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外國文學 > 窗邊的小豆豆 | 上頁 下頁
一八


  7

  校長小林宗作先生在創辦巴學園之前,為了瞭解外國對孩子們的教育方法,便出發到歐洲去了。在那裡參觀了各種小學,訪問了許多被譽為教育家的人。就在這期間,小林先生在巴黎遇見了一位名叫達爾庫羅茲的人,他既是位了不起的作曲家,又是位教育家。小林先生瞭解到,達爾庫羅茲先生長期以來一直在琢磨這樣一個問題:「怎樣才能教育兒童不用耳朵,而『用心靈去聽、去感知音樂』呢?這不是死板板的教育,而是要使兒童感受到生動而又活潑的音樂,……究竟怎樣才能喚起兒童的這種感知能力呢?」

  最後,他終於在觀察孩子們自由自在的蹦蹦跳跳中來了靈感,並創作了旋律體操,即「旋律教育法」。於是,小林先生便在巴黎這所達爾庫羅茲的學校裡逗留了一年多,並掌握了旋律教育法。說起來話就遠了,在日本有很多人接受了達爾庫羅茲的影響,首先是山耕笮,其次還有現代舞蹈的創始人石井漠,歌舞伎的第二代師祖市川左團次,新劇運動的先驅者小山內薰,舞蹈家伊藤道郎……等等。這些人都是把旋律教育作為一切藝術的基礎來向達爾庫羅茲學習的。不過,最初嘗試把旋律教育法引進小學教育的,還是小林校長。

  「旋律教育是怎麼回事呀?」

  當有人提出這個疑問時,小林校長總是這樣回答:「旋律教育法是一種遊戲,它的目的在於使人體的固有組織更為精巧。它同時又是一種培養心靈運動節奏的娛樂活動。這種娛樂活動能使身心同時領會旋律。實行旋律教育法,將會使性格變得和諧而優美。這種性格既高尚又堅強,正直而又能順從自然的規律。」

  小林校長列舉的優點還有很多,這裡就不去多談了。總之,豆豆這個班首先從使身體接受旋律開始訓練了。校長在禮堂的小舞臺上彈鋼琴。和著鋼琴的節奏,學生們從各自喜歡的地點開始走動。隨便怎麼走都可以,但若與人流相逆的話,就會與別人相撞,那就不愉快了,因此便自然地沿著同一個方向走動,並形成了一個圓圈。不過,也不需要排成一行,只是毫無拘束的向前走著。但耳朵要注意音樂的節奏,如果認為是二拍的,邁動步伐時就要象樂隊指揮似的用力上下揮舞雙臂打二拍。腳步不要踩得「吧嗒,吧嗒」響,但也不要象跳芭蕾舞那樣豎起腳尖。那麼該怎樣走呢?校長說:「身體要放鬆,全身自然擺動,腳尖拖地,就象拉大拇指似的,這樣往前走就可以了。」總之,不管那種姿勢,最根本的要求是輕鬆自在,所以每個學生的走法都可以按自己的意願來決定。如果音樂的拍節是三拍子,兩手就立刻改為打三拍的動作。步法也要合拍,不能一會兒快一會兒慢的。並且兩隻手指揮的動作最多要到六拍子,這就要求不斷地變換動作。比如打四拍時,那動作是:「先向下,繞上來,然後平行揮動,再向上。」

  這還比較容易,待到五拍時,動作是:「先向下,繞上來,再向前,向一側移動,然後再向上。」

  到六拍時,動作就更複雜了:「先向下,繞上來,再向前,然後從前繞到胸前,再向一側移動,然後再向上。」

  所以隨著拍節的不斷變化,動作也就越來越難。而更難的是,校長常常一邊彈鋼琴一邊大聲地說:「即使鋼琴的曲子變了,你們的動作也不要馬上變!」舉個例子來說吧,開始大家都按著兩拍的節奏在走動,這時鋼琴改為三拍了。但即使聽到了三拍的音樂,還得按兩拍的樣子動作。校長似乎是這樣考慮的:這雖然非常艱難,但正是在這種時候才能很好地培養孩子們的思想集中能力和堅強的自我控制能力。

  過了一會兒,校長喊了聲:「可以換三拍了!」

  學生們都感到很高興,立刻做起三拍的動作,但在這個時候是不容許猶豫的,要在一眨眼的工夫把剛才兩拍的節奏忘掉,立即把大腦的命令傳到全身,即指揮筋肉開始按三拍動作。然而正當腦子裡想著趕快跟上三拍的節奏時,鋼琴馬上又變為五拍了。旋律教育法就是這樣進行的。剛開始時,孩子們的手腳都亂了套,一個個直嚷:「老師,等一等!等等嘛!」就這樣,一邊嚷一邊哼哼唧唧地作著。而一旦習慣了之後,心理就特別舒服,有時自己還能想出各種花樣來,人人都是興高采烈的。一般都是在人流裡各自做著動作,但在高興時也可以和別人並肩行動。兩拍的時候,還可以拉起一隻手或閉起眼睛,只是不允許隨便說話。

  媽媽們也偶爾在開家長會時悄悄從外面向裡看看。那情景動人極了:孩子們都以各自獨特的表情,輕鬆自在地揮舞手臂邁動雙腿,看上去個個都很歡快,而且那蹦蹦跳跳的動作和音樂的拍節十分諧調。

  旋律教育法的第一課就是使兒童的身心都能理解節奏,而它的整個出發點是:幫助精神和肉體的諧調平衡,只要能喚起想像力,提高創造力,便算達到了目的。所以豆豆第一天在校門口問媽媽的那句話:「巴學園,這『巴』是什麼呀?」

  當時弄不清這「巴」字的含義,現在就能理解校長先生的用心了。所謂「巴」,就是由黑、白兩個巴字形組成的圓形圖案,畫在紙上就是這樣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