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朱熹 > 論語集注 | 上頁 下頁
公冶長第五


  〈此篇皆論古今人物賢否得失,蓋格物窮理之一端也。凡二十七章。胡氏以為疑多子貢之徒所記雲。〉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妻,去聲,下同。縲,力追反。絏,息列反。公冶長,孔子弟子。妻,為之妻也。縲,黑索也。絏,攣也。古者獄中以黑索拘攣罪人。長之為人無所考,而夫子稱其可妻,其必有以取之矣。又言其人雖嘗陷於縲絏之中,而非其罪,則固無害于可妻也。夫有罪無罪,在我而已,豈以自外至者為榮辱哉?〉

  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南容,孔子弟子,居南宮。名絛,又名適。字子容,諡敬叔。孟懿子之兄也。不廢,言必見用也。以其謹于言行,故能見用於治朝,免禍於亂世也。事又見第十一篇。或曰:「公冶長之賢不及南容,故聖人以其子妻長,而以兄子妻容,蓋厚于兄而薄于己也。」程子曰:「此以己之私心窺聖人也。凡人避嫌者,皆內不足也,聖人自至公,何避嫌之有?況嫁女必量其才而求配,尤不當有所避也。若孔子之事,則其年之長幼、時之先後皆不可知,惟以為避嫌則大不可。避嫌之事,賢者且不為,況聖人乎?」〉

  ※

  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焉,於虔反。子賤,孔子弟子,姓宓,名不齊。上斯斯此人,下斯斯此德。子賤蓋能尊賢取友以成其德者。故夫子既歎其賢,而又言若魯無君子,則此人何所取以成此德乎?因以見魯之多賢也。蘇氏曰:「稱人之善,必本其父兄師友,厚之至也。」〉

  ※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

  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曰:「瑚璉也。」〈女,音汝。瑚,音胡。璉,力展反。器者,有用之成材。夏曰瑚,商曰璉,周曰簠簋,皆宗廟盛黍稷之器而飾以玉,器之貴重而華美者也。子貢見孔子以君子許子賤,故以己為問,而孔子告之以此。然則子貢雖未至於不器,其亦器之貴者歟?〉

  ※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雍,孔子弟子,姓冉,字仲弓。佞,口才也。仲弓為人重厚簡默,而時人以佞為賢,故美其優於德,而病其短於才也。〉

  子曰:「焉用佞?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焉,於虔反。禦,當也,猶應答也。給,辨也。憎,惡也。言何用佞乎?佞人所以應答人者,但以口取辨而無情實,徒多為人所憎惡爾。我雖未知仲弓之仁,然其不佞乃所以為賢,不足以為病也。再言焉用佞,所以深曉之。或疑仲弓之賢而夫子不許其仁,何也?曰:仁道至大,非全體而不息者,不足以當之。如顏子亞聖,猶不能無違於三月之後;況仲弓雖賢,未及顏子,聖人固不得而輕許之也。」〉

  ※

  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說,音悅。漆雕開,孔子弟子,字子若。斯,指此理而言。信,謂真知其如此,而無毫髮之疑也。開自言未能如此,未可以治人,故夫子說其篤志。程子曰:「漆雕開已見大意,故夫子說之。」又曰:「古人見道分明,故其言如此。」謝氏曰:「開之學無可考。然聖人使之仕,必其材可以仕矣。至於心術之微,則一毫不自得,不害其為未信。此聖人所不能知,而開自知之。其材可以仕,而其器不安于小成,他日所就,其可量乎?夫子所以說之也。」〉

  ※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

  子路聞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桴,音孚。從、好,並去聲。與,平聲。材,與裁同,古字借用。桴,筏也。程子曰:「浮海之歎,傷天下之無賢君也。子路勇於義,故謂其能從己,皆假設之言耳。子路以為實然,而喜夫子之與己,故夫子美其勇,而譏其不能裁度事理,以適於義也。」〉

