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朱熹 > 近思錄 | 上頁 下頁 |
卷十 政事 |
|
(凡六十四條。) 此卷論臨政處事。蓋明乎治道而通乎治法,則施於有政矣。凡居官任職事,事上撫下,待同列,選賢才,處世之道具焉。 1、伊川先生上疏曰:「夫鐘怒而擊之則武。悲而擊之則哀。」誠意之感而入也。告於人亦如是。古人所以齋戒而告君也。臣前後兩得進講,未嘗敢不宿齋預戒,潛思存誠,覬感動於上心。若使營營於職事,紛紛其思慮,待至上前,然後善其辭說,徒以頰舌感人,不亦淺乎? 2、伊川答人示奏槁書雲:觀公之意,專以畏亂為主。頤欲公以愛民為先。力言百姓饑且死,丐朝廷哀憐,因懼將為寇亂可也。不惟告君之體當如是,事勢亦宜爾。公方求財以活人。祈之以仁愛,則當輕財而重民。懼之以利害,則將恃財以自保。古之時,得丘民則得天下。後世以兵制民,以財聚眾。聚財者能守,保民者為迂。惟當以誠意感動,覬其有不忍之心而已。 3、明道為邑,及民之事,多眾人所謂法所拘者。然為之未嘗大戾於法,眾亦不甚駭。謂之得伸其志則不可。求小補,則過今之為政者遠矣。人雖異之,不至指為狂也。至謂之狂,則大駭矣。盡誠為之,不容而後去。又何嫌乎? 4、明道先生曰:一命之士,苟存心於愛物,於人必有所濟。 5、伊川先生曰:君子觀天水違行之象,知人情有爭訟之道。故凡所作事,必謀其始。絕訟端於事之始,則訟無由生矣。謀始之義廣矣。若慎交結,明契券之類是也。 6、師之九二,為師之主。將專則失為下之道。不專則無成功之理。故得中為吉。凡師之道,威和並至,則吉也。 7、世儒有論魯祀周公以天子禮樂,以為周公能為人臣不能為之功,則可用人臣不得用之禮樂,是不知人臣之道也。夫居周公之位,則為周公之事。由其位而能為者,皆所當為也。周公乃盡其職耳。 8、大有之九三曰:「公用享于天子,小人弗克。」傳曰:三當大有之時,居諸侯之位,有其富盛,必用享通于天子。謂以其有為天子之有也。乃人臣之常義也。若小人處之,則專其富有以為私。不知公己奉上之道。故曰「小人弗克」也。 9、人心所從,多所親愛者也。常人之情,愛之則見其是,惡之則見其非。故妻孥之言,雖失而多從。所憎之言,雖善為惡也。苟以親愛而隨之,則是私情所與,豈合正理?故隨之初九,「出門而交,則有功」也。 10、隨九五之象曰:「孚于嘉吉,位正中也。」傳曰:隨以得中為善。隨之所防者,過也。蓋心所說隨,則不知其過矣。 11、坎之六四曰:「樽酒簋貳用缶,納約自牖,終無咎。」傳曰:此言人臣以忠信善道,結於君心,必自其所明處乃能入也。人心有所蔽,有所通。通者明處也。當就其明處而告之。求信則易也。故曰:「納約自牖。」能如是則雖艱險之時,終得無咎也。且如君心蔽于荒樂。唯其蔽也,故爾雖力詆其荒樂之非。如其不省何?必於所不蔽之事推而及之,則能悟其心矣。自古能諫其君者,未有不因其所明者也。故訐直強勁者,率多取忤,而溫厚明辨者,其說多行。非唯告於君者如此。為教者亦然。夫教必因人之所長。所長者,心之所明也。從其心之所明而入,然後推及其餘,孟子所謂成德達才是也。 12、恒之初六曰:「浚恒貞吉。」象曰:「浚恒之凶,始求深也。」傳曰:初六居下,而四為正應。四以剛居高,又為二三所隔。應初之志,異乎常矣。而初乃求望之深,是知常而不知變也。世之責望故素,而至悔咎者,皆浚恒者也。 13、遁之九三曰:「系遁,有疾厲。畜臣妾吉。」傳曰:系戀之私恩,壞小人女子之道也。故以畜養臣妾則吉。然君子之待小人,亦不如是也。 14、睽之象曰:「君子以同而異。」傳曰:聖賢之處世在人理之常,莫不大同。於世俗所同者,則有時而獨異。不能大同者,亂常拂理之人也。不能獨異者,隨俗習非之人也。要在同而能異耳。 15、睽之初九,當睽之時,雖同德者相與,然小人乖異者至眾。若棄絕之,不幾盡天下以仇君子乎?如此則失含弘之義,致凶咎之道也。又安能化不善而使之合乎?故必見惡人,則無咎也。