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外國文學 > 戰爭論 | 上頁 下頁 |
一六四 |
|
第二個缺點是精神方面的影響。統帥常常必須不顧這種影響,堅定地貫徹自己的計劃,同時必須頂住那些目光短淺和膽小怕事的人所起的妨礙作用。但是,這種影響並不因此就是可以不加重視的幻象。它不是一種只對某一點起作用的力量,而是一種以閃電般的速度浸入人心和削弱民眾及軍隊一切活動的力量。向本國腹地退卻有時固然也能很快就為民眾和軍隊所理解,甚至能夠加強他們的信賴和希望,不過,這是非常少見的。通常,民眾和軍隊連退卻是主動進行的還是被迫進行的都分辨不清;至於採取這個計劃的原因是聰明地預見到可靠的利益,還是害怕敵人的武力,那就更分不清了。看到被放棄的地區所遭到的命運,民眾就會產生同情和憤懣情緒,軍隊就很容易喪失對指揮官的信賴,甚至對自己也失去信心,而在退卻過程中不斷進行的每次後衛戰,都會一再使軍隊的這種憂慮增長。人們對退卻的這些後果不應該置之不理。當然,一個民族敢於公開地應戰,使進攻者不遇到守護神,不付出慘重的代價,就不可能越過這個民族的邊境,這樣做就其本身來看,似乎更合情合理,更直截了當、更高尚、也更符合民族的氣節。 這就是這種防禦的優缺點,現在再談談這種防禦所需要的條件和有利於這種防禦的一些條件。 主要的和根本的條件是國土遼闊,或者至少是退卻線較長,因為幾天的行軍當然不會使敵人遭到顯著的削弱。 1812年,拿破崙的中央軍團在維帖布斯克附近是二十五萬人,到斯摩棱斯克是十八萬二千人,到了博羅迪諾附近減少到十二萬人,也就是說它同俄國主力軍團的兵力相等。博羅迪諾距離國境九十普裡,但是俄軍直到在莫斯科附近時才開始占絕對優勢。這個絕對優勢引起的變化自然是非常穩定的,以致法軍在馬洛亞羅斯拉韋次的勝利都不能使這種形勢發生任何重大的改變。 任何其他歐洲國家都沒有俄國這樣遼闊的國土,而且只有極少數的國家可能有一百普裡長的退卻線。但是,象1812年法軍這樣大的兵力在其他場合也是不容易出現的。 雙方兵力對比象這次戰局開始時那樣懸殊的情況就更為少見,當時法軍兵力超過俄軍一倍以上,而且,還佔有決定性的精神優勢。因此,在這次戰局中經過一百普裡才達到的目的,在其他情況下,也許經過五十普裡或者三十普裡就可以達到了。 有利於這種防禦的條件是:(1)農作物不多的地區;(2)忠誠而尚武的民眾:(3)氣候惡劣的季節。 對敵人來說,這一切都會在維持軍隊方面增加其困難,迫使他組織龐大的運輸隊,派出很多的部隊,執行繁重的勤務,引起各種疾病,而對防禦者來說,這一切卻便於進行翼側活動。 最後,我們還必須談談對這種防禦產生影響的軍隊絕對數量的問題。 不論同對方的兵力對比如何,一支小的軍隊的力量一般說要比一支大的軍隊的力量先衰竭,因而它的進攻路程不可能象一支大的軍隊那樣長,它的戰區的範圍也不可能那樣大,這是很自然的。因此,軍隊的絕對數量和這支軍隊能夠佔領的地區之間仿佛有一種固定的比例關係。固然這種比例關係不可能用數字表示,而且在其他情況的影響下會經常發生變化,但我們只要說明在這些事物的本質最深處有這種關係就夠了。率領五十萬人可以向莫斯科進軍,但是,即使兵力對比對自己很有利,率領五萬人無論如何也是不能向莫斯科進軍的。 現在,假定軍隊的絕對數量同地區的面積的比例在上述兩種場合是一樣的,那麼敵軍的數量越大,它由於我們的退卻而遭到的削弱無疑也越大。 一、軍隊的數量越大,給養和宿營就越困難,因為,軍隊所佔有的地區即使同軍隊的數量以同樣的比例增大,軍隊也決不能完全在這個地區取得給養,而且,一切需要從後方運來的物資會遭到較大的損失。軍隊可以用來宿營的也決不是整個地區,而只能是這個地區的很小一部分,這部分地區也不會隨軍隊數量的增加而成比例地擴大。 二、軍隊的數量越大,前進就越慢,走完進攻路程所需要的時間就越長,前進中每天損失的總數也就越大。 三千人追擊兩千人時,在一般的地形條件下不會容許退卻者以每日只行軍一二普裡至多三普裡的速度向後退卻,也不會容許他們隔一定時間停下來休息幾天。要想追上他們,攻擊他們並把他們逐走,只要幾個小時就可以了。 但是,如果雙方軍隊的數量各增加一百倍,那麼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在前一種情況下用幾小時就可以取得的效果,現在也許需要一整天,甚至兩天。這時,每一方都不可能集中在一個地點,因而軍隊的各種運動和行動都變得更為複雜,都需要更多的時間。但是,這時對進攻者的處境更為不利,他由於給養的困難比退卻者大,不得不在比退卻者更寬的正面上前進,因而經常有在某一地點遭到退卻者優勢兵力襲擊的危險,俄國人在維帖布斯克就曾企圖進行這樣的襲擊。三、軍隊的數量越大,每個人在戰略和戰術上的日常勤務中消耗的體力就越大。一支十萬人的軍隊每天都要出發和行軍,一會兒休息,一會兒繼續行軍,一會兒戰鬥,一會兒要做飯或者領取食品,而且在各方面的必要的情報來齊以前它又不能宿營。這支軍隊在這些輔助活動上花費的時間,通常要比五萬人的軍隊多一倍,但是對於雙方來說一晝夜卻都是二十四小時。軍隊由於人數不同,走完一日行程所需要的時間和受到的勞累是多麼不同,我們在前一篇第九章中已經談過。當然,不論是退卻者還是進攻者,都要忍受這些勞累,但是後者要忍受的勞累要大得多,因為:(1) 根據我們前面的假定,進攻者兵力佔優勢,因而它的人數較多。 (2) 防禦者用不斷放棄土地的代價換取了經常保持主動的權利,使敵人經常受他支配。他可以預先作好計劃,而且在大多數場合計劃不致被破壞。進攻者卻只能根據防禦者的配置情況制定計劃,這種配置情況他往往只有通過事先的偵察才能知道。 為了使人們不致認為我們的論述同第四篇第十二章矛盾,我們必須提醒一句,這裡所指的被追擊者,是沒有遭到失敗的,連一次會戰也未曾失敗過的被追擊者。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