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外國文學 > 波謝洪尼耶遺風 | 上頁 下頁
譯音前言(3)


  一八八一年,民意党人暗殺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成功。新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繼位後,採取極端反動措施,設立秘密特務組織「保皇隊」,殘酷迫害進步力量。資產階級宣佈完全效忠沙皇政權,自由民粹派也公開宣傳放棄革命道路,恣意誹謗革命民主派,完全成了叛徒。《祖國紀事》雜誌內部的自由民粹派企圖將雜誌轉到迎合反動派的立場。謝德林對他們進行了勢不兩立的鬥爭。在《現代牧歌》這部諷刺作品中,謝德林尖銳地揭露沙皇政府的白色恐怖和自由民粹派的搖尾乞憐。

  反動派對謝德林恨入骨髓,沙皇政府中開始擬議逮捕謝德林,只是懾于謝德林迥非尋常的社會聲譽,大臣們才遲遲未敢下手。一八八四年四月,沙皇政府大臣特別會議終於作出決定,以「危害社會安寧」的罪名,下令將《祖國紀事》雜誌永遠封禁,企圖借此迫使謝德林停筆。但謝德林並沒有放下武器,仍然「時時刻刻把筆桿握在手裡」。在一八八四至八八九年四月患腦溢血逝世的短短四、五年裡,不顧沙皇政府的重重壓迫,忍受著風濕性關節炎、慢性肝病和腎臟病、兩手和面部抽搐症等多種疾病的煎熬,謝德林創作了《生活瑣事》、《童話集》的大部分和《波謝洪尼耶遺風》這最後的三部出色的作品。

  在八十年代俄國革命低潮期間,一批知識分子離開解放運動,提倡做些「小事」,做些脫離政治的小規模的文化工作。謝德林在《生活瑣事》裡抨擊政治反動的同時,對這種「小事」論加以辛辣的諷刺,號召人民掙脫「瑣事的束縛」,對產生陰森、停滯、麻木的生活的整個社會制度進行搏鬥。

  一八八六年二月是俄國廢除農奴制的二十五周年紀念。沙皇政府採取各種措施,吹噓「解放」農奴的「德政」。反動派和自由派大寫文章,歌頌「皇恩浩蕩」,掩蓋「農村改革」法令的階級實質,粉飾換湯不換藥的「改革」後的社會政治生活。在一片頌揚聲中,謝德林堅持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和現實主義的傳統,於是年秋著手寫《波謝洪尼耶遺風》,至一八八九年病逝前三個月,不得不「簡單的結束了」小說的最後一章。在此期間,沙皇政府通過一系列立法措施,重新審議六十至七十年代的各種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準備把俄國拖回到改革前的農奴制社會,恢復地主對農民的「父親般的庇護」的舊制。自由派知識分子鼓吹同沙皇政府調和妥協,日益深沉地和反動派勾結起來,越來越遠離六十年代革命民主派的傳統。謝德林曾對友人說:「如今,咒駡六十年代和當時從事活動的人們,已經成了時髦的玩意兒。他們一無例外地低毀所有的人,他們已開始誹謗起涅克拉索夫來了」。因此,他「要把這部作品①獻給已故的涅克拉索夫」,為反農奴制的英勇戰士涅克拉索夫的正義事業辯護。《波謝洪尼耶遺風》是革命民主派給八十年代企圖復辟農奴主國家的各色反動派的一個有力的反擊。它通過對「改革」前農奴制俄國生活的廣泛、鮮明、真實的描寫,讓人民重溫過去的惡夢,對比自己所處的八十年代的現實,幫助他們得出「改革」前後的社會並無本質區別的結論,看清長期農奴制在人們的思想意識、社會風尚、生活習俗、心理活動中留下的深刻烙印,從而激起人們的覺悟和反抗。

  ①指《波謝洪尼耶遺風》。

  謝德林是主張用革命方法爭取農民解放的革命民主派的傑出戰士,他的作品沒有一篇不是緊密聯繫著時代,對社會政治生活痛下針砭。正如高爾基所說:「不假謝德林之功,要瞭解十九世紀下半期的俄國歷史,一般地是不可能的」。

  反對沙皇專制制度,反對農奴制壓迫,反對自由派的偽善,是謝德林畢生奮戰的三大任務。在他的作品中,以反對農奴制壓迫為主要內容的作品,占著很大的比重,《波謝洪尼耶遺風》更是其中具有總結意義的一部巨著。

