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外國文學 > 波謝洪尼耶遺風 | 上頁 下頁
譯音前言(4)


  在「奴隸畫廊」中,謝德林塑造出兩種類型的奴隸群像。一種是從事農業生產的農奴,一種是供主人家庭驅使的家奴。前者受六日勞役制的殘酷剝削,披沉重的勞動折磨得精疲力竭,生計維艱。但由於他們是主人養尊處優生活的物質提供者,因而多少還能得到主人的一點「愛惜」:畢竟還有利用夜間和節假日料理自己可憐的一點「家業」的「自由」,得以苟延殘喘。而後者,整日價處在主人的淫威下,被視為無足輕重的「草芥」,生殺于奪,全憑主人的好惡,他們是農奴中最底層的奴隸,被蹂躪得「失去了人類的形象」。在「奴隸畫廊」中,謝德林濃墨重筆,把自己的深切同情和悲憤大部分傾注在這些被打入十八層地獄的家奴群身上,通過對人物的言行舉止、性格特徵和內心世界的具體描寫,塑造出各有特點的栩栩如生的形象。同是安貧守命的家權,逆來順受的柯隆,沉默得象一個幽靈,貧乏得連夜裡做夢也只會重複白日的勞作:捅爐子、掃地、侍候主人用餐,等等。而農奴制的消極揭發者安努什卡則喋喋不休,一遇機會就要宣傳她那「勿抗惡」的「奴隸法典」,以求得到「天國的花冠」。同是反抗壓迫和渴望自由的家奴,苦行的薩季爾用雲遊募化的方式,逃避主人的苦役,求得精神上的解脫;而由於丈夫的奴籍而失去自由的馬芙露莎,卻能面對權力無邊的主人,採取軟頂硬抗的行動,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至死也「決不出賣自己的自由」,最後用自殺控訴了農奴制的罪惡。

  謝德林說,他愛人民「愛得心疼」。但這並不妨礙他對人民中的消極情緒,俯首聽命的弱點進行嚴厲而沉痛的批評。與此同時,他又深刻地揭示農奴大眾對壓迫、無權、黑暗和暴虐的順從,是專制農奴制及其幫兇——宗教迷信長期期害的結果。他對人民中的消極面的批評,用他的話說,是為了「在讀者心中喚起痛苦的感覺」,起來「用自己的力量開闢一條光明大道」。在描繪敢於反抗壓迫的家奴,如馬芙露莎、萬卡—該隱、謝廖日卡、馬特廖恩卡等時,字裡行間,謝德林傾注了深厚的由衷之情。馬芙露莎們的抗爭,雖然離開對黑暗社會進行有組織的鬥爭還很遙遠,但畢竟說明了人民反抗力量的存在和他們對自由的渴望。謝德林是熟知農奴同農奴主鬥爭的形式和規模的,但是在八十年代極端反動的政治條件下,他不可能具體地描寫這種鬥爭。因此,在寫到女奴們處死殘暴的女地主安菲莎的情節,以及農民有組織地起來懲辦地主的「奧龍餘事件」的時候,他不得不採取簡略陳述和側面反映的手法,幾筆帶過。

  《波謝洪尼耶遺風》還通過葉爾拉莫夫一類「擁有資本農民——富農形象,寫出了在日益解體的農奴制經濟內部,怎樣「暗暗地產生」本國的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牟取暴利、貪得無厭、自私自利、市儈作風、精神空虛,所有這些不僅是「改革」前的農奴主的階級特點。也是資產階級掠奪者在其成熟和墮落時期的特點。