古之聖王,所以能化奸凶為善良,革仇敵為臣民者,由弗絕也。 16、睽之九二,當睽之時,君心未合。賢臣在下,竭力盡誠,期使之信合而已。至誠以感動之,盡力以扶持之。明義理以致其知,杜敝惑以誠其意。如是宛轉,以求其合也。遇非枉道逢迎也。巷非邪僻由徑也。故象曰:「遇主於巷,未失道也。」 17、損之九二曰:「弗損益之。」傳曰:不自損其剛貞,則能益其上,乃益之也。若失其剛貞而用柔說,適足以損之而已。世之愚者,有雖無邪心,而惟知竭力順上為忠者,蓋不知弗損益之之義也。 18、益之初九曰:「利用為大作,元吉無咎。」象曰:「元吉無咎,下不厚事也。」傳曰:在下者本小當處厚事。厚事,重大之事也。以為在上所任。所以當大事,必能濟大事,而致元吉,乃為無咎。能致元吉,則在上者任之為知人,己當之為勝任。不然,則上下皆有咎也。 19、革而無甚益,猶可悔也。況反害乎?古人所以重改作也。 20、漸之九三曰:「利禦寇。」傳曰:君子之與小人比也自守以正。豈唯君子自完其己而已乎?亦使小人得不陷於非義。是以順道相保,禦止其惡也。 21、旅之初六曰:「旅瑣瑣,斯其所取災。」傳曰:志卑之人,既處旅困,鄙猥瑣細,無所不至。乃其所以致悔辱,取災咎也。 22、在旅而過剛自高,致困災之道也。 23、兌之上六曰:「引兌。」象曰:「未光也。」傳曰:說既極矣,又引而長之,雖說之之心不已,而事理已過,實無所說。事之盛則有光輝。既極而強引之長,其無意味甚矣。豈有光也? 24、中孚之象曰:「君子以議獄緩死。」傳曰:君子之于議獄,盡其忠而已。于決死,極於惻而已。天下之事,無所不盡其忠。而議獄緩死,最其大者也。 25、事有時而當過,所以從宜。然豈可甚過也?如過恭過哀過儉,大過則不可。所以小過為順乎宜也。能順乎宜,所以大吉。 26、防小人之道,正己為先。 27、周公至公不私,進退以道。無利欲之蔽。其處己也,夔夔然存恭畏之心。其存誠也,蕩蕩焉無顧慮之意。所以雖在危疑之地,而不失其聖也。詩曰:「公孫碩膚,赤舄幾幾。」 28、采察求訪,使臣之大務。 29、明道先生與吳師禮談介甫之學錯處。謂師禮曰:「為我盡達諸介甫,我亦未敢自以為是,如有說,願往復。此天下公理,無彼我。果能明辨,不有益於介甫,則必有益於我。」 30、天祺在司竹常愛用一卒長。及將代,自見其人盜筍皮,遂治之無少貸。罪己正,待之複如初,略不介意。其德量如此。 31、因論口將言而囁嚅雲:若合開口時,要他頭也須開口。須是「聽其言也厲」。 32、須是就事上學蠱,「振民育德」然有所知後,方能如此。何必讀書,然後為學? 33、先生見一學者忙迫。問其故,曰:「欲了幾處人事。」曰:某非不欲周旋人事者。曷嘗似賢急迫? 34、安定之門人,往往知稽古愛民矣。則「于為政者何有」! 35、門人有曰:吾與人居,視其有過而不告,則於心有所不安。告之而人不受,則奈何?曰:與之處而不告其過,非忠也。要使誠意之交通,在於未言之前,則言出而人信矣。又曰:責善之道,要使誠有餘而言不足。則于人有益,而在我者無自辱矣。 36、職事不可以巧免。 37、「居是邦,不非其大夫。」此理最好。 38、克勤小物最難。 39、欲當大任,須是篤實。 40、凡為人言者,理勝則事明,氣忿則招拂。 41、居今之時,不安今之法令,非義也。若論為治,不為則已。如複為之,須於今之法度內處得其當,方為合義。若須更改而後為,則何義之有? 42、今之監司,多不與州縣一體。監司專欲伺察,州縣專欲掩蔽。不若推誠心與之共治。有所不逮,可教者教之,可督者督之。至於不聽,擇其甚者去一二,使足以警眾可也。 43、伊川先生曰:人惡多事,或人憫之。世事雖多,盡是人事。人事不教人做,更責誰做? 44、感慨殺身者易,從容就義者難。 45、人或勸先生以加禮近貴。先生曰:何不見責以盡禮,而責之以加禮?禮盡則已,豈有加也? 46、或問簿,佐令者也。簿所欲為,令或不從,奈何?曰:當以誠意動之。今令與簿不和,只是爭私意。令是邑之長,若能以事父兄之道事之,過則歸己,善則惟恐不歸於令。