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外國文學 > 戰爭論 | 上頁 下頁
二〇一


  第十七章 對要塞的進攻

  對要塞的進攻,我們在這裡當然不能從築城作業方面來加以研究,而是準備研究三個方面:第一、同這種進攻有聯繫的戰略目的;第二、對進攻要塞的選擇;第三、掩護圍攻的方法。

  防禦者喪失要塞會削弱他的防禦,特別是當要塞構成防禦的一個重要部分時更是如此。進攻者佔領了要塞可以從中得到很大的方便,他可以把它用作倉庫和補給站,用它掩護地區和舍營地,等等。

  當進攻者最後轉入防禦時:要塞就會成為這種防禦的最強大的支柱。要塞在戰爭過程中對戰區的所有這些作用,我們在《防禦》一篇中論述要塞時已作了充分的說明,我們在那裡的論述反過來看也是對要塞進攻的應有的說明。

  攻佔要塞的問題在尋求大規模決戰的戰爭中同不求大規模決戰的戰爭中也是有很大差別的。在前一種戰爭中,攻佔要塞總不得不看作是一種不得已的下策。這時人們只圍攻那些為了進行決戰不能不圍攻的要塞。只有當決戰已經完全結束,危機、力量的緊張狀態已經過去了很大一段時間,也就是說平靜的狀態已經出現的時候,攻佔要塞才能起鞏固已佔領的地區的作用,這時攻佔要塞雖然還需要經過努力,需要消耗兵力,但大多已沒有什麼危險。正在危機時期圍攻要塞會極大地增大危機,這對進攻者是不利的。

  很明顯,沒有任何行動能象圍攻要塞那樣嚴重地削弱進攻者的力量,也就是說,沒有任何行動象它那樣肯定地會使進攻者在一定時期內失去優勢。但在有些情況下,為了能夠繼續進攻,卻又完全有必要攻佔這個或那個要塞。在這種場合,圍攻要塞應該看作是一種猛烈的進攻行動;圍攻前越是勝負未定,危機就越大。關於這方面有待研究的問題,我們將在《戰爭計劃》一篇中予以探討。

  在有限目標的戰爭中,通常攻佔要塞不是手段,而是目的本身。攻佔要塞將被看作是一個獨立的小行動,與其他行動相比它具有下列優點:

  (1) 攻佔要塞是一個範圍十分有限的小行動,它不需要花費很大的力量,因此不必擔心會遭到還擊;
  (2)要塞在媾和時可以作為交換別的東西的很好的等價物;
  (3) 圍攻要塞是一種猛烈的進攻行動(至少看來是這樣的),但它不象其他進攻行動那樣會使兵力不斷削弱;
  (4) 圍攻是一種沒有重大危險的行動。由於攻佔要塞具有上述優點,所以攻佔敵人一個或幾個要塞通常就成為沒有較大目標的戰略進攻的目的。

  在確實難以決定應圍攻哪個要塞時,選擇的根據是:(1)這個要塞攻佔後易於防守,因此在媾和時可以作為價值很高的等價物。

  (2)圍攻手段的多少。手段少時只能圍攻小的要塞,佔領一個小要塞總比圍攻大要塞遭到失敗要好一些。

  (3) 要塞工事的堅固程度。要塞工事的堅固程度同要塞的重要性顯然並不會總是聯繫在一起的。如果放著一個工事不很堅固但可以作為進攻目標的要塞不去攻佔,卻把兵力浪費在一個工事非常堅固而且很不重要的要塞上,那是最愚蠢不過的事情。

  (4) 要塞的裝備和守備部隊的強弱。如果要塞的守備部隊不多,裝備也較弱,攻佔這個要塞當然就比較容易。但在這裡必須指出,守備部隊和裝備的強弱也必須作為決定要塞的重要性的因素之一,因為守備部隊和裝備本身就是敵人作戰力量的一部分,是不能同築城工事同等看待的。

  因此,攻佔一個有強大守備部隊的要塞比攻佔一個工事特別堅固的要塞值得付出更大的代價。

  (5)運輸攻城輜重的難易。大多數圍攻所以失敗,是由於攻城輜重的缺乏,而攻城輜重的缺乏,大多是由於運輸困難。1712年歐根圍攻蘭德賴希要塞和1758年腓特烈大帝圍攻阿裡木次要塞是由於這種原因引起失敗的最突出的例子。

  (6)最後,掩護圍攻的難易是一個必須考慮的問題。

  掩護圍攻有兩種根本不同的方法:一是利用工事來加強圍攻的軍隊,即利用圍攻防衛圈;二是利用所謂監視線。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