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學現代文學名家文集史籍歷史學達首頁言情小說偵探推理軍事軍旅科幻小說時尚閱讀
外國名著傳記紀實港臺文學詩詞歌賦古典小說武俠小說玄幻奇俠影視小說穿越宮闈青春校園
學達書庫 > 水滸大全 > 水滸忠義志傳 | 上頁 下頁
第九十九回 宋公明兵渡呂梁關 公孫勝法取石祁城


  信宿公今複看樞,三軍何處更軒渠。
  聲名耿耿知難泯,瘴癘實實孰為除。
  萬里歸裝無薏苡,幾肩行李有圖書。
  天心肯護公明望,鐵鉞還看到海隅。

  卻說宋江人馬水陸並行,已到桐岡,屯劄下三個大營。左營盧俊義兵馬,中營宋公明,後營張招討,各首尾相接不斷。當日宋江問潘迅曰:「此去是何處關隘?」

  潘迅曰:「前面地名飛燕坡,淮西地界,須打破呂梁關方可取石祁城。」

  宋江曰:「此去賊境不遠。」

  即令馬靈到盧元帥營中傳令:「使孫安前去打聽消息。」

  盧俊義得令,便撥孫安等七員將,引兵二萬,徑奔飛燕坡來哨探。

  且說呂梁關守將二員:魯成、劉敏。聞知宋江引兵到來,二人商議。魯成曰:「宋兵初入吾境,未知虛實,可開關殺出,必能取勝。」

  劉敏曰:「只可堅守。令人報知石祁城主將,令他討救兵前來把守,不消三個月,他糧食必盡,人馬自退,何必與他交戰。」

  魯成不聽,即引人馬下關迎敵。魯成出馬大罵:「草寇敢來犯界,殺你片甲不回。」

  餘呈出馬喝曰:「助惡匹夫,敢自誇口。」

  兩馬相交,戰不十合,被餘呈一刀砍了。劉敏大敗,棄呂梁關,望祁城而走。孫安等奪了呂梁關駐屯。宋江召孫安等賞賜了。書餘呈為首功。

  卻說石祁城守將:謝英、丘翔、黃施俊。這三員大將足智多謀。當日劉敏敗回訴說:「魯成不聽某諫,失了關隘,主將可作準備。」

  黃施俊與丘翔商議迎敵,丘翔曰:「今宋軍遠來,利在速戰,只宜堅守城池,則宋江自退矣,不必出戰。」

  黃施俊不聽其言,遂引謝英、劉敏出城,列成陣勢。孫安大叫曰:「天兵到此,尚敢抗拒!」

  黃施俊大罵:「殺不盡的草寇!」

  輪刀便戰,鬥上三十合,黃施俊敗走,謝英便牽斧來敵孫安,任光便來接住,戰了十合,被劉敏殺死。孫安見折了任光,卻把謝英斬為兩段。黃施俊見了,與劉敏收兵,走入城內。孫安亦收兵,回見宋、盧二元帥,訴說折了任光。宋江不勝悲泣,便令四門圍困攻城。

  卻說黃施俊因折了謝英,遂依丘翔之計,再不出戰。宋軍一邊攻打十數日,城不能下。宋江與吳用、公孫勝商議曰:「賊兵堅守此城,如之奈何?」

  公孫勝曰:「惟有東門地勢略低,小弟今夜布起五里黑霧,來遮掩我等人馬一湧逼城下,牽火燒毀城樓,眾軍一湧而上,城必破矣。」

  宋江大喜,傳下將令。公孫勝先登拱秀山,仗劍作法,用水一噴,喝聲道:「疾!」

  只見黑霧漫空,遮了軍兵,只聞金鼓之聲。東門盧俊義催兵上雲梯登城。果然城上賊兵不見宋兵來攻。孫安率敢死之士,各提利刀,一擁上城。黃施俊看見,望西門而走。卞祥、于玉、吳得真將東門打開,宋兵一齊殺入,守城兵潰亂。丘翔、劉敏抵擋不住,安仁美活捉丘翔,劉敏被柏森一槍刺死,只有黃施俊走出西門,於玉追去,被黃施俊一箭射死,鄂全忠趕來,黃施俊回身便戰,鬥上十合,被鄂全忠斬于馬下。宋江大勢人馬入城,令人救滅城中火,出榜安民,計點將佐,折了于玉,其餘眾將都來請功:孫安首登城池,公孫勝用術布法,鄂全忠獻黃施俊首級,柏森獻劉敏首級,安仁美綁解丘翔來見。宋江問曰:「守城之計是汝之意乎?」

