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外國文學 > 英雄艾文荷 | 上頁 下頁 |
一 |
|
導言 威弗利小說作者的名望迄今為止一直不斷上升,在這個特殊的文學領域,他已稱得上是成功的寵兒。然而很清楚,一再的重複勢必導致公眾興趣的衰退,除非他能找到一種方式,給後來的出版物技上新的面貌。蘇格蘭的風俗習慣,蘇格蘭的方言土語,蘇格蘭的知名人物,都是作者所深切理解和十分熟悉的,它們是他迄今為止的作品的基礎,他的敘述也得力於此。然而如果完全以此為憑藉,一成不變,日久之後,這種愛好必然造成一定程度的雷同和反復,最後讀者很可能會發出帕內爾①的《神話故事》中埃德溫所講的話: 「收回你的符咒吧,」他喊道, 「這場表演已經淋漓盡致, 再也引不起新的興趣了。」 -------- ①托馬斯·帕內爾(1679—1718),英國詩人,《神話故事》是他的一篇詩。 對一個藝術家的聲譽而言,最危險的莫過於聽任(如果他可以制止的話)別人把墨守成規的惡名加在他的身上,仿佛他只能在一種獨特的、固定的風格中獲得成功。一般說,讀者往往對他懷有一種看法,認為他既然在一種寫作方式上贏得了人們的歡心,這種才能也會使他對其他題材不敢輕易嘗試。讀者一旦對給他們提供樂趣的作者,產生這樣的成見,那麼在他企圖擴大他的寫作範圍時,通常也會像演員或畫家為了擴大自己的藝術表現手段,改變努力的性質時一樣,遭到來自庸俗批評界的指責。 這種看法含有一定的道理,它之得以流行,原因便在於此。在舞臺藝術上常有這樣的情形:一個演員在很大程度上掌握了產生喜劇效果所必需的一些外形表現特點,可能因而失去悲劇表演上出神入化的權利;在繪畫或文學寫作方面,一個畫家或詩人所擅長的思想方式或表現能力,也可能只適用於一類題材。然而在絕大多數場合,能在一個部門給人帶來聲譽的才力,也能在別的部門使他獲得成功;在文學寫作方面,比在表演或繪畫方面尤其如此,因為在那個部門施展抱負的人,他的努力不受任何特殊面部表情,人體某些部分所特有的造型方式,或者畫筆運用上的任何獨特操作方式的限制,以致只適合於表現某一類題材。 不論這些推理是否正確,本文作者覺得,把他的作品局限在純粹的蘇格蘭題材上,不僅會逐漸喪失讀者對他的青睞,而且會大大降低他為他們提供樂趣的能力。一個高度發達的國家人才輩出,每月都有不少人在競相爭奪公眾的好感,這時誰有幸發現一種新鮮題材,它便會像沙漠中湧現的無人問津過的清泉: 人們慶倖它的出現,稱之為意外的享樂。但是當人和馬,牛群和駱駝,把這泓清泉踐踏成污泥後,那些起先對它讚不絕口的人,便會產生厭倦之感;而那個曾因發現它而博得讚譽的人,若要保持他的聲譽,就得運用他的才能,發掘無人問津過的新源泉了。 假定作者發現他只限於表現某一類題材,為了維護他的名聲,儘量給他以前獲得成功的同一類主題,增添新的吸引力,那麼超過一定的限度,他便可能以失敗告終,這原因是很明顯的。如果不是礦藏已採掘淨盡,一定是採礦者的力量和才能枯竭了。如果他一成不變,繼續照以前給他帶來成功的故事模式做去,他註定會「驚異不止,發現它不再受到歡迎了」。如果他力圖從不同的觀點來敘述同一類事物,他也馬上會發覺,那鮮明、優美和自然的一切,都已喪失殆盡;為了獲得不可缺少的新的魅力,他只得求助於怪誕,為了避免老一套,只得採取誇大失實的手法。 當時被專門稱之為蘇格蘭小說的作者,為什麼需要在純粹的英國題材方面進行嘗試,理由是很多的,似乎不必-一縷述。同時,他的意圖是要使他的嘗試盡可能徹底,讓他打算帶給讀者的作品,作為爭取他們好評的一位新人的努力成果出現,免得它作為威弗利作者的新成果,受到讀者對他的成見的絲毫影響,不論這些成見對他是否有利;但是這個意圖後來沒有實現,原因後面會提到。 這故事選擇的時期是在理查一世治下,它不僅充滿了必然引起廣泛興趣的許多人物,而且提供了開發這片土地的撒克遜人和仍作為勝利者統治著這個地區,不願與戰敗者混合,或者不承認自己與他們屬同一種人的諾曼人之間的強烈對照。這個對照的想法來自卓越而不幸的洛根①的悲劇《蘭尼米德》,它寫的是同一歷史時期,作者看到在戲裡,撒克遜和諾曼貴族作為對立的雙方出現在舞臺上。據作者看來,戲中不存在把兩個種族的生活習慣和思想情緒加以對比的任何意圖;確實,讓撒克遜貴族仍作為意氣風發、具有尚武精神的民族出現,這顯然是違反歷史的。 -------- ①約翰·洛根(1748—1788),蘇格蘭教士和詩人。蘭尼米德是英國薩裡郡的一個地方,1215年6月英王約翰(即本書中的約翰親王,他于1199年繼理查一世為國王)在這裡與貴族簽定「大憲章」,《蘭尼米德》一劇即寫此事。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