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外國文學 > 無名的裘德 | 上頁 下頁


  5

  其後連續三四年光景,在馬利格林附近的籬路和少人走的鄉下小道上,常常看到一輛樣子希奇古怪的老舊運貨小馬車來來去去,趕車的樣子也希奇古怪。

  裘德收到文法書之後頭一兩月,對死了的語言捉弄他的卑鄙伎倆抱著深惡痛絕的態度。但是,他這種情緒實際上並沒能維持多久。兩種語言本身的特性固然令他失望,而失望轉而促使他對心目中的基督堂的博大精深更加崇敬。現在他對死去的或者活著的語言的邃密艱深已經有所瞭解,可是真要掌握語言,那就非得有一股子「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魄力不可。正是由於這樣的認識逐漸引導他不再那麼斤斤於先入為主、自以為獨得之秘的路數,而是對語言本身產生莫大興趣。在浩如煙海的載籍中有號稱經典之作的塵封的書卷,其中蘊藏著往哲先賢的思想,這催他感激奮發,決心要學老鼠啃東西那樣,精細人微而又堅持不懈地把那些著作一小塊一小塊地啃完方肯罷休。

  他盡己所能幫姑婆做事,省得那位脾氣不好的老處女老看他不順眼。小房子的麵包生意也就日漸興隆了。在集市上大甩賣時候,他們花八英鎊買了一匹耷拉著腦袋的老馬,又花了幾鎊搞到一輛棕色篷子已經發白的嘎吱吱的運貨小馬車。經過這番變化,裘德一禮拜得三回給緊挨馬利格林一帶的鄉親和單身漢送麵包。

  前面說到希奇古怪,倒不一定限於那輛舊車,主要還是說裘德一路駕車的樣子。車身子成了裘德通過「自學」方式受到教育的主要陣地。一等到老馬識途,還知道該在哪家門口停下來,這孩子就在前座上坐定,緩繩掛在胳臂上,再拿一根帶子,一頭系在篷子上,一頭把他念的書巧妙地固定好,然後把詞典攤在膝頭上,一路顛簸著,埋頭讀起愷撒、維吉爾和賀拉斯①的比較容易點的篇章。那股子爭分奪秒、苦苦用功的勁頭,要是叫心腸軟的教書先生看到,真要泫然涕下。他多少懂得了念的東西的大意,也多少估摸到而不是理解了原著的精義,可是就他在思想方面一般獲得的東西而言,同書裡教他一意尋繹的內容,還是頗有差距的。

  ①在維吉爾的《伊尼依德》中主人公特洛伊城的領袖伊尼亞斯在城陷後逃出,複在非洲海岸外船隻失事,得迦太基女王戴多相救,她並愛上他。但伊尼亞斯終於棄她而去,戴多遂在悲痛中自焚而死。

  他弄到的幾本書都是陳舊的德爾芬版,因為早已過時,由新版取而代之,所以不值錢。不過對懶學生是壞事,對他卻有好處,這話也說到家了。這個走村串戶、獨來獨往的送麵包的夥計,把書邊上的批註細心蓋住,不遇上句子結構方面的難題,決不移開看,其情形正類似路上過來一位同好或老師,他就恭身請教。單憑這種粗疏而又簡便的方法,裘德固然沒什麼機會當上學者,不過他到底按自己的願望人了門,慢慢做到心領神會。

  正當他全神貫注念那些古書(它們以前大概早經墓中人翻過了),瘦骨嶙峋的老馬也一心當班的時候,只聽得一位老太婆大聲喊,「送麵包的,今兒兩個,把這個退給你。」一下子把沉浸在戴多的悲痛①中的裘德驚醒過來了。

  ①《頌歌》為賀拉斯所作。

  好多行人和別的人常常碰到他,他卻沒看見他們。前後左右的居民對他這種把幹活兒跟開心玩兒(在他們眼裡,念書就是開心玩兒)結合起來的駕車方式開始議論起來了,因為這樣於他自己也許挺方便,可是對同一條路上來往的行人就不安全了,因此引發了群情不滿,附近地方有位居民向當地警察報告,說不得允許麵包房的孩子一邊趕車,一邊念書;還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把他抓起來,送到阿爾夫瑞頓警察所,盡到警員應有的責任;並且要對他在路上危害治安行為課以罰款,云云。警察只好躲在一邊,等著裘德,總算有一大把他一舉擒獲,對他予以警誡。

  裘德淩晨三點就得起床,催好烘爐的火,把面和好了,做好當天稍晚點要分送的麵包,所以他只好頭天晚上先發麵,再睡覺。要是他沒法在路上讀古典著作,那他就根本學不成了。在這樣情勢的逼迫之下,他唯一辦得到的事,就是一路上留神,東張西望,萬一遠處有了人影,特別是警察,就趕快把書掖起來。警察那邊呢,倒也做到了官家的公平合理,沒有想方設法去阻截裘德的麵包車,因為遇上危險的主要還是裘德自己,所以他每當看到發白的篷子一在樹籬高頭露出來,就自動朝另一個方向開步走了。

  福來漸漸長大,到現在快十六歲了。有一天在回家路上,正似懂非懂地念著《頌歌》①,無意中發覺自己原來正擦著棟房子旁邊的高丘的地勢很高的邊緣一帶過去。天光有異,也正因覺察到這個變化,他才抬起頭來看。只見夕陽西下之際,一輪圓月正從相對方向的密林上空升起。那首詩把他浸潤得如此之深,幾年前那次使他跪在梯子上的感情衝動重又油然而生。他勒住馬,下了車,四顧無人,就把書打開了,跪在了路邊土堆上。他先是轉過身來,面朝光明女神,她好像既溫和、又帶著批評意味地注視著他這會兒的一舉一動;他隨又轉身對著那個漸漸隱沒的光球,開始大聲念起來:

