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外國文學 > 戰爭論 | 上頁 下頁
一二六


  如果防禦者能夠在退卻中留下一個或幾個要塞,迫使進攻者不得不進行圍攻或者包圍,那麼這種情況表現得最為清楚和明顯。在這種情況下,進攻者的兵力會受到多大的削弱,防禦者有多好的機會可以以巨大的優勢兵力在一個地點上攻擊進攻者,這是十分清楚的。

  但是,即使沒有要塞,向本國腹地退卻也能使防禦者逐漸取得他所需要的均勢或優勢(在戰區邊沿附近他是得不』到這種均勢或優勢的) ,因為在戰略進攻中任何前進都會使兵力遭到削弱,這種削弱一方面是前進本身引起的,另一方面是必要的分割兵力所造成的。關於這一點我們在研究進攻時再作詳細的闡述。在這裡我們所以先提出這個真理,是因為我們認為這是歷次戰爭充分證明了的事實。

  在這第四種場合,首先應該把贏得時間看作是一種重大的利益。如果進攻者圍攻我們的要塞,那麼我們就贏得了要塞陷落以前的這段時間,這段時間可能長達幾個星期,在有些情況下可能長達幾個月。如果進攻者的削弱,即他的進攻力量趨於枯竭只是前進和佔領必要的地點造成的,只是路程漫長造成的,那麼,我們贏得的時間在大多數情況下還會更多,我們轉入行動就不致被限定在一定的時刻了。

  除了考慮在進攻者進攻路程的終點雙方兵力對比的變化以外,我們還必須考慮防禦者不斷增長著的等待的利益。

  即使進攻者實際上並沒有由於前進而削弱到不能在我們主力停下來的地方發起進攻的地步,他也可能沒有決心發起進攻,因為在這裡採取進攻往往比在戰區邊沿附近採取進攻需要更大的決心。這一方面是因為他的軍隊已經削弱,不再是新銳的軍隊了,同時危險也已增加;另一方面是因為對於一些優柔寡斷的統帥來說,到達並佔領了所到達的地區以後,他們或者是真正認為沒有必要再進行會戰,或者是藉口已沒有進行會戰的必要,往往就完全放棄進行會戰的想法。由於進攻者放棄了進攻,固然防禦者不能象在戰區邊沿附近那樣充分取得消極結果,但他畢竟贏得了很多的時間。

  顯而易見,在上述四種場合,防禦者都可以得到地利;同樣十分明顯的是,他在行動中還能利用要塞和得到民眾的幫助。這些因素的作用是按上述四種防禦方式的次序依次遞增的,在第四種防禦方式中削弱敵人力量的主要是這些因素。等待的利益也是按這四種防禦方式的次序依次遞增的,因此,不言而喻,上述四種防禦方式的依次變換應該看作是防禦力量的真正的依次增強,作戰方式越是與進攻不同,它就越強。我們並不害怕人們因而責難我們,說我們認為一切防禦中最消極的防禦是最強的。因為抵抗行動並不按上述四種防禦方式的次序依次減弱,它僅僅是被延遲和推後了而已。人們可以借助堅固而合適的築壘陣地進行更有力的抵抗,而且當敵人的兵力由於遭到這一抵抗而損失了一半的時候,就可以對他進行更有效的還擊,這決不是不合理的。如果道恩沒有利用科林附近的有利陣地,他恐怕就不能取得那次勝利。吼假如道恩在腓特烈大帝率領不超過一萬八千人的軍隊撤離戰場時進行了更猛烈的追擊,這次會戰就可能成為戰史上最輝煌的勝利之一。

  因此,我們斷言,防禦者的優勢,或者更確切地說,防禦者所能得到的抵抗力量,將會按上述四種防禦方式的次序依次遞增,因而防禦者的還擊力量也會隨之增強。

  但是,這幾種依次遞增的防禦的利益完全可以憑空得來嗎?決不能。換取這些利益的代價也是相應地增加的。

  如果我們在自己的戰區內等待敵人,那麼,不論在距邊沿多麼近的地方進行決戰,敵人軍隊總要侵入這一戰區,這就不可能不給我們帶來損失( 除非我們採取進攻,才可以把這種不利轉嫁給敵人) 。如果我們不一開始就迎向敵人並對它攻擊,損失就會更大一些;敵人所佔領的空間越大,敵人接近我們陣地所用的時間越長,我們的損失就越大。

