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外國文學 > 戰爭論 | 上頁 下頁
二〇二


  第一種方法現在已經完全過時了。人們採用第一種方法顯然有一個重要的根據,那就是用這種方式掩護圍攻,進攻者的力量就根本不會由於分割兵力而受到削弱( 這種削弱對圍攻者本來是很不利的),但是,進攻者的力量卻會由於下述原因受到十分顯著的削弱:(1)圍繞要塞的陣地通常會使軍隊的正面拉得太寬。

  (2)要塞守備部隊(還應該加上前來解圍的部隊) ,本來只是同我軍對峙的部隊,在這種情況下卻必須看作是處於我方營壘心臟中的敵人部隊,它借助要塞城垣的掩護,是不會受到損傷的,至少是不可制服的,因此它的作用將得到極大的增長。

  (3) 圍攻防衛圈的防禦只能是絕對防禦,因為正面向外的環形配置在所有防禦配置形式中是力量最弱和最不利的一種,它特別不利於進行有利的出擊。圍攻防衛圈上的防禦者只能在自己的築壘工事中進行絕對的抵抗。很明顯,這種防禦造成的防禦力量的削弱,可能會比使用監視部隊受到的削弱大得多( 編組一支監視部隊也許會使軍隊減少三分之一的兵力)。如果我們再看到,自從腓特烈大帝以來,人們普遍喜歡採取所謂進攻(實際上並不總是進攻) 行動,喜歡採取運動和機動,而不喜歡築壘工事,那麼我們就不會由於圍攻防衛圈完全被廢棄不用而感到奇怪了。不過,在圍攻防衛圈的防禦中,戰術抵抗所帶來的削弱決不是圍攻防衛圈的唯一缺點。我們在提出這個缺點的同時,所以還列舉了對圍攻防衛圈的一些偏見,是因為這些偏見同這個缺點有十分密切的關係。圍攻防衛圈基本上只能掩護戰區的一部分,即在它包圍圈以內的地區,所有其餘的地區,如果不專門派兵掩護,就等於讓給了敵人,如果派兵掩護又要分割兵力,而分割兵力卻是人們力求避免的。在這種情況下,攻城時不可缺少的運輸工作就已經是使圍攻者擔心和感到困難的問題了,如果攻城部隊的數量相當大,攻城輜重需要得相當多,而且敵人在戰場上的兵力又很強,那麼用圍攻防衛圈來掩護運輸就更沒有可能了。用圍攻防衛圈掩護運輸只有象在尼德蘭那樣的情況下才是可以設想的,因為在尼德蘭,要塞互相靠得很近,要塞和在要塞之間的防線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它掩護著戰區的其他部分,使運輸線在很大程度上縮短了。在路易十四以前,軍隊的配置還沒有同戰區的概念聯繫起來。特別是在三十年戰爭中,軍隊偶然地走來走去,到了正好附近沒有敵人部隊的某個要塞前面,就停下來圍攻,帶來的圍攻輜重夠用多久,就圍攻多久,一直到前來解圍的敵人部隊接近時為止。這時,利用圍攻防衛圈是符合當時情況的。

  將來,利用圍攻防衛圈掩護圍攻恐怕只有在極少數場合,也就是情況同上述情況類似時才是可能的。只有在戰場上的敵人兵力很小,或者戰區的概念同圍攻的概念相比已幾乎不存在的情況下,圍攻時集中自己的兵力才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因為這樣做無疑會大大增加圍攻的力量。

  路易十四時期,在康佈雷和伐郎興設置的圍攻防衛圈都沒有起什麼作用,前者由孔代防守,被屠朗突破,後者由屠朗防守,被孔代突破,70。但是我們也不能不看到,在許多戰例中圍攻防衛圈並沒有遭到攻擊,甚至當迫切需要給要塞解圍而且防禦者的統帥是非常敢作敢為的人物時,也出現過這種情況。例如1708年,維拉爾就沒有敢攻擊在裡爾的圍攻防衛圈內的聯軍。腓特烈大帝1758年在阿裡木次,1760年在德累斯頓,雖然沒有設置真正的圍攻防衛圈,但設置有一個同圍攻防衛圈基本上一致的防禦體系,他是用同一支軍隊進行圍攻和掩護圍攻的。腓特烈大帝在阿裡木次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奧地利的大軍離這裡很遠,但當他在多姆施塔特耳損失了運輸隊以後,對這種作法又後悔起來。1760年他在德累斯頓所以這樣做,一方面是因為他輕視帝國軍隊的力量,另一方面是他急於要佔領德累斯頓。

  最後,圍攻防衛圈還有一個缺點,那就是在失利的情況下很難保住攻城的火炮。如果掩護圍攻的部隊是在距離圍攻地點一日或幾日行程的地方作戰,那麼一旦遭到失敗,圍攻者還可以在敵人來到以前撤圍,即使攜帶龐大的運輸隊,也至少可以在敵人到來的前一天轉移。

  在配置監視部隊時,首要的問題是監視部隊應配置在離圍攻的要塞多遠的地方?在大多數場合,決定這個距離的是地形條件或攻城軍隊要與之保持聯絡的其他軍團和軍的陣地的位置。此外,監視部隊距離較遠,圍攻可以得到更好的掩護,距離較近( 不超過幾普裡),則圍攻部隊和掩護部隊可以更好地相互支援,這是顯而易見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