  地主莊園生活,是六十至七十年代許多俄羅斯作家注意的中心。他們寫下了不少傳誦後世的佳作。但是貴族出身的作家們有意無意地把貴族地主階級的生活加以美化,往往懷著深切的憂慮和惋惜描寫本階級的墮落和衰竭。謝德林與他們截然不同,他背叛了自己的階級,站在革命民主主義立場上,真實地寫出了「一個買賣人口的國家的慘酷景象」(別林斯基)。謝德林在一八六八年的一篇書評中說:「我們……要盡最大的努力,反對這樣的作者,他企圖叫公眾相信,似乎每一個莊園都是一座愛的舞臺,地主花園裡每一叢樹下都坐著一個『絕代佳人』。這是完全不真實的。」在一八七一年的另一篇書評裡他又說:有的作家把農奴制生活描繪得「多麼溫煦、光明、舒適、慷慨而恬靜啊!可是事實上,在這寧靜的外貌下該掩蓋著多麼慘酷的內幕」!謝德林在《波謝洪尼耶遺風》中,也象在他的其他作品如《戈羅夫略夫一家》中一樣,嚴峻而憤怒地揭開了地主階級的「慘酷的內幕」,「教導俄國社會要通過農奴制地主所謂有教養的喬裝打扮的外表,識別他的巧取豪奪的利益,教導人們憎恨諸如此類的虛偽和冷酷無情」(列寧)。

  《波謝洪尼耶遺風》由三十一章既能獨立成篇,又是渾然一體的四個有機部分組成。第一部分(一至六章)寫波謝洪尼耶貴族尼卡諾爾生活于其中的貴族之家。第二部分(七至十六章)寫這家人的親族。第三部分(十七至二十五章)寫農奴尤其是家奴的悲慘遭遇。第四部分(二十六至三十一章)寫村鄰地主、貴族長和貴族理想主義知識分子。四個部分又可歸結為「主人肖像」和「奴隸肖像」兩個畫廊,在廣闊的背景上,通過對壓迫者和被壓迫者的眾多形象的描繪,交織成整個俄國農奴制黑暗生活的畫幅。這裡,貫串全書的「主人公」是農奴制度。聯繫所有人物的統一情節,是農奴制下的「日常生活」。

  在「主人肖像」畫廊中,謝德林無情地鞭撻貴族之家的寄生性和腐朽性。作者把紅果莊的惡霸地主安娜置於光天化日之下,淋漓盡致地刻劃出她的貪婪、吝嗇、專橫暴戾,剛愎自用等當權農奴主的典型特徵,同時把她的丈夫瓦西裡加以對照,寫出沒落農奴主的精神空虛、卑微猥瑣等另一些典型特徵。在描寫紅果莊莊園生活的同時,謝德林給予貴族地主階級子女的教育問題不少篇幅,揭示農奴制的腐朽道德怎樣腐蝕下一代的過程,並以此弓!導讀者不由地得出一個唯一結論:農奴制思想不可能培養出有益於社會的人。

  從紅果莊引發開去,作者接著在讀者面前展示出一大群鄰村的、縣城裡的、省會裡的、首都莫斯科的地主貴族、高官卑吏的典型形象。這裡有兇神惡煞、如狼似虎的薩維裡采夫夫婦;有敲骨吸髓、錙銖必較的「模範主人」普斯托捷洛夫;有驕奢淫逸、爾虞我詐的「商業貴族」巴維爾外祖父一家;有腐化墮落、傷風敗俗的「公職貴族」斯特利任雷少校;有顢頇無能、尸位素餐的貴族長斯特隆尼柯夫,等等。他們各各具有自己的鮮明個性特點,但又無不受著專制農奴制思想意識和生活力式的支配。

  在這個畫廊中,初看上去,除了估惡不俊的地主群像,還有幾幅頗帶幾分「田園色彩」的肖像畫。「美食家姑母」拉伊莎是其中的一個,她表面上不象其他地主那麼殘暴,然而,即使是這樣一個「好」地主,歸根到底,也是靠她為官的丈夫魚肉百姓的「余澤」,坐享其寡居的優渥生活,她的人生目的僅限於吃得更好,住得更舒適,她的存在於社會毫無裨益。貴族青年知識分子布爾馬金是其中的另一個,他心地善良,為人正派,他嫉惡如仇而又孤高自賞,他懷抱理想卻又遠離人民。面對冷酷而複雜的現實,他束手無策,終其一生,一無所成,只能歸入俄羅斯文學中「多餘人」的行列。

  通過這些廣泛的描寫,謝德林堅定不移地表明瞭整個貴族地主階級的必然滅亡。「模範主人」臨終時說:「該死了」,這也是作者對地主階級的最後判決詞。貴族長的結局,更無異是作者對貴族階級未來命運的預言;這個預言在十月革命後逃往國外由寓公而僕役而葬身異域的白俄身上,得到了驗證。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