  ※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

  子曰:「不知也。」〈子路之于仁,蓋日月至焉者。或在或亡,不能必其有無,故以不知告之。〉

  又問。

  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乘,去聲。賦,兵也。古者以田賦出兵,故謂兵為賦,春秋傳所謂「悉索敝賦」是也。言子路之才,可見者如此,仁則不能知也。〉

  「求也何如?」

  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千室,大邑。百乘,卿大夫之家。宰,邑長家臣之通號。〉「赤也何如?」

  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朝,音潮。赤,孔子弟子,姓公西,字子華。〉

  ※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女,音汝,下同。愈,勝也。〉

  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一,數之始。十,數之終。二者,一之對也。顏子明睿所照,即始而見終;子貢推測而知,因此而識彼。「無所不悅,告往知來」,是其驗矣。〉

  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與,許也。胡氏曰:「子貢方人,夫子既語以不暇,又問其與回孰愈,以觀其自知之如何。聞一知十,上知之資,生知之亞也。聞一知二,中人以上之資,學而知之之才也。子貢平日以己方回,見其不可企及,故喻之如此。夫子以其自知之明,而又不難於自屈,故既然之,又重許之。此其所以終聞性與天道,不特聞一知二而已也。」〉

  ※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朽,許久反。圬,音汙。與,平聲,下同。晝寢,謂當晝而寐。朽,腐也。雕,刻畫也。圬,鏝也。言其志氣昏惰,教無所施也。與,語辭。誅,責也。言不足責,乃所以深責之。〉

  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行,去聲。宰予能言而行不逮,故孔子自言於予之事而改此失,亦以重警之也。胡氏曰:「『子曰』疑衍文,不然,則非一日之言也。」範氏曰:「君子之于學,惟日孜孜,斃而後已,惟恐其不及也。宰予晝寢,自棄孰甚焉,故夫子責之。」胡氏曰:「宰予不能以志帥氣,居然而倦。是宴安之氣勝,儆戒之志惰也。古之聖賢未嘗不以懈惰荒寧為懼,勤勵不息自強,此孔子所以深責宰予也。聽言觀行,聖人不待是而後能,亦非緣此而盡疑學者。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謹於言而敏於行耳。」〉

  ※

  子曰:「吾未見剛者。」

  或對曰:「申棖。」

  子曰:「棖也欲,焉得剛?」〈焉,於虔反。剛,堅強不屈之意,最人所難能者,故夫子歎其未見。申棖,弟子姓名。欲,多嗜欲也。多嗜欲,則不得為剛矣。程子曰:「人有欲則無剛,剛則不屈於欲。」謝氏曰:「剛與欲正相反。能勝物之謂剛,故常伸於萬物之上;為物揜之謂欲,故常屈於萬物之下。自古有志者少,無志者多,宜夫子之未見也。棖之欲不可知,其為人得非悻悻自好者乎?故或者疑以為剛,然不知此其所以為欲爾。」〉

  ※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

  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子貢言我所不欲人加於我之事,我亦不欲以此加之於人。此仁者之事,不待勉強,故夫子以為非子貢所及。程子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吾亦欲無加諸人,仁也;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恕也。恕則子貢或能勉之,仁則非所及矣。」愚謂無者自然而然,勿者禁止之謂,此所以為仁恕之別。〉

  ※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文章,德之見乎外者,威儀文辭皆是也。性者,人所受之天理;天道者,天理自然之本體,其實一理也。言夫子之文章,日見乎外,固學者所共聞;至於性與天道,則夫子罕言之,而學者有不得聞者。蓋聖門教不躐等,子貢至是始得聞之,而歎其美也。程子曰:「此子貢聞夫子之至論而歎美之言也。」〉

  ※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前所聞者既未及行,故恐複有所聞而行之不給也。範氏曰:「子路聞善,勇於必行,門人自以為弗及也,故著之。若子路,可謂能用其勇矣。」〉