  丘翔答曰:「仕秦為秦,是某之計。」

  宋江曰:「今被擒來,若肯委心歸順,即赦汝罪。」

  丘翔曰:「今日城破被擒,有死而已,早賜加戮。」

  宋江聽罷,不忍誅之。吳用曰:「此人用之不可,放之亦不可。直將丘翔解去張招討處斬首,以全其名。」

  有詩曰:

  孤城打破力難支,被捉忠心更不移。
  若使其言聞草寇,不知哪個是男兒。

  話說宋江已得了石祁城,令人尋於玉屍首,具棺槨與任光同埋一處。再申文催張招討移人馬鎮守石祁城。

  卻催人馬望梁州進發,前一哨盧元帥三軍都到雁翅坡屯紮。這梁州有守城統制官,複姓上官名義,使一柄鐵錘,重四十八的,有萬夫不當之勇。聽知宋江大軍離城不遠,與副將吳炎、李東、張壽商議。吳炎曰:「今宋江人馬相近,只宜堅守城池。」

  上官義曰:「既宋江兵臨城下,先與他決一戰,然後又作計議。」

  探子來報:「宋兵已到。」

  上官義即令李東、張壽引兵三千出城迎敵。盧元帥部下吳得真出馬,直取張壽,正鬥間,李東便來夾攻,朱元見了,挺刀接住廝殺。上官義亦引兵出城殺來,江度輪刀便戰,上官義揮鐵錘打死江度,吳得真見江度落馬,措手不及被李東刺于馬下,朱元大敗走回本陣,見盧元帥訴說折了吳得真、江度。盧俊義大怒,即令人報知宋元帥,宋江聽知折了二將,悲傷不已,傳令教拔寨都起。先令唐斌、相士成、胡遠、姚期、姚約、餘呈引兵直到梁州城下搦戰。上官義見了,便令引鳳、引凰兄弟出馬,唐斌見了,舉槍便刺二人,戰上十合,蕭引鳳輪刀拍馬來協助,相士成出馬迎戰,詐敗而走,引鳳趕去,被相士成活捉了。蕭引凰正待來救,被唐斌一刀砍了馬腳,亦被捉了,西兵大敗奔入城內。唐斌回寨,解蕭引鳳兄弟請功。宋江親釋其縛賜坐,便曰:「二位昆玉,如肯同扶宋室,終不失封侯之位。」

  二人再拜曰:「既蒙不殺,願為小卒。」

  宋江大喜,設席相待。

  次日宋江領兵圍攻梁州城。卻說上官義見捉去蕭引鳳兄弟,即與吳炎商議,吳炎曰:「今宋兵攻城,只宜堅守,等洮陽、泰州二處兵到,前後夾攻,則宋兵自退。」

  上官義不聽,自引兵出城來戰。宋陣上姚期出馬與上官義交戰,鬥上三十合,姚期力怯,姚約挺槍來夾攻,上官義力戰二人,先一錘把姚期打死下馬,姚約見兄落馬,措手不及亦被殺了。文仲容大怒,挺刀直取上官義,鬥了三十合,崔埜、乜恭二人出馬助戰。上官義抵敵不過,撥回馬走入城去,三將直趕到城下,城上炮石打下來,文仲容收兵回營。宋江見折了二將,心中憂悶,無計可支,與吳用商議,吳用附耳低語,對宋江曰:「如此如此。」

  宋江即喚蕭引鳳兄弟問曰:「我欲令你兄弟詐降之計,裡應外合以取城池,你心下如何?」

  蕭引鳳曰:「我兄弟既蒙元帥不殺之恩,願行此計。」

  宋江即令人馬退去七十里屯紮。

  蕭引鳳二人辭了宋江,前去楓霞嶺,糾合得百姓村民一百余人。黃昏時候,直來城下叫曰:「我兄弟今逃走回來,有急事報知,可開城門。」

  只見守門軍士徑來府中報說:「有蕭引鳳兄弟,帶了眾人走回。」

  上官義曰:「快開城門放他入來。」

  不多時,蕭引鳳兄弟帶了眾人來見。上官義曰:「你兄弟今日如何得回?」

  引鳳曰:「我被捉去囚在後營,前日統制出戰,又殺他二將,宋軍各有退志,又見統制連日不出兵,宋兵糧盡,又慮洮陽二處救兵到,因此退七十里屯紮,被我二人殺了監軍,牽了二疋馬逃回。到半路遇見這夥百姓,皆言被宋兵四下擄掠,放火燒了房屋,要投入城中避難,故同引入城。」

