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世界名著 > 物種起源 | 上頁 下頁 |
第十二章 地理分佈(9) |
|
在澳洲南方的山上,米勒博士曾發見過若干歐洲的物種;不是人為引進去的其他物種則生長在低地;胡克博士告訴我,見於澳洲的但不見於中間炎熱地方的歐洲植物屬可以被列成一個長的目錄。在胡克博士的那部可稱讚的《新西蘭植區系概論》裡,關於該大島的某些植物也舉出了類似的和動人的事實。因此,我們知道某些生長在世界各地熱帶的較高的高山上的植物,以及生長在南北溫帶平原上的植物,不是同一物種,就是同一物種的變種。然而必須注意,這等植物不是嚴格的北極類型;因為照沃森先生說,「從北極退向赤道,高山植物群或山嶽植物群實際上逐步減少了北極的性質」。除卻這等同一的和密切近似的類型外,還有許多生長在同樣遠隔地域的物種屬現在中間熱帶低地所沒有的屬。 這些簡單的敘述只適用於植物;但是在陸棲動物方面,也可舉出少數類似的事實。海棲動物中也有同樣的情形;我願援引最高權威代拿教授的一段敘述作為例子,他說「新西蘭和大不列顛正處在地球上正相反對的位置,但是這兩處地的甲殼類的密切相似,甚於世界的其他任何部分,這的確是一件可驚的事實」。理查森爵士也說,在新西蘭,塔斯馬尼亞(Tasmania)等海岸,有北方的魚重現。胡克博士告訴我說,新西蘭和歐洲有二十五個藻類的物種是共通的,但它們不曾見於中間的熱帶海中。 根據上述事實——即在橫穿整個赤道非洲的高地上,沿著印度半島直到錫蘭和馬來群島,以及在並不如此顯著地橫穿熱帶南美洲的廣大地面上,都有溫帶類型的存在,差不多可以確定:在從前的某一時期,無疑是在冰期的最嚴酷的期間,曾有相當數量的溫帶類型借住在這等大陸的赤道區域的各處低地。在這一時期,在海平面上的赤道地帶氣候大概和現在同緯度的五千英尺到六千英尺高處的氣候差不多相同,甚至還要冷些。 在最冷的時期,赤道區域的低地一定遮蓋混生的熱帶植被和溫帶植被,就像胡克所描述的繁生在喜馬拉雅山高四千英尺到五千英尺的低坡上的植物一樣,不過溫帶類型大概佔有較大的優勢。還有,曼先生(Mr.Mann)在幾內亞灣中的費爾安多波的多山島上,發見了溫帶歐洲的類型開始出現在約五千英尺的高處。在巴拿馬的山上,西曼博士(Dr. Seemann)只在二千英尺的高處發見了和墨西哥植被一樣的植被,他說,「熱帶的類型和諧地與溫帶類型相混合」。 現在讓我們看一看克羅爾先生的結論——當北半球遭遇到大冰期的極端寒冷的時候,南半球實際上要比平時暖和些;這一結論是否對於今日顯然不能解釋的兩半球的溫帶地方和熱帶山嶽上的各種生物的分佈,給予任何明白的解釋。冰期,如用年代來計算,必然是極長久的;我們如果記得某些歸化的植物和動物在數世紀內曾經分佈到何等廣大的空間,那麼,這一時期對於任何數量的遷徙將是綽綽有餘的。 當寒冷漸漸增強的時候,我們知道北極類型便侵入了溫帶地方;並且從剛才所舉出的事實看來,某些較強壯的、優勢的、分佈最廣的溫帶類型無疑會侵入赤道地帶的低地。這等炎熱的低地生物同時會移往南方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因為南半球在這個時期是比較溫熱的。當冰期將要完結的時候,因為兩半球漸漸恢復了從前的溫度,所以生活在赤道下的低地的北溫帶類型遂被驅逐到從前的家鄉,或者被毀滅,而由從南方回來的赤道地帶類型所代替。 然而,有些北溫帶類型幾乎肯定會登上任何鄰近的高地,假如這地方有足夠的高度,它們就會像歐洲山嶽上的北極類型那樣地長久生存在那裡。甚至氣候不完全適合於它們,它們也會生存的,因為溫度的變化一定是很緩慢的,而植物又確有馴化的一定能力,它們把抵抗寒暑的不同的體力傳遞給後代的事情說明了這一點。 按照事情的正規進行,當輪到南半球蒙受嚴酷的冰期時,北半球大概要變得溫暖些,於是南方的溫帶類型便會侵入赤道地帶的低地。以前留在山上的北方類型現在就要走下山來而與南方類型混合在一起。南方類型到溫暖回轉時,仍然要回到從前的家鄉,留下少數的物種在山上,並且攜帶著某些曾經從山上險要處走下來的北溫帶類型,一起走向南方。這樣,我們就會在南北溫帶以及在中間熱帶地區高山上看到少數完全相同的物種。 但是在這等山上或者相反半球上長久留下來的物種,是必須與許多新類型相競爭,並且會暴露在多少不同的物理條件之下;因此它們就會顯著地易於變化,並在今日一般都作為變種或代表種而存在;實際的情形就是這樣。我們還須記住,以前的冰期在兩半球曾經幾度出現;因為這就可以依據同樣原理來解釋許多十分不同的物種棲息在同樣的遠隔地域上,而且它們隸屬于現今在中間炎熱地帶見不到的屬。 關於美洲,胡克堅決主張,關於澳洲,得康多爾堅決主張,相同的或稍微變異了的物種從北向南的遷徙,多於從南向北的遷徙,這是一件值得注意的事實。然而,我們在婆羅洲和阿比西尼亞的山上還看到南方的類型。我猜想這種偏重于從北向南的遷徙,是由於北方陸地範圍較大,並且由於北方類型在其故鄉生存的數量較多,結果,通過自然選擇和競爭,它們便較南方類型的完善化的階段較高,即佔有優勢的力量。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