  ※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好,去聲。孔文子,衛大夫,名圉。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學,位高者多恥下問。故諡法有以「勤學好問」為文者,蓋亦人所難也。孔圉得諡為文,以此而已。蘇氏曰:「孔文子使太叔疾出其妻而妻之。疾通于初妻之娣,文子怒,將攻之。訪于仲尼,仲尼不對,命駕而行。疾奔宋,文子使疾弟遺室孔姞。其為人如此而諡曰文,此子貢之所以疑而問也。孔子不沒其善,言能如此,亦足以為文矣,非經天緯地之文也。」〉

  ※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子產,鄭大夫公孫僑。恭,謙遜也。敬,謹恪也。惠,愛利也。使民義,如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廬井有伍之類。吳氏曰:「數其事而責之者,其所善者多也,臧文仲不仁者三、不知者三是也。數其事而稱之者,猶有所未至也,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是也。今或以一言蓋一人、一事蓋一時,皆非也。」〉

  ※

  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晏平仲,齊大夫,名嬰。程子曰:「人交久則敬衰,久而能敬,所以為善。」〉

  ※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節藻棁,何如其知也?」〈棁,章悅反。知,去聲。臧文仲,魯大夫臧孫氏,名辰。居,猶藏也。蔡,大龜也。節,柱頭鬥栱也。藻,水草名。棁,梁上短柱也。蓋為藏龜之室,而刻山於節、畫藻於棁也。當時以文仲為知,孔子言其不務民義,而諂瀆鬼神如此,安得為知?春秋傳所謂作虛器,即此事也。張子曰:「山節藻棁為藏龜之室,祀爰居之義,同歸於不知宜矣。」〉

  ※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

  子曰:「忠矣。」

  曰:「仁矣乎?」

  曰:「未知,焉得仁?」〈知,如字。焉,於虔反。令尹,官名,楚上卿執政者也。子文,姓鬥,名穀於菟。其為人也,喜怒不形,物我無閑,知有其國而不知有其身,其忠盛矣,故子張疑其仁。然其所以三仕三已而告新令尹者,未知其皆出於天理而無人欲之私也,是以夫子但許其忠,而未許其仁也。〉

  「崔子弑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

  子曰:「清矣。」

  曰:「仁矣乎?」

  曰:「未知。焉得仁?」〈乘,去聲。崔子,齊大夫,名杼。齊君,莊公,名光。陳文子,亦齊大夫,名須無。十乘,四十匹也。違,去也。文子潔身去亂,可謂清矣,然未知其心果見義理之當然,而能脫然無所累乎?抑不得已於利害之私,而猶未免於怨悔也。故夫子特許其清,而不許其仁。愚聞之師曰:「當理而無私心,則仁矣。今以是而觀二子之事,雖其制行之高若不可及,然皆未有以見其必當於理,而真無私心也。子張未識仁體,而悅于苟難,遂以小者信其大者,夫子之不許也宜哉。」讀者于此,更以上章「不知其仁」、後篇「仁則吾不知」之語並與三仁夷齊之事觀之,則彼此交盡,而仁之為義可識矣。今以他書考之,子文之相楚,所謀者無非僭王猾夏之事。文子之仕齊,既失正君討賊之義,又不數歲而複反于齊焉,則其不仁亦可見矣。〉

  ※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三,去聲。季文子,魯大夫,名行父。每事必三思而後行,若使晉而求遭喪之禮以行,亦其一事也。斯,語辭。程子曰:「為惡之人,未嘗知有思,有思則為善矣。然至於再則已審,三則私意起而反惑矣,故夫子譏之。」愚按:季文子慮事如此,可謂詳審,而宜無過舉矣。而宣公篡立,文子乃不能討,反為之使齊而納賂焉,豈非程子所謂私意起而反惑之驗歟?是以君子務窮理而貴果斷,不徒多思之為尚。〉

