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外國文學 > 富蘭克林自傳 | 上頁 下頁
三四


  大約也是在這個時候,吉爾伯特·坦尼特牧師又提出了一個修建一所會堂的計劃。他跑來找我,要求我幫助他募捐。這所教堂將由他的長老會教友使用,他們原先都是懷特·菲爾德牧師的忠實信徒。我拒絕他的請求,因為我不願意過分頻繁地向市民們募捐,這樣會使他們對我感到厭煩。於是他又要求我提供一張名單,列出我認為是慷慨好施,熱心公益的人的姓名。我也感到不妥,過去他們答應了我的請求,這完全是出於良好的意願,如今我卻列出名單,使他們陷入本不應有的糾纏,這也太不講情理了,於是我也拒絕給他這樣的名單。最後他要求我至少能夠給他一些忠告,「這個正是我所樂意做的事,」我說,「這樣說吧,我勸你首先向那些據你估計多少會出些錢的人募捐;下一步,向那些你難以確定他們是否願意出錢的人募捐,並把已經捐了錢的人的名單給他們看;最後也不要忽略那些你認為不會出錢的人,因為其中有些人可能你還不完全瞭解他們。」他聽了之後無比興奮,表示一定接受我的勸告,並表示萬分感謝。他真地按照我說的去做了,幾乎去向所有人徵求捐款,結果他得到的捐款數額要比他預料的大得多。他用這筆錢在主街修建了一所宏偉而又華麗的教堂。

  ***

  雖然我們這座城市規劃得整齊別致,而且街道筆直寬闊,相互呈直角形交叉,但是卻有個難聽的名聲。這些街道長期以來沒有鋪設路面,只要一下雨,沉重的車輪就把路面碾得一片泥濘,使人寸步難行。而在天干氣燥的時候又塵土飛揚,令人難以忍受。我那時住在被稱為澤西市場的地方,在家裡能夠看到居民淌著泥漿過來採購物品的情景,心裡很不舒服。後來,市場中央的一段路面終於鋪上了磚。所以一進市場,總算有了一個可以歇腳的地方了,但是市場外面的街道仍然泥濘不堪,人們一路走過來,鞋上早已沾滿了泥漿。我為此舉行過演講,並且發表了一篇文章,終於促使市政機關在市場外到磚鋪路面之間的那一段街道鋪上石子,並且路兩邊一直鋪到臨街的屋子。這樣,即使在下雨的時候,人們也可以不弄髒鞋子就到達市場。但是,由於整座城市的其他街道都未鋪路面,所以每當車輪從泥路面走上石子路時,所帶的泥土落在路面上,不久石路上也是泥濘滿地。這些污泥又不能及時清除,因為這時城裡還沒有清道夫!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幾經調查,終於找到了一位願意做清道工作的人。這個人雖然貧窮卻非常勤奮,我們約定每週掃街兩次,並把周圍住戶門前的垃圾打掃乾淨。為此每家每月支付六便士清掃費。於是我寫了一篇小文章,指出這一筆小小的費用為整個街道的人們帶來的種種便利。比如有利於屋子的保潔,因為人們的鞋子不再把泥土帶進屋子了;顧客到店鋪來買東西更加方便,可以增加商店的營業;颳風的時候,貨物上不致于落滿灰沙等等。我讓人把文章每家分發一張,一兩天后再一家一戶地去詢問,看那些人是否願意簽訂協議支付六便士清掃費。結果居民們毫無例外地簽了合同,在相當一段時期內這個協議得到忠實地履行。市場附近的街道變得整齊清潔,所有的市民都得到了便利,大家感到很高興。這件事促使人們普遍要求把全市所有街道都鋪上路面,同時他們也更願意為鋪路交納稅款。

  此事也促進了我對市政建設的關心,不久之後,我起草了一項關於城市鋪設路面的議案,並提交州議會通過。那是一七五七年,就是我去英國之前,當這一議案在議會獲得通過時,我已離開美洲。當時議會在徵稅方式上對我的議案做了一些修改,我認為這些變動並不很好,不過卻附加了關於照明路燈的條款,這倒是一個很大的改進。關於這個措施,已故的約翰·克利夫頓先生以實例做了證明,他平時深居簡出,大門常閉,但是他在門口安了一盞燈,以顯示路燈的效用。正是他的這一行動,才使得民眾接受了在全城各處點燈照明的想法。有人把這一創舉首創的榮譽歸之於我,它其實應該屬￿那位先生。我只是對他的做法加以效仿,只在改進路燈的構造和形狀方面略有幫助。這些路燈跟起初從倫敦買來的球狀燈有很大的不同。

