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外國文學 > 戰爭論 | 上頁 下頁 |
一七六 |
|
第三十章 戰區防禦(續) ——不求決戰的戰區防禦—— 能否產生和怎樣才會產生作戰雙方都不是進攻者的戰爭,即雙方都沒有積極意圖的戰爭,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將在最後一篇中詳細研究。在這裡我們沒有必要研究這種矛盾現象,因為對每個戰區來說,我們只有從它同整體的關係中,才能找到解釋這種矛盾的種種理由。 然而,不僅在不求決戰的戰局中沒有必然的決戰焦點,而且在戰史上我們還可以看到許多這樣的戰局,在這些戰局中並不是沒有進攻者,即並不是沒有積極意圖,只是積極意圖很弱,以致進攻者不是不惜任何代價地追求自己的目的,他並不一定進行決戰,而只滿足於當時情況可能提供的利益。在這種戰局中,進攻者或者是不追求任何確定不移的目標,而只想收穫時間給他提供的利益,或者雖然有一個目標,但只在有利的情況下才去追求它。 這樣的進攻者離開了向目標前進的嚴格的必然性,幾乎象一個流浪漢那樣在戰局中遊蕩,左顧右盼地企圖偶然地揀到廉價的果實。這樣的進攻同防禦沒有多大差別,因為防禦的統帥也可以摘取這樣的果實。儘管如此,我們還是準備在《進攻》篇中對這種戰局作進一步的哲學的考察,在這裡只提出一個結論:在這種戰局中,無論是進攻者還是防禦者都不求決戰,因而決戰不再象拱門上的拱心石那樣是一切弧線的終點,不再是所有戰略行動都歸向的終點。 只要我們讀過各個時代和各個國家的戰史,我們就會知道,這種戰局不是一般地占多數,而是多到這樣的程度,以致其他類型的戰局倒好象是例外。即使將來這種情況會有變化,毫無疑問,這種戰局仍然是很多的。因此,我們在研究戰區防禦時必須考慮這種戰局。我們在這裡就想指出這種戰局的最顯著的特點。現實中的戰爭多半處在兩種不同的傾向之間,有時接近這種,有時接近那種,因此我們只有考察這種種特點產生的阻力所引起的戰爭的絕對形態的變化,才能看到這些特點的實際作用。我們在本篇第三章裡已經說過,等待是防禦優於進攻的最大優點之一。在實際生活裡本來很少能作到一切行動都符合實際情況,在戰爭裡,就更難作到了。由於人的認識不完善,由於人們害怕不利的結局,由於影響行動發展的偶然事件很多,常常有許多按當時情況說應該發生的行動實際上並沒有發生。在戰爭中同在人類其他活動中比較起來,人的認識顯得更不完善,人們會遇到更大的危險和更多的偶然現象,因此,戰爭中的貽誤( 如果我們可以這樣說的話) 也必然要多得多。這正是防禦者可以坐得其利地獲得果實的好地方。我們把佔領地區在作戰上特有的重要意義同這一經驗結合起來,就產生了「佔有者得利」這條原則,這條原則在和平時期的鬥爭中即訴訟中也被看作是神聖的原則,正是這個原則代替了決戰( 在以打垮敵人為目的的所有戰爭中決戰是整個行動的焦點) 。這個原則起很大的作用,當然,不是說它能引起行動,而是說它能給不行動,給為不行動服務的一切行動提供依據和理由。只要不能尋求和不能期待決戰,就沒有理由放棄任何一點國土,因為只有在決戰中為了換取某種利益,才可以放棄某些國土。因此,防禦者總是想要保住即掩護住所有的國土,或者盡可能多地保住即掩護住國土,而進攻者則力求佔領在不進行決戰的情況下所能佔領的一切,也就是盡可能多地佔領對方的國土,在這裡我們只談前者。 防禦者沒有派軍隊掩護的地方,都可能被進攻者佔領,這樣,等待的利益就轉為進攻者所有。因此,防禦者總是力圖直接掩護一切地方,並等待敵人來進攻掩護部隊。 在進一步探討防禦的特點以前,我們必須把《進攻》篇中進攻者在不求決戰時通常追求的目的先提出來談談。這些目的是:(1) 在不進行決戰的條件下,佔領對方大片的國土。 (2)在上述同樣的條件下,奪取大倉庫。 (3) 佔領沒有掩護的要塞。雖然圍攻要塞是一種比較艱巨的、常常要付出很大力量的行動,但是,它不會帶來什麼災禍,因為人們在最不利的情況下可以放棄這一行動而不致受到重大的實際損失。 (4) 最後,進行意義有限的勝利的戰鬥。進行這種戰鬥無需冒很大的危險,但也不會得到很大的利益。這種戰鬥在整個戰略紐帶上不是具有重大結果的部分,它是為了戰鬥而進行的戰鬥,或者是為了獲取戰利晶以及為了贏得軍人的榮譽而進行的戰鬥。當然,為了這樣的目的,人們就不會不惜一切代價地去發動戰鬥,而只會等待偶然出現的有利的機會,或者通過巧妙的行動來創造這種機會。 針對進攻者的這四個目的,防禦者可採取下列手段:(1)把軍隊配置在要塞前面掩護要塞;(2)擴大防禦正面以掩護國土;(3) 如果正面的寬度不足以掩護國土,則通過向側方行軍,迅速趕到敵人前面去攔阻敵人;(4)避免進行不利的戰鬥。 很明顯,防禦者採用前三種手段的意圖在於:讓敵人採取主動,而自己充分利用等待的利益。這種意圖是完全符合事物性質的,一概地否定它是非常愚蠢的。決戰的可能性越小,這種意圖就越強。儘管從軍事行動的表面上看,在戰局的一些不起決定作用的小規模行動中,活動往往還相當活躍,但是上述意圖卻永遠是這種戰局的最深的基礎。不論是漢尼拔還是非比阿斯,不論是腓特烈大帝還是道恩,只要不尋求決戰也不等待決戰,就都遵循這一原則。至於第四種手段,則是為前三種手段服務的,是它們的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 現在,我們想對這幾種手段作較詳細的研究。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