  上官義聽了大喜,遂留下眾人不疑。

  卻說秦州王慶當日升殿,文武拜畢,秦王曰:「近有梁州、洮陽等處申報宋江已取了呂梁關、石祁城等處了,今又攻打梁州甚急,汝等眾人如何計議?」

  太史汪克明曰:「臣夜觀乾象,見西南旺氣沖天,各處將星散亂,惟有罡星明朗,正應淮西分野,主公可發救兵前去相助,可保無危。」

  只見上將廖立奏曰:「以臣愚見,梁州守將上官義,足智之人,必能拒敵,可差殿前都尉龔端、龔正二員齎領文書而行。」

  秦王准奏,轉入後宮與段妃取樂。時值中秋,秦王與段妃登紫虛台賞月,眾嬪妃伏侍王慶飲酒,忽聽得台下有人彈箏,唱詞音調極清。王慶令人去喚來見,不多時,從人引一女子上臺拜見。王慶問那女子:「何處人氏?」

  女子曰:「妾乃杭州教坊司之樂女,小名翠英,往年遭方臘之亂,被調兵掠至秦州,寓居台側,今夜因感故鄉,彈箏唱詞,聊申情懷。」

  王慶曰:「你可再彈一詞,伏侍寡人飲酒,明日取你為妃子。」

  翠英聽說,低頭罵曰:「草寇強梁,幼年曾侍奉上皇出入宮禁,豈肯伏侍反臣哉。」

  王慶大怒,即令軍校推下臺斬之。有詩為證:

  玉貌花顏翠落時,憤然壯志勝男兒。
  須臾一死荒台下,尚有清風明月知。

  是夜酒罷。自後王慶與段妃宮中取樂,不出理事。卻說二都尉領旨來到梁州,入見上官義,將王慶旨意備說前事。上官義笑曰:「主公過勞心志,汪太史何消多慮。」

  遂將蕭引鳳之言說知。龔端曰:「如此則宋江無能為矣。」

  上官義設席款待,畢。

  卻說宋江退兵于龍山屯紮,與吳用曰:「蕭引鳳在城中,必有主意,今可率兵圍城。」

  林冲、關勝引兵攻打東門;白玉、朱達得引兵攻打北門;余呈、懷英引兵在南門城下埋伏了,各聽炮號,一齊進兵。宋江、吳用等攻打西門。各人拔寨齊起,來到城下,軍校報知。上官義大驚曰:「宋江軍馬既退,今又攻城?」

  蕭引鳳曰:「今宋江部下,人無鬥志,各生怨心,不如乘勢殺出,大事定矣。」

  吳炎諫曰:「只宜堅守,等待救兵到來。」

  上官義不聽,即引兵出城殺來,正迎著秦明,戰上三十合,餘呈出馬來夾戰,上官義力戰二將,忽後軍來報東門火起,已有宋兵殺入城了。上官義大驚,望洮陽而走,餘呈趕去,冤家馬失前蹄,被上官義回馬活捉去了。原來蕭引鳳見上官義出城來,就東門城上放火,斬開城門,放林冲、關勝殺入城來。李東、張壽、吳炎慌忙上馬殺出城。蕭引鳳曰:「李將軍何不歸順宋元帥。」

  李東大怒,把蕭引鳳刺死,沖出東門,正遇著白玉、朱達得二人大戰,被白玉刺死。宋江軍馬入城,府堂坐定,眾將請功。關勝獻吳炎首級,懷英活捉龔端,貢士隆擒龔正,朱達得獻李東首級,單走了上官義。那蕭引鳳兄弟被李東殺死,白玉陷在河邊被守門軍殺死,餘呈趕上官義被擒,宋江見折了四人,令人尋屍首葬之。捷報張招討,催軍起行,望洮陽進發。且聽下回分解。

  此一回折將五員:吳得真、江度、姚期、姚約、白玉、餘呈。

  新刻全像水滸傳卷之二十一終

  新刻全像水滸傳卷之二十二↓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