  這些圓形的路燈有一些缺點:由於空氣不能從下面進去,因此煤煙無法迅速從上面排出,留在圓球形燈罩裡面打轉,並粘附在壁面,很快就擋住了光線,致使路燈的亮度大為減弱。這樣就需要每天擦拭,添了不少麻煩,一不小心就會碰破。因此我建議用四塊平玻璃拼裝起來,上面裝一根細長的煙囪,以便煤煙上升,這樣燈罩內部就能保持乾淨,不致於像倫敦的路燈那樣,幾小時內就變得昏暗無光,可以明亮燦爛地點到第二天黎明。即使偶然碰撞一下,也只會打破一塊玻璃,重配起來也很方便。

  後來,我發現倫敦的沃克斯霍爾使用的球形燈座底部開有孔洞,能夠使燈罩內部保持乾淨。我不免感到奇怪,為什麼倫敦市民沒有從中得到啟發,想到在路燈底下同樣開幾個孔呢?不過,開這些孔還有別的用途,就是把一根麻線從這些孔洞中懸掛下來,這樣就能夠迅速地將燈芯點燃,並且放入空氣。這一用途他們好像並沒有想到。因此,倫敦街上的路燈點了幾小時以後,就暗淡無光了。

  提起這些改進,使我想起我在倫敦時曾向方壽節博士提出的一項建議。方壽節博士可以說是我認識的人中最優秀的人之一,向來是一位公益事業的積極倡導者。我注意到倫敦的街道也是沒有固定的人打掃,天氣乾燥的時候塵土飛揚,兩旁的建築物積滿了灰塵,一到下雨天塵土就成了泥漿。這樣積累一段時間,街道上泥濘不堪,於是只好由窮人拿掃帚開闢出一條小道,不然連街道都很難穿越。這時候需要費很大的勁才能把泥漿弄起來,倒進敞口大車。但是隨著車輪在路面上下顛簸,爛泥又從車身兩側漏出來掉在地上,給行人帶來許多麻煩。據說倫敦市民之所以不打掃街上的塵土,原因是怕清掃時塵土飛進兩旁的商店和住宅。

  我瞭解到一個人在一段時間內大致能夠清掃多少面積,是出於一件偶然發生的小事。那時我住在倫敦的克雷文街的寓所,一天早上看見門口有一位貧窮的婦女正在用掃帚清掃人行道。她臉色蒼白,身體十分瘦弱,好像才得過一場大病的樣子。於是,我過去詢問誰雇她在這裡掃街,她回答說:

  「沒有誰雇我,但是我很窮,生活困難,在富貴人家門前掃地,希望他們能有一點施捨。」

  於是我要她把整條街道都打掃乾淨,答應給她一先令。此時正是九點鐘,到中午十二點時她就來要錢,我真不太相信她那麼快就把街道掃完了,因為剛才看她掃地的動作遲緩。我讓僕人出去看看,回來報告說整條街已經打掃得乾乾淨淨,所有塵土都掃進路中央的溝中了。到下雨的時候,就會被全部沖走,人行道和水溝都可十分乾淨了。

  我由此推斷:一個虛弱的婦人能夠在三小時內清掃這樣一條街,那麼一個強壯敏捷的男子只需一半的時間就可以辦到。另外,我在這裡不妨提一下,在這樣一條狹窄的街道中間修建一條陰溝,而不是在兩邊各有一條明溝的好處。如果修建兩條陰溝的話,只能修在街道兩側貼近人行道的地方,要是在街道中央開一條溝,街面上的雨水會從兩邊彙集起來,形成一股急流,就有足夠的力量將泥土沖走。如果把水流分成兩股,力量太小,一條陰溝也沖不乾淨。只會使街道更加泥濘,車輪和馬蹄會將泥漿濺到人行道上,有時濺到人身上。我曾向這位可敬的博士提出如下建議:

  「為了保持倫敦和韋斯敏斯特街道的整潔,使清掃路面的工作更有成效,建議此項工作由若干名守更人承包,負責在乾旱的季節掃除街面塵土,雨季到來則清除淤泥。每人負責自己巡邏的那幾條街道,為此應使他們置備掃帚和其他清道用具,放置在一定的場所,以便可以隨時提供給他們所雇用的掃街人使用。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