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外國文學 > 戰爭論 | 上頁 下頁
四九


  第九章 出敵不意

  為了達到上一章所談的到處要爭取的相對優勢,就必然要到處爭取出敵不意。一切行動都是或多或少以出敵不意為基礎的,因為沒有它,要在決定性的地點上取得優勢簡直是不可想像的。

  因此,出敵不意是取得優勢的手段,但除此以外,就其精神效果來看,它還可以看作是一個獨立的因素。非常成功的出敵不意會使敵人陷於混亂和喪失勇氣,從而會成倍地擴大勝利,這有許多大的和小的例子可以說明。這裡談的不是狹義的出敵不意——進攻範圍內的奇襲,而是一般地用各種措施,特別是用調配兵力的方法達到的出敵不意。這種出敵不意在防禦中也同樣可以採用,特別在戰術防禦中更為重要。

  我們說,一切行動都無例外地要以出敵不意為基礎,但是,行動的性質以及行動的條件是不同的,因此,以出敵不意為基礎的程度是極不相同的。

  這種差別由於軍隊、統帥以至政府的特點不同就已經開始存在了。

  秘密和迅速是出敵不意的兩個因素,而兩者是以政府和統帥具有巨大的魄力和軍隊能嚴肅地執行任務為前提的。軟弱和鬆懈是不能達到出敵不意的。雖然出敵不意是到處應爭取的,甚至是不可缺少的,而且確實是不會毫無效果的,但是,非常成功的出敢不意也確實是不多的,這是它本身的性質決定的。因此,如果認為在戰爭中用這種手段一定能得到很多收穫,那是一種錯誤的想法。在想像中,出敵不意是非常引人入勝的,但在實行中,出敵不意卻多半因為整個機器的阻力而難以實現。

  在戰術上,由於涉及的時間和空間的範圍都比較小,出敵不意自然就比較容易實現。因此,在戰略上,越是接近戰術範圍的措施,就越有可能出敵不意,越是接近政治範圍的措施,就越難出敵不意。準備一次戰爭通常需要幾個月,把軍隊集中到主要的配置地點,多半需要建造一些倉庫和補給站,需要進行大規模的行軍,這些動向是很快就會被人知道的。

  因此,一個國家出敵不意地向另一個國家挑起戰爭,或者出敵不意地將大量兵力指向另一個國家,這是極少見的。在以圍攻為主的十七世紀和十八世紀中,人們曾盡力爭取出敵不意地包圍一個要塞,並認為這是軍事藝術中特有的重要的一章,但是,成功的例子仍是罕見的。

  與此相反,一兩天內就可以完成的活動,出敵不意的可能就較大。因此,比敵人搶先一步行軍,從而先敵佔領某一陣地、某一地點或者某一條道路等等,往往並不困難。但是很明顯,這樣的出敵不意雖然較容易達到,但效果較小,不是這樣的出敵不意雖然較難達到,但效果較大。誰要是相信這樣一些小規模的出敵不意往往能取得很大的效果,例如贏得一次會戰,奪取一個重要倉庫,誰就等於相信那些可以想像,但在歷史上找不到證明的東西,因為一般說來,這種出敵不意產生很大效果的例子是罕見的。由此可以得出結論,通過小規模的出敵不意要收到很大效果是很困難的。

  當然,凡是從歷史上研究這些問題的人,都不應該只注意歷史評論家那些渲染的詞藻、說教和自鳴得意的術語,而必須正視事實本身。例如在1761年的西里西亞戰局中,就有過以出敵不意聞名的一天。那是7 月22日。

  那天,腓特烈大帝在向尼斯附近的諾森行軍時,比勞東將軍搶先了一步,據說,這就使奧軍和俄軍不能在上西里西亞會師,因而他贏得了四個星期的時間。但是,誰要是仔細閱讀一下大史學家們關於這一事件的記載,並且不抱偏見地看這些記載,那麼,他就決不可能認為7月22 日的行軍有這樣大的意義,而只能看出對這次行軍的流行看法是充滿矛盾的,並且看出在那個以機動聞名的時代裡,勞東的行動有許多是沒有道理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