  如果我們想在防禦中接受一次會戰,也就是說讓敵人決定會戰和選定會戰的時刻,那麼敵人將長期保持他所佔領的地方,這就使我們的損失增大,所以,我們由於敵人不下決心而贏得的時間,是以這種損失為代價的。如果我們向本國腹地退卻,這種損失將更大。

  防禦者所遭受的這一切損失,多半是力量方面的損失,這種損失只間接地(也就是在以後,而不是立即) 影響到他的軍隊,而且往往是如此間接,以致人們不大感覺到這種影響。可見,防禦者是在犧牲將來的利益換得當前的增強,也就是說,他象一個窮困的人不得不做的那樣,是在向人借貸。如果我們想要考察這些不同的抵抗方式的效果,那麼我們就必須看一看進攻的目的。敵人進攻的目的是佔領我們的戰區,或者至少佔領我們戰區的大部分,因為至少是大部分才能理解為整體,而佔領幾普裡的地方在戰略上通常是沒有獨立的重要意義的。因此,只要進攻者還沒有佔領我們的戰區,也就是說,只要他由於畏懼我們的軍隊,根本沒有向我們的戰區發起進攻,或者沒有進攻我們的陣地,或者在我們向他挑起會戰時回避會戰,我們就算達到了防禦的目的,各種防禦措施也就可以說是起了顯著的作用。當然,這種成果僅僅是消極的,不能直接給真正的還擊增加力量,但是,它能夠間接地給真正的還擊增加力量,也就是說,它能為還擊作好準備,因為進攻者正在喪失時間,而時間上的任何損失總是一種不利,都必然要以某種方式削弱受到時間損失的一方。

  因此,在採用前三種防禦方式時,也就是說,當防禦在戰區邊沿附近進行時,不進行決戰就算是防禦取得了成果。

  但是在採用第四種防禦方式時,情況卻不是這樣。

  如果敵人圍攻我們的要塞,那麼,我們就必須適時為這些要塞解圍,因此,以積極行動決定勝負,是由我們決定的。

  如果敵人不圍攻我們的任何要塞而尾隨我們進入腹地,情況也是這樣。在這種場合,雖然我們有較充裕的時間,可以等待到敵人極度削弱時才行動,但是,終於要轉入行動這一前提始終是不變的。不錯,敵人也許佔領了作為他進攻目標的整個地方,但是,這只不過是借給他罷了,緊張狀態仍在持續中,決戰還在將來。只要防禦者的力量日益增強,進攻者的力量日益削弱,拖延決戰就對防禦者有利。但是,只要必然會到來的頂點一出現( 即使這個頂點只是由於防禦者總的損失產生了最後影響才出現的),防禦者就應該採取行動和進行決戰,這時,等待的利益應該看作已利用殆盡了。當然,這個時刻並沒有一定的標準,因為它取決於很多的情況和條件,但是我們必須指出,冬季的來臨通常可以看作是自然的界限。如果我們不能阻止敵人在他佔據的地方過冬,那麼,通常就應該認為我們已經放棄這個地方。不過,只要想一想托裡希—佛德臘希這個例子就可以知道,這個規律並不具有普遍的意義。那麼,一般說究竟什麼是決戰呢Y我們在考察中一直把決戰想像為會戰的形式。當然決戰並不一定採取會戰形式,它可以是能導致劇變的一系列分兵進行的戰鬥行動,這些戰鬥行動所以能導致劇變,或者是因為真正進行了血戰,或者是因為戰鬥的可能性所產生的效果迫使敵人不得不退卻。

  在戰場上不可能以其他方式進行決戰。根據我們對戰爭所確定的觀點,得出這個結論是必然的。因為,即使敵人軍隊僅僅是因為缺乏糧食才退卻的,這也是我們的武力限制了他們才造成的結果。假如我們的軍隊根本不存在,敵人軍隊就一定能設法解決糧食問題。

  因此,即使敵人在進攻路程的終點已經被進攻中的種種困難弄得疲憊不堪,並且由於兵力分散、饑餓和疾病而受到了削弱和消耗,能促使他退卻並放棄已得到的一切的,仍然永遠只是對我們武力的畏懼。不過這樣的決戰同在戰區邊沿附近進行的決戰當然有很大區別。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