積此誠意,豈有不動得人? 47、問:人於議論多欲直己,無含容之氣。是氣不平否?曰:固是氣不平,亦是量狹。人量隨識長。亦有人識高而量不長者,是識實未至也。大凡別事,人都強得。惟識量不可強。今人有鬥筲之量,有釜斛之量,有鐘鼎之量,有江河之量。江河之量亦大矣。然有涯。有涯亦有時而滿。惟天地之量則無滿。故聖人者,天地之量也。聖人之量,道也。常人之有量者,天資也。天資有量須有限。大抵六尺之軀,力量只如此。雖欲不滿,不可得也。如鄧艾位三公,年七十。處得甚好。及因下蜀有功,便動了。謝安聞謝玄破苻堅,對客圍棋。報至不喜。及歸折屐齒。強終不得也。更如人大醉後益恭謹者。只益恭謹,便是動了。雖與放肆者不同,其為酒所動一也。又如貴公子位益高,益卑謙。只卑謙,便是動了。雖與驕傲者不同,其為位所動一也。然惟知道者量自然宏大。不勉強而成。今人有所見卑下者無他,亦是識量不足也。 48、人才有意於為公,便是私心。昔有人典選其子弟系磨勘,皆不為理。此乃是私心。人多言古時用直,不避嫌得。後世用此不得。自是無人,豈是無時。 49、君實嘗問先生雲:欲除一人給事中,誰可為者?先生曰:初若泛論人才,卻可。今既如此,頤雖有其人,何可言?君實曰:出於公口,入於光耳,又何害?先生終不言。 50、先生雲:韓持國服義最不可得。一日,頤與持國、範夷叟泛舟於潁昌西湖。須臾客將雲,有一官員上書,謁見大資。頤將謂有甚急切公事。乃是求知己。頤雲大資居位卻不求人,乃使人倒來求己,是甚道理?夷叟雲:只為正叔太執。求薦章常事也。頤雲:不然。只為曾有不求者不與,來求者與之,遂致人如此。持國便服。 51、先生因言今日供職,只第一件便做他底不得。吏人押申轉運司狀,頤不曾簽。國子監自系台省,台省系朝廷官。外司有事,合行申狀。豈有台省倒申外司之理?只為從前人只計較利害,不計較事體,直得憑地。須看聖人欲正名處,見得道名不正時,便至禮樂不興。是自然住不得。 52、學者不可不通世務。天下事,譬如一家。非我為則彼為,非甲為則乙為。 53、「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思慮當在事外。 54、聖人之責人也常緩。便見只欲事正,無顯人過惡之意。 55、伊川先生曰:今之守令,唯制民之產。一事不得為。其他在法度中,甚有可為者,患人不為耳。 56、明道先生作縣,凡坐處皆書「視民如傷」四字。常曰:「顥常愧此四字。」 57、伊川每見人論前輩之短,則曰:「汝輩且取他長處。」 58、劉安禮雲,王荊公執政,議法改令,言者攻之甚力。明道先生嘗被旨赴中堂議事。荊公方怒言者,厲色待之。先生徐曰:天下之事,非一家私議。願公平氣以聽。荊公為之愧屈。 59、劉安禮問臨民。明道先生曰:使民各得輸其情。問禦吏,曰:正己以格物。 60、橫渠先生曰:凡人為上則易,為下則難。然不能為下,亦未能使下。不盡其情,偽也。大抵使人常在其前,己嘗為之,則能使人。 61、坎維心亨。故行有尚。外雖積險,苟處之心亨不疑,則雖難必濟,而往有功也。今水臨萬仞之山,要下即下,無複疑滯。險在前,惟知有義理而已。則複何回避?所以心通。 62、人所以不能行己者,於其所難者則惰。其異俗者,雖易而羞縮。惟心弘,則不顧人之非笑,所趨義理耳。視天下莫能移其道。然為之人亦未必怪。正以在己者義理不勝。惰與羞縮之病,消則有長,不消則病常在。意思齷齪,無由作事。在古氣節之士,冒死以有為。於義未必中。然非有志概者莫能。況吾于義理已明,何為不可? 63、姤初六,「羸豕孚謫躅」。豕方羸時,力未能動。然至誠在於躑躅。得伸則伸矣。如李德裕處置閹宦,徒知其帖息威伏,而忽於志不忘逞。照察少不至,則失其幾也。 64、人教小童,亦可取益,絆己不出入,一益也。授人數數,己亦了此文義,二益也。對之必正衣冠,尊瞻視,三益也。常以因己而壞人之才為憂,則不敢惰,四益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