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家 > 張九齡 | 上頁 下頁
張九齡簡介


  張九齡(678年-740年6月5日①),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人(今廣東省韶關市曲江區)。唐代唯一由嶺南書生進身的宰相、詩人。。

  張九齡自幼聰敏,七歲知屬文。

  十三歲時(690年),王方慶接替被殺的廣州都督路元睿,途經韶州,見到他的文章後,大為歎賞。

  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年)擢進士,最初擔任調秘書省校書郎,因「謗議上聞」退職返鄉。

  703年,前鳳閣舍人張說「忤旨配流欽州」,途經曲江,與張九齡通族譜,敘為昭穆(另一種說法是722年張說拜相後,但703年左右二人認識是確定的),從此張九齡自稱范陽張氏,其祖先張守禮出自東漢司空張皓、西晉司空張華(詳見張九齡本人為張說所作墓誌銘),是其曾祖張君政任韶州別駕死任上才家於曲江的,但死後則稱西漢留侯張良、西晉司空張華之後,而其弟張九皋則稱西漢張良、張安世之後。其高門的身份並不被當時的大部分人承認,包括唐玄宗。

  713年,應「道侔伊呂科」舉,中高第,為左拾遺。722年,張說拜相,舉薦張九齡為司勳員外郎,723年,張說再薦張九齡為中書舍人,封曲江縣男。725年,黨爭失利,張說罷相,十幾人受牽連,包括張九齡。張九齡因此轉太常少卿,出為冀州刺史。以母老在鄉,改為洪州都督。俄轉桂州都督,仍充嶺南道按察使。

  張說卒後,731年3月,玄宗召拜九齡為秘書少監、集賢院學士,副知院事。

  732年,為工部侍郎。

  733年5月,檢校中書侍郎。其年秋,丁母喪歸鄉里。12月,起複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734年,遷中書令,集賢院令知院事兼修國史。曾劾安祿山野心,提醒玄宗注意。

  735年3月,加金紫光祿大夫,累封始興縣子。

  736年秋八月天長節,玄宗生日,群臣皆獻珍罕,獨張九齡上事鑒十章以伸諷諫,號「千秋金鑒錄」,帝甚嘉美。張九齡提拔王維為右拾遺,盧象為左補闕。由於李林甫、牛仙客等人結党,張九齡失去唐玄宗的信任,改任尚書右丞相,罷知政事。在主政期間,張九齡主張不循資格用人,為人好名不好利(李林甫剛好相反),敢於諫言,不避利害。

  737年,太子李瑛被廢。同年,張九齡因所舉薦的監察禦史周子諒觸怒玄宗被殺,被貶為荊州大都督府長史,召孟浩然於幕府。

  738年,封始興縣伯。

  740年春,以「歸拜墓」名義辭官,農曆五月七日(6月5日)在家鄉曲江病逝,享年63歲,贈荊州大都督,諡曰文獻。歸葬羅源洞。

  世稱「張曲江」,有《張曲江集》。張說曾稱他為「後出詞人之冠」。有詩《感遇》12首,《唐詩三百首》以其一、其二開篇,其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聯,更是他高潔情操的寫照。其五言律詩情致深婉,《望月懷遠》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唱絕千古。

  ***

  ①張九齡卒年,兩唐書均稱68歲。但其神道碑墓誌銘均稱63歲。當以出土的墓誌銘為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