  ※

  子曰:「寗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知,去聲。○寗武子,衛大夫,名俞。按春秋傳,武子仕衛,當文公、成公之時。文公有道,而武子無事可見,此其知之可及也。成公無道,至於失國,而武子周旋其閑,盡心竭力,不避艱險。凡其所處,皆智巧之士所深避而不肯為者,而能卒保其身以濟其君,此其愚之不可及也。程子曰:「邦無道能沈晦以免患,故曰不可及也。亦有不當愚者,比干是也。」〉

  ※

  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党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與,平聲。斐,音匪。此孔子周流四方,道不行而思歸之歎也。吾党小子,指門人之在魯者。狂簡,志大而略於事也。斐,文貌。成章,言其文理成就,有可觀者。裁,割正也。夫子初心,欲行其道於天下,至是而知其終不用也。於是始欲成就後學,以傳道于來世。又不得中行之士而思其次,以為狂士志意高遠,猶或可與進於道也。但恐其過中失正,而或陷於異端耳,故欲歸而裁之也。〉

  ※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孟子稱其「不立于惡人之朝,不與惡人言。與鄉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將浼焉。」其介如此,宜若無所容矣,然其所惡之人,能改即止,故人亦不甚怨之也。○程子曰:「不念舊惡,此清者之量。」又曰:「二子之心,非夫子孰能知之?」〉

  ※

  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醯,呼西反。微生姓,高名,魯人,素有直名者。醯,醋也。人來乞時,其家無有,故乞諸鄰家以與之。夫子言此,譏其曲意殉物,掠美市恩,不得為直也。程子曰:「微生高所枉雖小,害直為大。」範氏曰「是曰是、非曰非、有謂有、無謂無,曰直。聖人觀人于其一介之取予,而千駟萬鐘從可知焉。故以微事斷之,所以教人不可不謹也。」〉

  ※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足,將樹反。足,過也。程子曰:「左丘明,古之聞人也。」謝氏曰:「二者之可恥,有甚於穿窬也。左丘明恥之,其所養可知矣。夫子自言『丘亦恥之』,蓋竊比老、彭之意。又以深戒學者,使察乎此而立心以直也。」〉

  ※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盍,音合。盍,何不也。〉

  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衣,去聲。衣,服之也。裘,皮服。敝,壞也。憾,恨也。〉

  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伐,誇也。善,謂有能。施,亦張大之意。勞,謂有功,易曰「勞而不伐」是也。或曰:「勞,勞事也。勞事非己所欲,故亦不欲施之於人。」亦通。〉

  子路曰:「願聞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老者養之以安,朋友與之以信,少者懷之以恩。一說:安之,安我也;信之,信我也;懷之,懷我也。亦通。程子曰:「夫子安仁,顏淵不違仁,子路求仁。」又曰:「子路、顏淵、孔子之志,皆與物共者也,但有小大之差爾。」又曰「子路勇於義者,觀其志,豈可以勢利拘之哉?亞於浴沂者也。顏子不自私己,故無伐善;知同於人,故無施勞。其志可謂大矣,然未免出於有意也。至於夫子,則如天地之化工,付與萬物而己不勞焉,此聖人之所為也。今夫羈靮以禦馬而不以制牛,人皆知羈靮之作在乎人,而不知羈靮之生由於馬,聖人之化,亦猶是也。先觀二子之言,後觀聖人之言,分明天地氣象。凡看論語,非但欲理會文字,須要識得聖賢氣象。」〉

  ※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已矣乎者,恐其終不得見而歎之也。內自訟者。口不言而心自咎也。人有過而能自知者鮮矣,知過而能內自訟者為尤鮮。能內自訟,則其悔悟深切而能改必矣。夫子自恐終不得見而歎之,其警學者深矣。〉

  ※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焉,如字,屬上句。好,去聲。十室,小邑也。忠信如聖人,生質之美者也。夫子生知而未嘗不好學,故言此以勉人。言美質易得,至道難聞,學之至則可以為聖人,不學則不免為鄉人而已。可不勉哉?〉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