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家 > 張九齡 | 上頁 下頁
舊唐書·張九齡傳


  張九齡,字子壽,一名博物。曾祖君政,韶州別駕,因家於始興,今為曲江人。父弘愈,以九齡貴,贈廣州刺史。

  九齡幼聰敏,善屬文。年十三,以書幹廣州刺史王方慶,大嗟賞之,曰:「此子必能致遠。」登進士第,應舉登乙第,拜校書郎。

  玄宗在東宮,舉天下文藻之士,親加策問,九齡對策高第,遷右拾遺。時帝未行親郊之禮,九齡上疏曰:

  *

  伏以天才者,百神之君,而王者之所由受命也。自古繼統之主,必有郊配之義,蓋以敬天命以報所受。故於郊之義,則不以德澤未洽,年穀不登,凡事之故,而闕其禮。《孝經》雲:「昔者周公郊祀後稷以配天。」斯謂成王幼沖,周公居攝,猶用其禮,明不暫廢。漢丞相匡衡亦雲:「帝王之事,莫重乎郊祀。」董仲舒又雲:「不郊而祭山川,失祭之序,逆於禮正,故《春秋》非之。」臣愚以為匡衡、仲舒,古之知禮者,皆謂郊之為祭所宜先也。

  伏惟陛下紹休聖緒,其命惟新,禦極已來,於今五載,既光太平之業,未行大報之禮,竊考經傳,義或未通。今百穀嘉生,鳥獸鹹若,夷狄內附,兵革用寧。將欲鑄劍為農,泥金封禪,用彰功德之美,允答神只之心。能事畢行,光耀帝載。況郊祀常典,猶闕其儀,有若怠於事天,臣恐不可以訓。伏望以迎日之至,展焚柴之禮,升紫壇,陳采席,定天位,明天道,則聖朝典則,可謂無遺矣。

  *

  九齡以才鑒見推,當時吏部試拔萃選人及應舉者,鹹令九齡與右拾遺趙冬曦考其等第,前後數四,每稱平允。

  開元十年,三遷司勳員外郎。時張說為中書令,與九齡同姓,敘為昭穆,尤親重之,常謂人曰:「後來詞人稱首也。」九齡既欣知己,亦依附焉。

  十一年,拜中書舍人。

  十三年,車駕東巡,行封禪之禮。說自定侍從升中之官,多引兩省錄事主書及己之所親攝官而上,遂加特進階,超授五品。

  初,令九齡草詔,九齡言於說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為先,勞舊次焉。若顛倒衣裳,則譏謗起矣。今登封霈澤,千載一遇。清流高品,不沐殊恩。胥吏末班,先加章紱。但恐制出之後,四方失望。今進草之際,事猶可改,唯令公審籌之,無貽後悔也。」說曰:「事已決矣,悠悠之談,何足慮也!」竟不從。及制出,內外甚咎於說。時禦史中丞宇文融方知田戶之事,每有所奏,說多建議違之,融亦以此不平於說。九齡複勸說為備,說又不從其言。無幾,說果為融所劾,罷知政事,九齡亦改太常少卿,尋出為冀州刺史。

  九齡以母老在鄉,而河北道裡遼遠,上疏固請換江南一州,望得數承母音耗,優制許之,改為洪州都督。俄轉桂州都督,仍充嶺南道按察使。上又以其弟九章、九皋為嶺南道刺史,令歲時伏臘,皆得寧覲。

  初,張說知集賢院事,常薦九齡堪為學士,以備顧問。說卒後,上思其言,召拜九齡為秘書少監、集賢院學士,副知院事。再遷中書侍郎。常密有陳奏,多見納用。尋丁母喪歸鄉里。

  二十一年十二月,起複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明年,遷中書令,兼修國史。

  時范陽節度使張守珪以裨將安祿山討奚、契丹敗衄,執送京師,請行朝典。九齡奏劾曰:「穰苴出軍,必誅莊賈;孫武教戰,亦斬宮嬪。守珪軍令必行,祿山不宜免死。」上特舍之。九齡奏曰:「祿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請因罪戮之,冀絕後患。」上曰:「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誤害忠良。」遂放歸藩。

  二十三年,加金紫光祿大夫,累封始興縣伯。

  李林甫自無學術,以九齡文行為上所知,心頗忌之。乃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齡屢言不可,帝不悅。二十四年,遷尚書右丞相,罷知政事。後宰執每薦引公卿,上必問:「風度得如九齡否?」

  故事皆搢笏於帶,而後乘馬,九齡體羸,常使人持之,因設笏囊。笏囊之設,自九齡始也。

  初,九齡為相,薦長安尉周子諒為監察禦史。至是,子諒以妄陳休咎,上親加詰問,令於朝堂決殺之。九齡坐引非其人,左遷荊州大都督府長史。

  俄請歸拜墓,因遇疾卒,年六十八,贈荊州大都督,諡曰文獻。

  九齡在相位時,建議複置十道採訪使,又教河南數州水種稻,以廣屯田。議置屯田,費功無利,竟不能就,罷之。

  性頗躁急,動輒忿詈,議者以此少之。

  子拯,伊闕令。祿山之亂陷賊,不受偽命。兩京克復,詔加太子右贊善。

  弟九皋,自尚書郎曆唐、徐、宋、襄、廣五州刺史。

  九章,曆吉、明、曹三州刺史,鴻臚卿。

  九齡為中書令時,天長節百僚上壽,多獻珍異,唯九齡進《金鏡錄》五卷,言前古興廢之道,上賞異之。

  又與中書侍郎嚴挺之、尚書左丞袁仁敬、右庶子梁升卿、禦史中丞盧怡結交友善。挺之等有才幹,而交道終始不渝,甚為當時之所稱。

  至德初,上皇在蜀,思九齡之先覺,下詔褒贈,曰:「正大廈者柱石之力,昌帝業者輔相之臣。生則保其榮名,歿乃稱其盛德,節終未允于人望,加贈實存乎國章。故中書令張九齡,維嶽降神,濟川作相,開元之際,寅亮成功。讜言定其社稷,先覺合於蓍策,永懷賢弼,可謂大臣。竹帛猶存,樵蘇必禁,爰從八命之秩,更進三台之位。可贈司徒,仍遣使就韶州致祭。」

  有集二十卷。

  ◇【張仲方傳(張九齡弟九皋曾孫)】

  九皋曾孫仲方,少朗秀。為兒童時,父友高郢見而奇之,曰;「此子非常,必為國器,吾獲高位,必振發之。」後郢為御史大夫,首請仲方為禦史。曆金州刺史。郡人有田產為中人所奪,仲方三疏奏聞,竟理其冤。入為度支郎中,駁李吉甫諡,吉甫之黨惡之,出為遂州司馬。稍遷複、曹、鄭三郡守。為諫議大夫。

  時鄠縣令崔發因辱小黃門,敬宗赫怒,付台推鞫。及元日大赦,獨發不得宥。仲方上疏,其略曰:「鴻恩將布於天下,而不行御前;霈澤始被於昆蟲,而獨遺崔發。」由是發得不死,時論美之。

  大和九年,為京兆尹,將相從累者皆大戮,仲方密令識之。旋詔下許令收葬,得認遺骸,實仲方之力也。是時軍人橫恣,仲方脂韋,坐不稱職,出為華州刺史,改秘書監。

  開成二年卒,年七十二,贈禮部尚書,諡曰成。

  【①脂韋:油脂和軟皮,世故圓滑、阿諛逢迎、諂媚。】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