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外國文學 > 戰爭論 | 上頁 下頁
一六二


  在1812年,當拿破崙的進攻力量衰竭的時候,俄國軍隊在莫斯科到卡盧加的道路上佔領的側面陣地就非常有利。但是,假如在德裡薩野營的俄軍在戰局開始時佔領這種側面陣地,而又不能在緊要時刻明智地變更計劃,那麼就會陷入十分不利的境地。

  以另一種方式,即以分割的兵力進行的迂回和切斷退路的危險是:我軍兵力分散,而敵人由於佔有內線之利,兵力集中,因而能以優勢的兵力各個擊破我軍。因此,使軍隊不得不處於無法挽救的不利地位的重要原因只有下列三個:(1) 兵力本來已經分散,但又不願意消耗太多的時間來改變這種狀態,因而不得不採用這種方式;(2) 在精神上和物質上佔有巨大優勢,可以採取這種有決定性意義的方式;(3)敵人已經到了進攻路程的終點,已經缺乏進攻力量。

  1757年,腓特烈大帝向心地侵入波希米亞,雖然他的目的不是把正面進攻同戰略上的背後進攻結合起來( 至少,這不是他當時的主要目的,關於這一點我們將在其他場合作更詳細的說明) ,但是,無論如何,他在侵入波希米亞以前不會把兵力集中在西里西亞或者薩克森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如果這樣集中兵力,他就會喪失出敵不意帶來的一切利益。

  聯軍在作1813年戰局第二階段的部署時,由於在兵力方面佔有很大的優勢,可以考慮用主力襲擊拿破崙的右翼,即在易北河畔的軍隊,因而把戰場從奧德河移到易北河去了。至於他們在德累斯頓附近遭到的挫折,並不能歸咎於總的部署,這個挫折是戰略和戰術上一些具體部署不妥當造成的。他們在德累斯頓附近本來可以集中二十二萬人來對付拿破崙的十三萬人,這個兵力對比是非常理想的,就連後來在來比錫附近的兵力對比(285:157)比它也好不了多少。誠然,拿破崙採用了獨特的防禦方式,把兵力過分平均地分配在一線上( 在西里西亞以七萬人對抗九萬人,在馬克以七萬人對抗十一萬人j,但是,如果他不完全放棄西里西亞,而要在易北河畔集中一支能同聯軍主力決戰的兵力,無論如何也是非常困難的,何況聯軍可以讓符臘德指揮的軍隊推進到美茵河畔,試探一下能否切斷拿破崙通向美因茲的道路。

  1812年,俄軍終於敢把摩爾達維亞軍開往沃倫和立陶宛,以便爾後向法軍主力的背後推進,因為莫斯科將是法軍進攻的終點,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在這次戰局中,俄軍對莫斯科以東的領土絲毫不必擔心,因此俄軍主力沒有任何理由認為自己兵力太弱。

  富耳將軍制定的最初的防禦計劃就曾包括這樣的兵力部署,根據這個計劃,巴爾克來指揮的軍隊應該固守德裡薩營壘,巴格拉齊昂指揮的軍隊應該進到法軍主力的背後。

  但是同一個措施在兩個不同時期結果會多麼不同啊!在戰局初期,法軍的兵力比俄軍大兩倍;而在戰局後期,俄軍卻比法軍強大得多。在戰局初期,拿破崙的主力具有足以打到莫斯科,也就是足以越過德裡薩八十普裡的進攻力量,而在戰局後期,它就不能從莫斯科再前進一步。在戰局初期,法軍的退卻線直到涅曼河畔不過三十普裡,而在戰局後期卻長達一百一十二普裡。同樣是對敵軍退卻錢的威脅,在戰局後期進行能收到如此卓越的效果,如果是在戰局初期進行,那恐怕難免會變成最鹵莽的愚蠢行為。

  對敵人退卻線的威脅(如果不僅僅是佯動的話) ,就是對敵人背後進行正式的進攻,似乎還可以再談下去,但是,這一點放在《進攻》一篇裡談更為恰當,所以我們就談到這裡為止。而且我們認為,只要已經說明進行這種抵抗所需的條件也就夠了。

  但是,當人們企圖通過對退卻線的威脅來迫使敵人退卻時,通常所考慮的主要是佯動而不是實際行動。假如每一有效的佯動都必須以完全可以實現的實際行動為基礎( 初看起來這似乎是理所當然的) ,那麼佯動就會在一切條件上都同實際行動毫無差別。但是,事實並非如此,我們在《佯動》一章裡將看到,佯動的確是同一些其他條件結合在一起的,關於這一點,請參閱那一章。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