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曾國藩 > 奏稿 | 上頁 下頁 |
請發中洪下口歲修銀兩片 |
|
(同治八年九月二十一日) 再,查永定河向例,每年歲修銀三萬四千兩,搶修銀二萬七千兩,備防銀二萬五千餘兩,加增運腳銀八千五百兩,均於先年歲終由部庫請領,久經遵辦在案。咸豐四年,因軍需浩繁,庫款支絀,奉部議定減半給發,並令在藩庫旗租項下撥發。維時,藩庫一應放款均系銀、鈔各半,遂于河工歲搶修等銀亦發半銀半鈔,向之每年發九萬四千餘兩者,至是僅發實銀四分之一,不過二萬三千餘兩矣。同治三年,前督臣劉長佑以部議征放既停止鈔票,則永定河歲搶修各銀亦應停止發鈔,奏請發給五成實銀,奉旨允准。於是較之向例可得四分之二,每年可發四萬七千餘兩矣。然司庫扣去部平及攤捐等款,每年所發實銀尚不滿四萬兩,是以到工之費甚少。 向來歲修銀兩,本有挑挖中洪、疏浚下口二款,厥後領款尚存其名,而修工則無其事。近年領銀太少,堤埽已極草率,而中洪,下口更置之不論矣。臣愚以為欲弭永定河之患,必須于中洪、下口二者,年年加功。夏間曾以河務函詢通商大臣崇厚,旋接其複書,亦謂宜從下口施力。永定河真正下口在天津西北之韓家樹地方,為永定河與大清河匯流之處。每日海河潮汐可以達到,能從韓家樹下口節節向上挑挖,使渾水直達海河與潮汐可以相接。藉潮力以汲引,使下游不能停積,自上游不虞壅遏等語。其言似屬可行。臣雖未至下口盡處,而兩次到工,見河身無槽之處甚多。 竊以為常疏中洪,宜與崇厚先挖下口之說相輔而行,合無仰懇天恩飭部核議,準將昔年裁減歲修、搶修等銀再加撥二萬三千餘兩,較之道光年間原額酌複四分之三。每年共發七萬一千餘兩,以一半為修堤、搶險之用,以一半為疏浚中洪、下口之用。每年桑幹及九、十月間奏明修理下口若干裡,中洪若干段,工竣後必須總督親往收驗。如其草減浮冒,立即參劾罰賠。所難者,挑河所出之廢土仍堆積於河中,不能遠送堤上。一遇風吹水蕩,不免壅滯河槽之內,終非可久之計。 臣現劄飭上海機器局詢問洋人制器有能送土於數裡之外、不甚糜費者否。果有其器,則挖出之土送於堤上,加以夯硪,固屬一勞永逸之道。即無其器,而年年挑挖,究亦不無小補。如蒙俞允,此項銀兩部庫暫難發給,司庫亦極窘迫,擬請于長蘆運庫先發一二年以濟要需。將來部庫充裕,或仍複道光年間之舊章,每年發歲搶修銀九萬四千餘兩,亦仍以一半修堤搶險,以一半挑浚下口、中洪。屆時應從何處支發,俟數年後再議。臣才識淺陋,暗於河務,但見河身無堤相平,堤工難於得力,不得已思專從下口、中洪致功。是否有當,請旨敕下戶、工兩部議複施行,伏乞皇太后、皇上聖鑒訓示。謹奏。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