  《波謝洪尼耶遺風》不僅教育人民憎恨封建農奴制和資本主義私有制社會,還喚醒人民為追求美好的未來而鬥爭。謝德林深信人民一定能從「世代奴役」中解放出來,第六章裡闡述關於「現在的鬥爭」與「未來的命運」之間的聯繫,說明了這一點。他說:「生活在這樣的時代是很痛苦的,但是已經踏上自覺生活的舞臺的人們,至少有一個優越之處,那就是他們保存著自己的為鬥爭而赴死的權利。……現在的鬥爭必將反映在人類未來的命運賴以藏身的處所,並且在那裡播下豐收的種子。不是所有的光芒都會在鬥爭的波折中泯滅,其中一部分,必將突破黑暗,為以後重整旗鼓提供出發點:這個思想使真理的捍衛者們的心跳得更堅定,它鞏固著建樹功績所必需的力量。」這種對「未來的命運」的深信不疑,是與作者堅信人民創造歷史的觀點分不開的。因此,《遺風》裡在提到一八一二年衛國戰爭時,謝德林說:「那是一個偉大的考驗時代,只有全體俄國人民的努力,才能挽救而且也挽救了國家的危亡」。是這種信仰的力量,在他在文學事業和政治上處於逆境的時候支持了他。是這種信仰的力量使他的作品中雖有痛苦和悲傷,卻沒有失望和沉淪。

  象他的其他許多作品一樣,《遺風》也受到了反動評論界的攻擊。但這是徒勞的。舉兩個例子就足以說明。俄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革命家之一費多謝也夫在他的一部農奴制經濟史的手稿裡,大量引用了《遺風》中地主剝削農奴的材料(列寧於一八九三年讀到費多謝也夫的這部手稿時,對它作了很高的評價)。費多謝也夫說:「我們要千方百計地把農民吸引到俄國無產階級的政治運動中來;我們要向農民說明他們的階級利益所在,說明他們的階級利益與統治階級的利益是勢不兩立的;我們要向農民介紹他們自己的經濟和政治歷史。……我們自己向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杜勃羅田波夫和謝德林這些作家的作品學習,我們還把它們介紹給請我們推薦書目的所有的人們去閱讀。」馬克思主義文藝評論界也充分地肯定《遺風》的價值。研究謝德林的學者、老布爾什維克奧爾明斯基說:「……假如你們想要知道那個時代①的真實生活,那麼,在讀各種歷史著作之前,先看看《波謝洪尼耶遺風》吧。」又說:「每一個想知道自己階級的歷史生活的工人,都應當特別著重讀讀《波謝洪尼耶遺風》中描寫未來的無產者——家奴們的那些章節……」這些事實不但說明了馬克思主義者對《遺風》的真實性和巨大認識意義的肯定,駁倒了反動派的讕言,而且也說明了馬克思主義者怎樣把謝德林的作品(包括《遺風》在內)當作對革命人民進行教育的有力武器,從而加以充分利用。

  ①指專制農奴制時代。

  作為諷刺作家,謝德林是果戈理的直接繼承者。果戈理刻劃地主官僚,充滿嘲弄、鄙夷、憤怒和「含淚的笑」。這種笑辛酸而發人深省。謝德林刻劃地主官僚,充滿憎惡、蔑視、憤慨和「仇恨的笑」。這種笑深沉而撼人心弦。屠格涅夫說得好:「我看到有人朗誦薩爾蒂科夫的某些特寫的時候,聽眾怎樣發笑以至痙攣。這笑聲裡有一種近乎可怕的東西,因為聽眾在發笑的同時,還感到有一根鞭子在抽打自己」。這正是謝德林的諷刺力量所在。

  謝德林的諷刺作品大體上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類型帶有極度誇張和幻想的成份。為了繞過沙皇檢查機關的暗礁,他還不得不運用大量的隱喻、暗示、類比乃至顯得怪誕的手法。儘管如此,這種貌似荒誕不經的描寫,仍是取材於真實的生活,決非向壁虛構。這類作品,因為過於具體地配合當時的形勢和事件,加上表達的方式又很迂回奇特,對於後世的讀者尤其是外國的讀者來說,必須借助于大量的注釋才能理解它的深義所在。另一種類型的作品,雖然也採用某些誇張的手法(往往用在人物的心理表述方面),但幻想和隱喻的成份少得多,對生活的描寫直接得多,因而也更易為今天的讀者所理解。在已有的謝德林作品的中譯本中,《一個城市的歷史》和《寓言集》屬￿前一類型,《戈羅夫略夫一家》和《波謝洪尼耶遺風》則屬￿後一類型。

  一九七九年六月於北京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