  ①希臘神話中菲波斯是太陽神,即阿波羅。羅馬神話中戴亞娜是月亮和狩獵女神。參見99頁注。

  菲波斯和林中女王戴亞娜啊!①

  ①古代羅馬人信奉原始的多神教,並受古代希臘多神教影響(諸神見於廟宇、祭典、史詩、詩歌等)。基督教興起並廣泛傳播,成為歐洲許多國家的主要宗教後,便視希臘、羅馬多神教為異教,其文學為異教文學,而異教文學作品大都充滿激情,神性與人性合一,與基督教教義相左。基督教與異教精神的衝突在本書中佔有重要地位。

  馬靜靜站著,直到他把頌歌讀完;他因為受到多神教的幻念的強大有力的支配,一時間朗誦不已;倘若平時在光天化日之下,他斷乎不會一時興起,如此宣洩自己的感情。

  到家後,他陷入了沉思:他怎麼會有這樣荒誕不經、不論是先天固有的還是後天儒染的迷信,以致幹出來這等事呢?他發願要當上學者,退一步也要做基督教神職人員,又怎麼會這樣莫名其妙地忘乎所以,導致了有悖常識和習俗的背教行為呢?原來這是他一味耽讀異教徒著作的結果啊。他越往下想,越認定自己的確是用志不專,信教不誠,所以才如此不勝矛盾。他對自己究竟能不能為追求終生目標的實現,慎擇與之完全適宜的書籍,開始發生懷疑。看來異教文學與基督堂的學院(石頭也記載著教會種種動人事蹟)之間斷乎沒有調和的餘地啊①。

  ①愛奧尼語是古希臘語中一種方言。早期希臘的詩作如荷馬、薩芙等作品都以這種方言寫成。

  想到最後,他終於下了個定論:他在讀書的狂熱中產生了一種對一個基督教的信徒來說絕對無益的情感。他涉獵過克拉克版的《荷馬詩集》,對希臘文原本的《新約全書》卻根本沒下過工夫,儘管他已經用郵寄方式,從一家舊書店買到一本。結果他決定擱置眼下已經熟諳的愛奧尼語①,轉而學一種新的希臘方言,此後很長一個時期,他把閱讀幾乎完全限於格萊斯巴赫編訂的《福音》和《使徒書》②。不僅如此,有一天他去阿爾夫瑞頓,在書店裡恰好發現幾卷神父文集③,是當地一位破產的牧師遺留的,從此他得以接觸早期基督教會領袖的著作。

  ①實指希臘文原本《新約全書》。

  ②早期基督教作家寫的文章,經英國國教認定為必讀者。

  ③《伊利亞德》是古代希臘史詩,共二十四卷,傳由荷馬於公元前700年編集而成。下文所述均系詩中重大情節。

  他原來的癖好改變之後還有一個結果,就是逢到禮拜天必到鄰近所有教堂瞻仰,細心解讀十五世紀銅版和墓碑上的拉丁銘文。其中一次朝拜過程中,他幸遇一位背駝了的、智慧非凡的老太婆,凡是能弄到手的書,她就非一一讀過不可。她給他講了更多的有關那座具啟智之靈光和集學問之大成的城市的動人心弦的魅力。他聽過之後,越發矢志不移,必求到那地方而後已。

  但是他到那座城市又怎樣生活呢?眼下他一點進項也沒有,他既沒有一手手藝,也沒有體面的或固定的職業,以維持生計,便於他日後從事或許要延續好多年的精神勞動。

  城市裡的居民不可或缺的東西是哪些?吃飯、穿衣和住房。第一類活兒是給人做飯,肯定收入菲薄;第二類活兒是給人做衣服,他一想就倒胃口;第三類生活必需品,他倒挺中意,想於。反正城裡頭得蓋房子,他就學這一行好了。他想到了那位從未有一面之緣的姑父,表姊妹蘇珊娜的父親,他是做教會金屬聖物的工匠。裘德也有個奇想,要學到中古時期用各種材料製作器物的工藝。他要是步姑父後塵,一時把工夫花在裝學問家靈魂的殼子一類東西上,想來出不了什麼大紙漏吧。

  金屬材料一時還找不到,他弄到些小塊易切石,乘每次半個鐘頭的空閒,就到自己的教區的教堂去模刻柱頂和柱頭,作為學手藝的第一步,至於讀書做學問暫時先放一放。

  阿爾夫瑞頓有個沒名氣的石匠,裘德一給姑婆的麵包生意找到自己的替工,就上他那兒去打雜,只拿一點點工錢。不過在那兒總算有機會學到練到基本功了。過了一段時間,他又在同一地方的一家教堂營造商那兒找到差使,在建築師指導下,為周圍幾座鄉村教堂修復頹圮的石造物,由此把本事練出來了。

  他當然沒忘他學這門手藝無非做暫時糊口之計,他還要為將來偉大的事業做準備,而且自命不凡,堪當如此重任;不過對眼下求個職業,他的確也興味濃厚。每個禮拜幹活兒那幾天,他住在鎮上自己的地方;逢禮拜六晚上就回馬利格林。就這樣他到了十九歲,又過了十九歲。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