的。 法國在路易十一時代朝國內統一的方向邁進了一大步,在查理八世時代成為侵略意大利的強國,到路易十四時代,它的國家和常備軍得到了高度的發展。 西班牙在聯合王斐迪南時代已開始統一,通過偶然的聯姻在查理五世時代迅速形成了由西班牙、勃艮第、德意志和意大利組成的強大的西班牙王國。這個巨人用金錢彌補它在統一和內部鞏固方面的不足,它的常備軍成了一支首先能夠同法國的常備軍相抗衡的軍隊了。查理五世退位以後,這個強大的西班牙巨人分裂為西班牙和奧地利兩部分。這時,奧地利由於得到了波希米亞和匈牙利而增強了力量,成為一個巨大的強國,並把德意志邦聯象拖船一樣拖在自己的後邊。十八世紀我們所看到的常備軍,在十七世紀末葉,即路易十四時代,已經發展到了頂點。這種軍隊是靠徵募和金錢建立的。這時,各國已經形成完整的統一,各國政府都把自己臣民的人身服役改為金錢納稅,於是,它們的全部力量就集中表現在自己的金庫上。由於文化迅速發展,行政管理日益健全,國家力量同以前比較起來已變得非常強大。法國可以以數十萬常備軍出征,其餘各強國也都可以派出相應數量的軍隊。 各國的其他情況也同以前不同了。歐洲分成了二三十個君主國和幾個共和國,可以想像,其中兩個國家進行一場巨大的戰爭,不會象從前那樣,必然牽涉到為數十倍的其他國家。政治關係仍然可能有多種多樣的結合,但是它們是可以觀察到的並且隨時可以根據概然性加以確定的。 各國都已變成了內部關係十分簡單的君主國,等級的權利和影響已逐漸消失,政府是一個完全的統一體,它對外代表國家。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有個適用的工具和獨立的意志,戰爭就能夠具有同它的概念相符合的形態。 在這個時期又出現了三個新的亞歷山大:古斯達夫·阿道夫、查理十二和腓特烈大帝。他們企圖利用數量少但組織完備的軍隊把小國建成強大的王國,並打垮所有的敵人。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