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四庫提要 > 五經總義類 | 上頁 下頁
附錄 古微書


  《古微書》,三十六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孫瑴編。瑴字子雙,華容人。

  考劉向《七略》,不著緯書。然民間私相傳習,則自秦以來有之。非惟盧生所上見《史記·秦本紀》,即呂不韋《十二月紀》稱某令失則某災至,伏生《洪範五行傳》稱某事失則某徵見,皆讖緯之說也。《漢書·儒林傳》稱孟喜得《易》家候陰陽災變書,尤其明證。荀爽謂起自哀、平,據其盛行之日言之耳。《隋志》著錄八十一篇。燔燒之後,湮滅者多。至今僅有傳本者,朱彝尊《經義考》稱《易乾鑿度》、《乾坤鑿度》、《禮含文嘉》猶存,顧炎武《日知錄》又稱見《孝經援神契》。然《含文嘉》乃宋張師禹所撰,非其舊文。《援神契》則自宋以來不著於錄,殆炎武一時筆誤,實無此書。則傳於世者,僅《乾鑿度》、《乾坤鑿度》二書耳。皇上光崇文治,四庫宏開;二酉秘藏,罔弗津逮。又於《永樂大典》之中搜得《易緯稽覽圖》、《通卦驗》、《坤靈圖》、《是類謀》、《辨終備》、《乾元序制記》六書,為數百年通儒所未見,其餘則仍不可稽。蓋遺編殘圖,十不存其一矣,瑴嘗雜采舊文,分為四部,總謂之《微書》:一曰《焚微》,輯秦以前逸書。一曰《線微》,輯漢、晉間箋疏。一曰《闕微》,徵皇古七十二代之文。一曰《刪微》,即此書。今三書皆不傳,惟此編在,遂獨被《微書》之名。實其中之一種也。所采凡《尚書》十一種、《春秋》十六種、《易》八種、《禮》三種、《樂》三種、《詩》三種、《論語》四種、《孝經》九種、《河圖》十種、《洛書》五種。以今所得完本校之,瑴不過粗存梗概。又唐瞿曇悉達《開元占經》,去隋未遠,所引諸緯,如《河圖聖洽符》、《孝經雌雄圖》之類,多者百餘條,少者數十條。瑴亦未睹其書,故多所遺漏。

  又摘伏勝《尚書大傳》中《洪範五行傳》一篇,指為神禹所作,尤屬杜撰。然其采摭編綴,使學者生於千百年後,猶見東京以上之遺文,以資考證,其功亦不可沒。《經義考·毖緯》一門其所引據,出瑴書者十之八九,則用力亦可謂勤矣。緯與經,名雖相輔,實各自為書。卦氣之說,孟喜始據以詁《易》,何休、鄭玄援引尤多。宋歐陽修《乞校正五經劄子》欲於注疏中全削其文,而說不果用。魏了翁作《九經正義》,始盡削除。此實說經家謹嚴之旨,與孫複說《春秋》而廢《傳》,鄭樵說《詩》而廢《序》,深文巧詆,務排漢學者不同。然義理則當尊正軌,考證則不廢旁稽。如鄭玄注《禮》,五天帝具有姓名,此與道家符籙何異?宋儒辟之是也。

  至於蔡沈《書集傳》所稱「昆侖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實《洛書甄耀度》、《尚書考靈耀》之文。「黑道二去黃道北,赤道二去黃道南,白道二去黃道西,青道二去黃道東」,實《河圖帝覽嬉》之文。朱子注《楚詞》「昆侖者地之中也,地下有八柱,互相牽制,名山大川,孔穴相通」,實《河圖括地象》之文。「三足烏,陽精也」,實《春秋元命包》之文(案此四條皆朱彝尊《經義考》之說)。以至「七日來複」,自王弼以來承用;六日七分之說,朱子作《易本義》亦弗能易,實《易稽覽圖》之文。《洛書》四十五點,邵子以來傳為秘鑰,其法出於太乙九宮,實《易乾鑿度》之文。是宋儒亦未能盡廢之。然則瑴輯此編於經義亦不無所裨,未可盡斥為好異,故今仍附著《五經總義》之末焉。

  ***

  ──右「五經總義類」三十一部,六百七十五卷,附錄一部、三十六卷,皆文淵閣著錄。

  (案:漢儒《五經》之學,惟《易》先變且盡變,惟《書》與《禮》不變,《詩》與《春秋》則屢變而不能盡變。蓋《易》包萬匯,隨舉一義,皆有說可通。數惟人所推,象惟人所取,理惟人所說,故一變再變而不已。《書》紀政事,《禮》具器數,具有實徵,非空談所能眩亂,故雖欲變之而不能。《詩》則其美其刺,可以意解,其名物訓詁,則不可意解也;《春秋》則其褒其貶,可以詞奪,其事蹟始末,則不可以詞奪也:故二經雖屢變而不盡變。劉勰有言:「意翻空而易奇,詞徵實而難巧。」此雖論文,可例之於說經矣。今所甄錄,徵實者多,不欲以浮談無根啟天下之捷徑也。蓋自王柏諸人以下,逞小辨而汨聖籍者,其覆轍可一一數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